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產業的出路何在?
參考國內外棉花改制模式,結合常德市實際,市農業局局長黃云新指出,棉花產業的出路一是結合當地市場需求改制,二是要適應變化了的生產形勢,改良生產技術。
俗話說:“適合的才是最好的?!睘榇?在市農業局的引導下,常德市棉農進行了多種探索:有種蔬菜的,有種瓜果的,有種油葵、大豆、花生、芝麻的,有種葡萄的,有種金銀花等中藥材的,也有種花卉苗木的。
黃云新說,改種必須建立在有穩定的銷售渠道上,最好能先簽訂生產合同。
2014年7月,市農業局從畝產量、畝產值、畝物化成本、畝用工個數、畝毛收入、畝用工成本、畝凈收入等方面,就近3年作物種植情況進行了全面調研。根據調研,專家認為,種高粱效益最好,但種高粱必須有過硬的酒廠合同保證才能種植,2014年因禁酒令致使貴州近一半的酒廠關門,導致高粱市場崩盤,因此不宜盲目發展;其次為種水稻,不愁銷路,但前提是必須有好的水利條件;最后是種玉米,玉米大多是就地消化養豬,我省是玉米進口大省,一般不愁銷路,效益也較好。
黃云新建議,要在尊重棉農意愿的前提下,堅持“防止盲調,防止拋荒,因地制宜,穩基調散,研判市場,選準作物,依托龍頭,訂單生產”的原則進行改種。
棉花生產是我市的傳統產業之一,不可能全面退出,加上現在全球范圍內調減棉花,說不定哪天棉花價格又會漲起來。因此,有關專家認為,不能全面放棄棉花生產,而是要適應新形勢,研究推廣輕簡化栽培技術。如推廣棉花油后直播,節省育苗和苗床管理用工;推廣棉花專用全營養配方緩控釋肥料,做基肥集中一次性深施,變全年5次施肥為1次性施肥;推廣棉田合理間套作。同時要摸索推廣棉花種植全程機械化操作技術,以節本增效。
相關鏈接:
鼓勵棉花受益低的地區種植其他高收入作物,不失為一個明智之舉。近年來,關于棉農種棉不賺錢的消息不絕于耳,特別是去年,國家不再收儲,棉價大幅下跌,棉農賠錢的報道一篇接著一篇。棉花產業的出路在哪?怎樣調整結構?近日,記者就這一話題進行了深入采訪。
2013年以來,棉花生產開始遭遇困境,當年的“皇帝女兒、白雪公主”的風韻暗淡,連續兩年減產嚴重,部分棉農出現負效益。
常德市農業局糧油科科長吳仁明分析,棉花生產遭遇困境究其原因有四。
原因一:受惡劣氣候因素影響導致嚴重減產。2013年6至8月的高溫干旱天氣,8月23日至25日的暴雨和9月上旬的持續陰雨天氣,造成秋桃大幅減少、后期大量爛鈴。2014年5至6月的長期陰雨天氣導致緩苗期延長,生長發育受阻,棉花整體長勢差,8月的低溫寡照,9月的陰雨,影響了棉花成鈴率,導致秋桃和晚秋桃減少,同時增加了爛鈴數,導致棉花較正常年份嚴重減產。
原因二:棉花價格持續下跌。在2011年前期,國內棉花市場出現賣棉難后,為保護農民利益,國家實行了連續3年的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導致國家貯備量大增。到目前為止,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的棉花庫存在1100萬噸以上,而國內棉花每年消費量只有600至800萬噸,形成了供遠大于銷的局面。由于國內與國際價格機制差異,國內與國際棉價價差相距較大。2014年,國家調整了相關政策,國內棉價開始一路走低。若要實現國內棉價與國際價格接軌,國內價格還有很大的下跌空間。
原因三:國家對棉花收儲政策做出了重大調整,即“取消了棉花臨時收儲,啟動新疆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近年來,受臨時收儲影響,棉花產業發展呈現出一種特殊形態,市場上找不到棉花,棉花交儲成了唯一途徑,在棉花流向過于集中的格局下,棉花調控風險過高,價高傷企、價低傷農,政府調控壓力增大,市場所能發揮的主導作用變弱。當前,政府需要逐步卸下“負擔”,讓棉花產業穩步回歸市場,由市場決定棉價。
原因四:農村勞動力大幅度減少,然而棉花生產季節長,費工多,用工價格大幅上升。目前,我市種植棉花的主要勞動力為老人和婦女,普遍存在勞動力短缺現象,對植棉來說很難實現傳統的精耕細作模式。棉花種植因生長周期長,屬于需要勞動力較多的作物,而且現在勞動力價格不斷上漲,導致用工成本不斷上升,影響了植棉效益。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