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圣馬丁設計學院學設計
從遠處看,英國中央圣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所在的那棟土紅色包豪斯風格建筑平平無奇。它距離倫敦市內最主要的火車站King's Cross大約5分鐘的步行時間,樓前是清淺的攝政河(Regent River)。河的岸邊原本是魚市場和蔬果市場,但2011年這里被重新改建,成為了中央圣馬丁的新校區。
如果為John Galliano、Stella McCartney、Christopher Kane和James Dyson這些橫跨時裝和電器行業、活躍年代跨度將近30年的時裝設計師和工業設計師尋找一個交集的話,那便是他們都畢業于中央圣馬丁。這所設計院校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54年,下設女裝、男裝、印花、針織、面料等多個專業,和美國帕森斯設計學院、比利時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以及法國ESMOD一道,是全球最知名的設計學院之一。整個20世紀里,那些推動過歐洲甚至全球舞臺設計、工業設計和服裝設計的人物中,有相當一部分都與中央圣馬丁有聯系。
中央圣馬丁聲名鵲起并非偶然,早在18世紀,倫敦在歐洲就已經是時尚業最發達的城市。到19世紀,倫敦市中心的薩維爾街(Savile Row)逐漸成為那些講究穿著的紳士們定制西服的裁縫街,聚攏了歐洲最出色的裁縫和設計師。
盡管二戰的爆發讓整個歐洲時裝行業一度陷入停頓,但二戰結束之后的1947年至1957年這10年間,倫敦的高級定制時裝再次迎來蓬勃發展的時期—新財富被大量創造出來,人們對時裝的需求再次涌現。法國設計師Christian Dior把這10年稱為巴黎和倫敦時裝行業的“黃金歲月”,時裝的流行風格也從戰時的樸素演變成正統而優雅。
但在當時,英國社會也充斥著對時裝行業的反對聲。“戰時人民連飯都吃不飽,當看到后來時裝設計師用那么多華麗布匹制造衣裙時,都批評是罪行。”英國國立維多利亞和艾爾伯特博物館(V&A博物館)前館長Mark Jones在一次采訪中說道。
但這些質疑的聲音轉瞬即逝,較之巴黎,倫敦的時尚風格發展得更為多元化。1960年代的搖擺女郎和1970年代的朋克都在倫敦開創了新的時尚風格。
因為盛名不衰,這所學校也成為了全球各地許多想要成為設計師的年輕人夢想求學的地方,來自中國四川省成都市的女孩彭琳景就是其中之一。
成為一名服裝設計師是彭琳景自小學時便開始的夢想,但真正找到開始實現理想的落腳點,是在她喜歡上Alexander McQueen之后—這位英國鬼才設計師1994年畢業于中央圣馬丁,彭琳景決定追隨他的腳步。2012年,從國內高中畢業之后,彭琳景順利被中央圣馬丁錄取,成為這所設計學院女裝專業的學生。
倫敦種族的多元和文化的豐富也給了在這座城市修讀時尚的學生無限靈感。8月初,彭琳景要完成她最新的2014春夏系列,這一系列同時也是她大二的最后一個課程大項目,靈感即是來自一個印度教傳統節日。
在中央圣馬丁的女裝專業,“項目”是最主要的課程形式,學生們需要根據老師規定的項目主題完成一個系列的設計。每一學年被分成3個學期,每個學期分別有3個小項目和1個大項目,小項目一般只需要畫出設計草圖即可,但大項目則需要把成衣也制作完整。
不同于以往老師都會對給出的主題有詳細的解說,這一次,彭琳景和她的同學們只收到了一張A4紙,上面寫了一個單詞“Celebration(慶祝)”,除此之外沒有更多信息,所有同學拿到手的時候都有點迷茫。
最后彭琳景把方向定在了“Color Festival(胡里節)”。這個節日原本是一個傳統的印度教節日,但隨著大批的印度后裔進入英國定居,Color Festival也被英國人變成了一次沒有宗教含義的狂歡機會。每年8月,倫敦的溫布利公園(Wembley Park)都會舉辦Color Festival,買票入場的人們可以穿上自己的舊衣服,互相朝其他人身上投擲彩色粉末。
借用Color Festival的靈感,彭琳景設計了一系列以白色、薄荷綠等淺色系為主的女裝。她計劃等整個系列完成后,請來模特穿上新設計,再往模特兒身上撒顏料,當顏料撒上去之后,布料材質不同會呈現出不一樣的色彩效果。
8月時值暑假,因此彭琳景把打版、裁剪和縫紉的工序都安排在了自己的房間里—她的房間里工作臺和縫紉機等一應俱全。但在平日開學期間,這些工作則主要在中央圣馬丁的女裝工作室里進行。圣馬丁的設計工作室大多在教學樓的頂樓,天花板被設計成斜坡狀玻璃(1046, -2.00, -0.19%)頂,如果你看過《時尚大帝》(Lagerfeld Confidential)紀錄片,會發現Chanel的工作室也是這樣設計的。設計師們之所以喜愛采用這樣的房頂,是因為自然光下布料的顏色能被正確地辨識,如果陽光太刺眼,一道白色簾布還會展開做適當的阻擋。
完成成衣制作是設計的最后一步,但大二之前,彭琳景把更多的時間放在了制作草圖冊(Sketchbook)上。所謂的草圖冊大約有一本《現代漢語詞典》的厚度,里面詳細記錄了設計師設計前做的資料搜集、靈感來源、每一稿的設計以及修改過程等等。
“圣馬丁的教學非常注重Sketchbook,通過不斷做Sketchbook,讓我們形成自己的設計思維,養成一種思考的習慣。”彭琳景對《第一財經周刊》說。
并不是所有一流設計學院都如此重視草圖冊,在另一所著名設計學院—美國帕森斯設計學院對女裝專業學生的教學方式則完全不是這樣。彭琳景還在讀大一時,學校來了一群帕森斯的交換生,這群學生便不是很擅長做設計草圖冊。
“他們一上來就直接拿布在模特兒身上比劃,其實這也代表了美國的設計思路,就是更在乎衣服在臺上穿出來的效果,沒有太多概念性的東西,就像美國的時裝品牌更注重實穿性。”彭琳景說。
縱觀倫敦所擁有的全部時尚資源,你會發現中央圣馬丁不過是整個時尚教育當中的一環,學生的學習和機會更多在學校之外。倫敦有著大大小小的博物館、美發學校、發達的模特經紀公司和各式買手店。
對于彭琳景來說,她最常去的博物館便是老師推薦最多的V&A博物館,以獲取靈感。而要設計一套服裝的完整造型,除了衣服本身,還需要以合適的發型和妝容襯托。有次在海德公園閑逛時,彭琳景偶然結識了一位倫敦沙宣美發學院的學生,這位男生后來成為了彭琳景固定的發型合作伙伴。
此外,在英國也有足夠多愿意幫助年輕設計師的公司,時尚電商Lyst在9月的倫敦時裝周為新晉的設計師品牌撰寫了一個專題,并為它們開辟了一個零售專區。而在中央圣馬丁的圖書館內,還有一個角落是用于專門陳列布料和材料樣板的,學生如果使用學校郵箱發送申請郵件給這些公司,有時還能得到這些布料公司免費提供的更多小樣。
正因如此,許多年輕設計師—無論他們是否畢業于中央圣馬丁—都選擇了在倫敦開展他們的事業,彭琳景也將如此。但要成為一名成功的服裝設計師,并不僅僅是成為一名成功的裁縫,這是彭琳景近一年來才真正領悟的。2013年,彭琳景在一個韓國獨立設計師的品牌實習,學習到了許多圣馬丁沒能教給她的事。
每推出一個系列之前,這位韓國設計師都要仔細考慮選擇什么面料、成本多高、大中小號各生產多少、預算是多少等等,這些財務細節的問題是彭琳景此前接觸得很少的。待到新系列完成,設計師還需要轉換身份成為一名出色的銷售,拖著樣衣到一間一間買手店推銷自己的設計。此外,還要自行整理100多本時尚雜志、時尚網站編輯的郵箱,定期給他們發新產品目錄以爭取獲得報道的機會。
“很多東西我以前想得很簡單,但現在我知道,有能力有才華的設計師很多,但有人欣賞你更重要,沒有我想的那么容易。”彭琳景說。
這些困難也是中央圣馬丁希望自己的學生懂得的。正如圣馬丁已故著名碩士生導師Louise Willson所說,“我從來沒有遇到過哪一個圣馬丁畢業的設計師,他們來到圣馬丁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創立自己的品牌。一個真正有天賦的人總是謙虛謹慎,或者缺乏自信的。”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