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學暨設計藝術學院簡介
北京理工大學創辦于1940年,前身是誕生于延安的“自然科學院”,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歷批次重點建設的高校,首批設立研究生院,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行列,現隸屬于工業和信息化部。
七十年櫛風沐雨,學校的發展始終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李富春、徐特立、李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先后擔任學校的主要領導。1942年秋,毛澤東同志親自為自然科學院題寫了校名。1949年,學校遷入北京。1952年,學校更名為北京工業學院,成為新中國第一所國防工業院校。同年,學校的航空系被抽調參與組建北京航空學院(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冶金系被抽調參與組建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采礦系及專修科被抽調參與組建中南礦冶學院(現中南大學)。1988年,學校更名為北京理工大學。歷經多年發展,如今的北京理工大學已在學科專業、師資隊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居于國內研究型大學前列,躋身于國內一流理工科大學。2012年,學校首次進入在全球具有廣泛影響力的英國QS世界大學排名“亞洲大學100強”和“世界大學500強”,在入選的19所中國高校中名列第13位(并列)。
學校擁有中關村校區、良鄉校區、西山實驗區、珠海校區和秦皇島分校;設有19個專業學院和教育研究院、基礎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及珠海學院。學校有教職工3526名,兩院院士13人,國家“千人計劃”教授11人,“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6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和講座教授24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人,國家級教學名師4人,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17人,博士生導師500余人。
學校堅持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世界科技與教育發展前沿,大力實施“強地、揚信、拓天”的學科特色發展戰略,形成了理工并重,工理管文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格局。學校擁有4個國家重點一級學科,5個國家重點二級學科,3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9個博士后流動站,2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8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其中,工程、材料、化學、物理、數學等5個學科進入ESI國際學科排名前1%;擁有6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7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及2個工程研究中心,14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及5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北京實驗室,3個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
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學校始終與黨和國家同呼吸、共命運,致力于國防科學技術研究。學校曾創造了新中國歷史上多個“第一”,如第一臺電視發射接收裝置、第一枚二級固體高空探測火箭、第一輛輕型坦克等。學校在精確打擊、高效毀傷、機動突防、遠程壓制、軍用信息系統與對抗等國防科技領域代表了國家水平,在智能仿生機器人、綠色能源、現代通信、工業過程控制等軍民兩用技術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學校在國慶60周年閱兵的30個方陣中,參與了22個方陣的裝備設計和研制,參與數量和深度位居全國高校第一;在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實現空間交會對接過程中,學校研發的多項技術均有優異表現。近年來,學校積極參與“高新工程”和“科技奧運”,十一五以來,先后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25項,已成為國防科技工業重大領軍人才培養和國防武器裝備研制的重要基地。
學校以“高遠的理想、精深的學術、強健的體魄、恬美的心境”為人才培養目標,充分發揮國防特色優勢,積極為國家培養“紅色國防工程師”。在建校以來的20多萬畢業生中,有李鵬、曾慶紅、葉選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110余位省部級以上黨政領導和將軍;有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王小謨院士、我國第一艘核潛艇總設計師彭士祿院士等35位院士;有聲名卓著的專家學者,有成就斐然的企業家,以及航天、兵器、電子、信息等各個行業、各個層面的大批領袖人才和優秀建設者。
學校已經與6大洲49個國家和地區的180多所高校簽訂校級合作協議,并先后與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亞琛工業大學、俄羅斯鮑曼國立技術大學、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美國伊利諾理工大學等40多所合作院校簽訂學生交換協議,形成了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全球性網絡。學校積極與省市地方政府、大型企業開展科技合作,特別是與軍工企事業系統建立了產學研聯合體,與中關村發展集團合作共建的中關村國防科技園已開工建設。
風帆正勁,號角激昂。學校十三次黨代會確立了中長期“三步走”發展目標和“6+1”發展戰略,提出到2040年,把學校建設成為特色鮮明、理工為主的世界一流大學的宏偉目標。全校師生正秉承“德以明理,學以精工”的校訓,大力弘揚“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校風和“實事求是,不自以為是”的學風,不斷開拓奮進。
從1940年,在延安誕生為抗戰建國服務,到21世紀的今天,為創新型國家建設培養高層次人才;從露天課堂、吃住窯洞,到現代化校區、國家重點實驗室,今天的北京理工大學正承載著光榮與夢想。面向未來,學校將牢記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同志的囑托,樹立“引領之雄心、育才之恒心、報國之決心”,“一切從提高教學質量出發,一切從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出發,一切從奉獻偉大祖國出發”,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努力培養高素質人才,大力增強科學研究能力,進一步突出國防科技辦學特色,著力打造優秀的北理工文化,繼續書寫更加輝煌的篇章! {page_break}
設計與藝術學院簡介
北京理工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前身為1984年成立的工業設計系,為國內最早設置工業設計學科體系的設計院系之一。歷經三十年的實踐與探索,學院在國內設計教育領域逐步確立了領先地位,成為教育部工業設計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單位。為順應國內高度發展的社會經濟對多領域、多樣化設計人才的需求,自2000年起,學院相繼成立了視覺傳達設計系、環境藝術設計系、文化遺產系、裝飾繪畫系和傳統工藝美術系,并于2002年正式建立學院,逐步形成了依托理工,設計與藝術相結合的綜合性專業發展格局。學院為持續深化教學改革,及時吸納國內外設計與藝術行業的最新觀念,并創造活躍的學術氛圍和更加合理的教學與科研環境,于2009年正式更名為北京理工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同時對學院現有的學術資源與教學力量進行了整合、優化和拓展,以適應和承接學院未來的發展與跨越,爭取為學生走向今后的職業生涯提供持久的動力和堅實的平臺。
為緊密配合學院日新月異的推進,提升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實踐能力,各類專項研究型實驗室經過歷年的投入和建設,目前結構設置合理,設有人因工程與交互設計實驗室、數字虛擬影像實驗室、汽車造型設計工作室、模型制作實驗室、坐具設計與研究產學研實踐基地、軍品設計工作室等等,為學生的項目設計和美術創作提供了將概念實現為實物的理想場所。學院還與國內外數家知名企業合作,建立了教學科研實習基地,以錘煉學生的團隊合作和創新意識。在鍛煉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學院也十分重視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大力支持師生申請富有理性精神的學術研究項目,并經常主辦或協辦國內國際各類學術會議或論壇,邀請歐美先進國家和國內知名專家學者來學院訪問或舉辦學術講座。學院長期與國內外多所專業學院和綜合大學保持良好的學術交流關系,在國家、學校和學院的支持下,師生時常定期或不定期在海外知名專業院校進行研究和學習,緊跟國際發展動態,參與國際藝術創造。
學院師資多為畢業于國內外知名院校并且在業界具有深遠影響力的學者、設計師和藝術家,創作和科研能力突出,并以此帶動教學。教師除了在專業技術上對學生進行悉心的指導以外,還積極引導學生從歷史傳統理論和當前社會經驗中獲取教益。在三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學院始終善于動用學術資源和社會力量幫助學生積累個體或團體創作的工作經驗,鼓勵學生在就讀期間參加各種實踐活動,以此努力介入當今中國的設計和藝術文化事業,以便對中國社會的發展有所貢獻。近三十年來,學院的教師、優秀畢業生和杰出校友遍布國內外相關藝術領域,在軍品工業設計、無障礙通用化設計、交互設計、視覺傳達、建筑、室內、景觀、陶瓷、繪畫創作、文化遺產研究、藝術理論等領域均取得過突出的成績,得到了業界的肯定和認可,并多次榮獲國內外各類權威設計與藝術獎項。
在北京理工大學于2040年建成特色鮮明、理工為主的世界一流大學的總體規劃指導下,設計學院今后將牢牢把握學校的理工學科優勢,致力于設計和藝術、理工和人文等學科的跨界、交融和創新,以此打造出真正具有當代形態和前沿意識的設計與藝術教育結構,力爭在21世紀的美術教學和科研體系中保持獨特的面貌和領先的地位,努力以嚴謹穩定的一線教學質量和厚實沉著的學術研究成果,成為中國高等設計與藝術教育和科研領域具有代表性和不可替代性的高水平學院。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