2015/16年度美國陸地棉出口凈簽約量為45噸
美國農業部報告顯示,2014年12月26日至1月2日,2014/15年度美國陸地棉出口凈簽約量為3.40萬噸,較前周增長68%,較前四周平均值減少13%,主要買家為中國(1.58萬噸)、越南、中國臺灣、印度和巴基斯坦。2015/16年度美國陸地棉出口凈簽約量為45噸,主要買家為日本。
美國陸地棉出口裝運量為4.67萬噸,創本年度新高,較前周增長21%,較前四周平均值增長11%,主要運往土耳其、中國(1.05萬噸)、越南、印度尼西亞和泰國。
2014/15年度皮馬棉凈出口簽約量為1996噸,較前周減少13%,較前四周平均值增長82%,主要買家為中國。
皮馬棉出口裝運量為1089噸,較前周增長91%,較前四周平均值減少16%,主要運往中國(499噸)、印度、秘魯和日本。
相關鏈接:
10月下旬至11月上半月,是新棉集中采收期,處于原棉新舊交替時期的國內棉花市場因資源緊張的支撐而短暫止跌企穩,甚至穩中“求強”。10月以來,紡織企業原料庫存見底,補庫意愿較強,赴疆詢價、采購新棉的企業增多,而新棉上市較往年推遲,加上市場炒作不斷,導致籽棉、皮棉價格漲聲一片,似乎 一夜之間庫存壓力和需求疲軟煙消云散,此階段市場沖動大于理性。10月下旬至11月上半月統計,中國棉花價格指數CCindex3128B累計微幅上漲 17元/噸,11月15日運行在14786元/噸價位上。
11月下半月至12月上半月,棉花市場迎來第三輪下跌行情。隨著新棉陸續采摘上市和企業補庫需求的放緩,市場漸漸降溫,前期入疆采購皮棉的紡織 也陸續撤回,新疆站臺皮棉成交量價齊跌。新棉集中上市導致的供過于求的憂慮如“寒潮”般襲來,國際市場的下跌趨勢也讓國內市場看空情緒加劇,而山東某大型 紡織企業皮棉收購價格頻繁下調(累計下調1300元至13000元/噸),且限量收購,嚴重打壓了棉市行情,成為跌勢加速的導火線。
終端市場的不景氣,下游消費不足使棉花市場購銷冷清,棉花銷售壓力倍增;棉花經營風險隨之加大,不少棉企停收觀望。棉市再次呈現上市初期那種棉農不愿賣、棉企不敢收、紡織廠不想買的僵持局面。11月下半月至12月上半月統計,中國棉花價格指數CCindex3128B累計下跌1145元/噸,跌幅7.74%,12月15日運行 在13641元/噸價位上。
12月下半月開始棉花現貨價格終止大幅下跌之勢再度弱勢盤整運行,直至年底。因年末紡企原料庫存再度告急,同時,市場傳言新年度配額發放與新疆 棉采購比例掛鉤(時限為12月31日),刺激紗廠集中出手購買新疆棉,掀起一波補庫行情,支撐國內棉花現貨價格止跌企穩。內地紡織企業詢價、采購也有所增 加。但此次補庫行為以優質皮棉和高等級外棉為主,市場上大量品質一般的棉花一如既往面臨滯銷的問題,棉花整體購銷情況仍顯冷清。
全年統計,中國棉花價格指數CCindex3128B累計下降5929元/噸,降幅30.35%,年末運行在13605元/噸價位上,比當日電子撮合1501合約高732元/噸、比鄭棉期貨1501合約高420元/噸。
而在棉價持續下行和消費需求疲滯的壓力下,加之進口棉紗、布的沖擊,純棉紗布市場行情終年疲軟難振,銷滯價降,旺季不旺。市場成交低迷,品種分 散、批量零散,沒有大宗交易,價格疲弱下滑,但降幅小于棉花。生產企業經營困難,去庫存步履維艱,資金周轉不暢,用工難問題也突出,效益大幅下滑,規模企 業亦感到運轉困難,限、停、關、轉的企業數不斷增加,開工率不足。經過一年的振蕩下跌,年底國內棉紗跌幅已明顯收窄,價格已跌至底部,后期下跌空間有限。 此外,隨著內外棉價差的逐步縮窄,我國棉紗線進口量有明顯回落,但東南亞在中低支紗線領域依舊具有優勢。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