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紡織業應深入合作 共謀創新發展
兩岸紡織業發展需共謀產業鏈創新
隨著歷時5年多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宣布談判結束,全球各經濟體均表示關注。對于沒有加入TPP的海峽兩岸而言,眾多兩岸業者開始擔憂本土產業鏈將共同出走,尤其是為兩岸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紡織產業更是反應不一:有業者持正面態度,直呼“就算狼來了,我們也正面迎擊”;有的則坦言正在評估轉型、出走的可能性。但多數業內人士認為,兩岸紡織產業互有優勢,與其外遷求發展,不如兩岸攜手合作,加強紡織產業科技、人才等方面交流合作,達到兩岸紡織產業共進共榮。
■臺灣紡織產業面臨出走危機
“現在臺灣紡織產業正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困境。”島內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紡織業者對記者說,臺灣紡織業歷經20年努力,雖然現在已經從夕陽產業發展成為朝陽產業,但是,面對的挑戰與困難卻與日俱增,“尤其是TPP協定的推動,臺灣不在其中,而TPP的免稅規定,紡織品及紡紗需要在TPP經濟體成員中生產才適用,因此,相對韓國、日本等地,臺廠將錯失很多機會。”
這名紡織業者表示,臺灣紡織業多以生產上中游的紗線和布料為主,由于目前TPP經濟體中,越南大量出口紡織成衣到美國、歐盟、日本等地,而臺灣對越南紡織出口多集中在纖維、紗線、布料,在臺灣尚未加入TPP的情形下,已逐漸成為全球紡織品供應鏈及市場的越南,有許多FTA(自由貿易協定)及多達7份區域性協議,都在討論與簽署中,對越南市場相當有利,這勢必重傷臺灣對越南紡織業的垂直供應關系,長期來看,臺灣出口地位也將遭TPP其他經濟體成員取代。
據記者了解,日前,島內相關部門首度公布TPP對臺灣部分產業的沖擊與利多評估。其中紡織業被認為是受TPP生效后沖擊最大的產業。特別是5年后,TPP展開第二波降稅,臺灣紡織業者將受嚴重沖擊,屆時恐加劇產業出走危機。
“不只是TPP,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對臺灣同樣重要。”臺灣紡織業拓展會市場拓展處經理謝國輝表示,與TPP一樣,RCEP也是建立自由貿易區,對臺灣而言,能夠加入RCEP或者同時加入RCEP和TPP是非常重要的,若無法加入,那么臺灣就沒有能力與實際能參與這兩個協議的經濟體之間展開公平競爭,“面對外部廣大競爭,加之島內廠商規模偏小,市場狹小,產業發展受限,業者為降低生產成本以及分散營運風險,不得不選擇出走,向東南亞地區轉移。”
事實上,抱團出走并非只有臺灣業者在講,受限于TPP的“從紗開始”原產地標準,大陸業者也可能會面臨出走的困難。
“受內、外部因素影響,大陸紡織產業的規模增長明顯減緩。”中國針織工業協會人士表示,隨著大陸經濟進入調整期與轉型期,大陸紡織產業面臨著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的雙重競爭壓力,使得發展衰退,產業比較優勢逐步消失,尤其是中小紡織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壓力,“為了拼搶訂單,一些中小企業把制造基地從大陸東南沿海轉移到東南亞地區。現在這股海外轉移成大勢,而且轉移的企業正向紡織產業鏈上游紗線、染整等領域蔓延。”
■兩岸紡織產業各有優勢
“東南亞地區尤其是越南雖然正成為兩岸紡織企業搶先布局的地方,但是,對于兩岸業者而言,兩岸紡織業發展狀況依然良好。”臺灣區紡紗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陳修忠表示,兩岸紡織產業各有自身的競爭優勢。
“臺灣紡織業擁有堅實技術基礎與優質紡織產品。”陳修忠表示,臺灣紡織品具有質量佳、產品差異化等優點,在小量生產、研發能力強等優勢支持下,能夠快速應對顧客的特殊需求,并且面對全球市場,臺灣紡織產業起步早,累積較多貿易經驗,在國際貿易和全球布局領域更有經驗。
“機能性和環保是臺灣紡織業兩大優勢與強項。”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顧問楊東輝表示,依靠著創新研發技術和環保意識,臺灣紡織業不斷發展出嶄新的機能性布料,現在全球約有70%的戶外運動服飾產品廠商使用臺灣機能性布料。“臺廠運用高價值原料開發高科技產品的經驗,絕對具市場競爭優勢。”
不過,楊東輝同時也指出,臺灣紡織業擁有新材料及新應用,但卻沒有發展品牌,他認為相當可惜,未來島內業者應朝此方向不斷努力。
“相較于臺灣的整體投資環境,要廠地沒廠地、要人沒人,而且環保意識高漲,對投資人壓力很大,大陸紡織業廠商規模大,產品種類相對多元。”臺灣區絲織公會理事長戴宏怡表示,大陸紡織業在生產要素領域具有較優的成本和價格優勢,原材料、生產運營等成本均低于臺灣,對于生產供應鏈的布局具有優勢,市場需求、經濟規模及經濟增長呈高度關聯。
“大陸紡織業擁有最完整的產業鏈配套能力。”天津紡織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經濟運行部副部長王秉祥表示,大陸紡織業生產效率高、產品質量好、整體配套能力強,產業鏈中每個環節都有很強的加工能力。“大陸在紡織業基礎設施的投資規模和速度上是其他發展中經濟體望塵莫及的,紡織工業技術、設備的更新換代,呈現出新的發展勢頭。”
同時,王秉祥也表示,“十三五”時期,大陸紡織產業面臨著新的發展階段。“‘十三五’期間,全球紡織產業與貿易重塑新格局,為大陸紡織消費市場提供了新動力,企業要找準自己的定位,通過創新建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相互利用產業資源深化合作
“由于國際市場上競爭激烈,如何利用兩岸各自的產業優勢實現互補達成共贏,是兩岸業者面臨的主要問題。”天津工業大學紡織學院教授宋廣禮表示,大陸企業對臺灣的時尚設計和高科技產品充滿期待,臺灣業界青睞大陸市場,面對復雜的外部環境,期待兩岸能夠相互利用優勢產業資源,進一步深化合作。
他認為,加強兩岸紡織產業合作,應充分發揮產業體系互補優勢,加強產業鏈資源整合與協作,取長補短,推動產業升級發展,通過互動互助,共享合作發展紅利。“‘十三五’時期,在‘一帶一路’推動下,東南亞等‘海絲’沿線經濟體與大陸紡織業之間是一種相輔相成的發展態勢,產業發展前景總體看好。希望臺灣企業能將島內紡織品多年研發的成果與大陸業者分享,并分享‘一帶一路’的無限商機。”
“兩岸紡織服裝產業都需將品牌視為發展的突破口。”臺灣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副所長鄭琨琳表示,兩岸紡織廠商早期皆以代工為主,并有部分廠商轉型發展自有品牌,但臺灣業者從2008年之后,才紛紛轉型發展自有品牌,而大陸業者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培育自有品牌,“兩岸如能合作發展自有品牌以及檢測驗證標準,不僅可以改善長期以來國際品牌商不斷壓縮兩岸制造廠商的利潤空間,同時也能降低紡織品輸入歐美等地需花費層層檢測以及驗證費用,造成兩岸紡織業者沉重的負擔。”
“兩岸不僅要培育品牌,也要提升品牌內涵、增加品牌附加值和軟實力,網絡是助推器。”楊東輝表示,作為傳統產業,紡織業要轉型升級,不僅要裝上智能化、數字化的內核,更要展開“互聯網+”的外延。“互聯網的普及讓很多人習慣了鼠標輕輕一點,一站式服務到家的方式,紡織企業應該在實體經濟的基礎上用‘互聯網+’做出自己的特色,不僅限于產品營銷渠道的變革,更可上溯到產品設計、生產等核心環節。兩岸紡織業利用各自良好的產業基礎,搭乘‘互聯網+’的快車,必定能創造‘互聯網+’時代的紡織新優勢。”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