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世忠與他的“安踏速度”
1986年,在福建省一個普通的海濱小鎮陳埭,有一位16歲的普通少年丁志忠,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去首都北京闖蕩一番。攥著1萬塊錢,丁志忠走遍了小鎮上的所有鞋廠,挑出600雙他認為最好賣的鞋,乘汽車去福州,花48元買一張去北京的火車票。
時間倒流20年的話,丁志忠還是一個獨自上京城擺地攤、到各大商場推銷晉江鞋的少年。如今,他已是一家年銷售額超10億元的企業的少壯派老板,是安踏集團的總裁。當年含辛茹苦工作4年才積攢20萬元的他,在雅典夏季奧運會期間的20來天時間,就一把花掉了2000萬元。面對中國運動鞋市場的硝煙彌漫,他領導下的安踏卻始終保持著領先地位?,F在,已經有很多人開始拿安踏和國際品牌一起進行比較,但丁志忠說,安踏不會做中國的耐克,而是要做中國的安踏、世界的安踏。
丁志忠認為,運動鞋只是單一的領域,應該把“安踏”定位為一個真正的體育用品品牌。
2001年,“安踏”由生產單一運動鞋過渡到生產體育用品,產品結構擴展到運動鞋、運動服裝、帽襪、箱包等;同時重新打造“安踏”的店鋪模式———體育用品專賣店。這是“安踏”發展的一個新階段。
同年,北京安踏東方體育用品公司的成立,承擔著專賣推廣的任務。安踏定下了一年內在全國開500家專賣店的計劃。所幸的是,專賣模式的推出得到了大批安踏經銷商的支持,特別是一些已經發了財的經銷商,都愿意把積累的資金拿出來開專賣店。2001年底,500家專賣店在各大中城市遍地開花。其中由原經銷商開的自營店就占了一半以上。
務實主義
回首來路,丁志忠并不認為安踏跟隨模仿耐克。恰恰相反,安踏之所以更快速發展,就是因為實行獨特的快速業務模式。跟耐克不同,安踏堅持自己生產。早期的安踏,企業規模很小,實際上無法實行緊密型戰略,尋找代理商、開專賣店都是奢望,只能實行松散型的批發銷售方式。“我們的定位是中檔產品,追求的是同等價位物超所值,如果什么產品都給人家OEM,你有可能物超所值嗎?”丁志忠說,制造是安踏的優勢。
安踏的自有工廠不僅為整個集團貢獻利潤,更重要的是也為龐大的渠道快速補貨起到重要作用,市場反應速度快。閩南的愛拼精神跟草根精神結合,形成了安踏的務實主義。丁志忠提出,企業不能盲目追求。安踏提出的愿景則是,到2011年銷售收入達到120億元人民幣,成為中國第一、世界第十。
他認為,安踏這幾年最大的進步表現在,從丁志忠的個人領導能力發揮作用,轉變為整個職業經理人團隊作戰能力發揮作用。“這是個很重要的轉變。”在員工印象中,思維極其跳躍的丁志忠是個強勢的經常突發奇想的領導者,一旦確定目標,便用最快速度集中力量超常規推進。但也能小心求證。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