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的渴望 中韓自貿區的“青島作為”
近日消息,6月12日,在韓國釜山設立的青島工商中心將揭牌成立,這是在中韓正式簽署自貿區協定后,繼出臺了進一步提升對韓國對外開放合作水平的行動計劃之后,青島在加強與韓國經貿關系中的又一力作。將更加清晰地看到青島對中韓自貿區發展機遇的渴望。
青島頻頻出招深化提升與韓國合作水平,這是青島在中韓建設自貿區機遇下自我角色的定位,是在經濟新常態下,青島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位置之后,對戰略機遇的嗅覺與敏銳。而這一切的成效如何都來自青島如何作為。
青島的渴望
當今天青島在中韓自貿區機遇下的角色定位時,我們有必要梳理下青島與韓國經貿歷史,這將更加清晰地看到青島對中韓自貿區發展機遇的渴望。
1989年,青島托普頓電器有限公司成立,這是青島乃至山東省第一家韓國獨資企業,從此拉開了韓國在青投資的序幕。第一年,青島托普頓電器有限公司投資額為45萬美元。
從1989年到至今,韓資在青島發展的20多年,不僅投資項目從最初的45萬美元發展到5.44億美元,投資領域也從最初的簡單制造,到高新技術,現代服務業。
市商務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從1989年開始至今,韓資在青島發展經歷了這樣幾個階段:中韓兩國建交前是韓國企業在青島投資的起步探索階段。這一階段韓資主要是以中小企業投資為主,大多數是投資300萬美元以下的服裝、鞋帽、箱包、食品等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貿易項目。隨后,投資項目由單純勞動密集型開始轉向與資金、技術密集型相結合。投資企業數成倍增長,韓國成為青島最大的外資來源國。
在經過亞洲金融危機及危機后調整復蘇期后,進入21世紀,韓資在青發展進入了全新發展時期。2001年后,青韓合作進入規模更大、層次更高、領域更寬的新階段。韓國著名的大企業、大集團和高新技術企業大踏步進入青島,GS精油、浦項制鐵、高麗制鋼等一大批在韓國乃至世界上有影響的知名企業紛紛在青島投資項目,同時,韓國新韓銀行、漢拿銀行、中小企業銀行、三星火災保險、韓國產業技術研究院等機構相繼落戶青島。
如今,韓國是青島第一大投資來源國,第二大貿易伙伴,青島是全國韓資企業最為密集的城市。2014年青島與韓國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了90.1億美元,截至2014年12月,青島吸收韓國投資152.5億美元,青島對韓國投資額為2.4億美元。
在青島改革開放30多年的征程中,韓資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島與韓國的經貿關系的日益緊密也推動了青島城市的發展。
但在中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時,青島與其他沿海開放城市面臨著相同的問題,勞動力成本的增加,人口紅利的下降,已經難以適應最初以成本優勢為基礎的資本產業轉移。當青島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時,經濟發展需要新的動力與要素。
而中韓自貿區協定的簽署無疑為青島提供了這樣的基礎與動力。根據協定,在開放水平方面,雙方貨物貿易自由化比例均超過稅目90%、貿易額85%。協定范圍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和規則共17個領域,包含了電子商務、競爭政策、政府采購、環境等“21世紀經貿議題”。同時,雙方承諾在協定簽署生效后將以負面清單模式繼續開展服務貿易談判,并基于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模式開展投資談判。
更為關鍵的事,中韓自貿協定達成一致以及后續的中韓服務貿易和投資協定談判,將實現貨物、人員、資本的自由來往,進一步提升雙方貿易、投資機會,增強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和可持續性,帶動東亞乃至亞太經濟一體化,這是我市進一步提升對韓經貿合作水平帶來重要機遇。
專業技術職務二級崗研究員郭先登說,青島在對韓經貿關系中,擁有區位、經濟、地理等多方面的優勢,中韓自貿區的機遇是青島未來發展絕好的歷史性機遇。
1+1>2的疊加效應
無論是發布行動計劃還是成立工商中心,都是青島在進一步提升與韓國經貿關系中,推動青島經濟的轉型升級,推動青島國際化城市的進程。
根據行動計劃,計劃至2020年,進出口貿易在2015年100億美元的基礎上翻一番,達到200億美元,吸收韓國投資累計在目前的152.5億美元的基礎上達到200億美元,對韓國甌子累計在目前2.4億美元的基礎上翻一番。
數字是枯燥的,核心的內容在數字背后。市商務局外資處處長吳日龍告訴記者,今后青島吸引韓資將在與韓國加強高端產業合作基礎上推動轉型升級。“青島將緊盯韓國目前100強企業和行業領軍企業,以汽車、信息電子、精細化工產業為重點。
針對工商中心,吳日龍表示,在中韓自貿區的背景下,這個工商中心的成立有著特殊的意義。這個中心不僅是個代表處,“ 更重要的是經濟合作平臺。”吳日龍說。
在中韓自貿區建設的背景下,我市正以與釜山的地方經濟合作為突破口,加強與韓國的全方位交流合作。其中,特別是在金融領域,雙方剛剛簽署了《經濟通商和金融領域的合作備忘錄》,將搭建有效的平臺,推進資本合作,實現優勢互補。韓國釜山銀行青島分行行長趙昌濟表示,未來釜山銀行將促進中韓資本轉移的自由化,提高資金利用效率。
中韓自貿協定的簽署,也為青島服務業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青島將在健康醫療、旅游、創意影視、軟件外包、職業教育等十大領域,擴大服務業對韓國的開放。青島市商務局服務貿易處處長高飛雪表示,文化創意、動漫等是韓國優勢產業,青島計劃建立文化保稅區,吸納文化產業,帶動青島在服務貿易領域的提升。
因為中韓自貿區的建立,青島與韓國的合作,將從制造業到服務業、從低端到高端、從單一領域到多領域去發展,推動青島產業轉型升級。市商務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區內關稅的免除和降低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企業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廣大消費者可直接購買到更豐富、更正宗、更便宜的各種海外產品。更為關鍵的是不僅有利于青島優勢企業“走出去”,并購韓國的銷售網絡及品牌、研發中心,特別是能夠消除不必要的貿易、技術壁壘,如韓國對金融、交通運輸等關鍵和公益領域的嚴格審批等,實現青島投資和產業的合理分布及資源的有效配置。而且也助推國內逐步放寬對外國投資的政策性限制,減少跨國公司的市場準入障礙,有助于吸引更大規模的外資進入,如韓國造船、制鋼等領域。
市委黨校教授李光全認為,除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中韓自貿協定與“一帶一路”戰略的融合,也將產生1+1>2的疊加效應,讓青島有更大的作為。
李光全也表示,搶抓機遇,深挖中韓自貿協定的“開放紅利”,青島充分利用優勢,推動加快優勢項目的招商引資,同時利用走出去,并爭取更大的政策優勢,打造更優質的經商環境。
企業的作為
自由貿易協定,其受益最終還要在企業中體現,記者從青島海關獲悉,按2014年企業實際進口數據測算,中韓自貿協定實施首年,山東省將至少有4000多家進出口企業享受稅款優惠,其中青島市約有1800多家企業受益。
據青島海關測算,中韓自貿協定實施首年,山東省4000多家進出口企業將直接享受稅款優惠,其中出口企業約享受韓國稅款優惠8.5億元,機電產品、皮革制品及玻璃制品等主要出口商品都將受益;自韓國進口商品約減讓稅款1.9億元,部分汽車零部件、化工產品、機床等主要進口商品都將獲得關稅優惠待遇。
而另一方面,在青島投資的韓國企業已經形成了集聚效應。通過20多年的發展,這些企業在人造首飾、紡織服裝、玩具、箱包、鞋類等多個行業,通過“韓國設計、韓國技術、青島制造”走向世界。市商務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他們在中韓自貿區建設中將有效發揮“先手棋”,結合港口設施、對外貿易經驗、勞動力成本優勢以及向山東半島腹地輻射范圍較大等因素,都有助于青島在中韓自貿區建設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隨著自貿協定關稅優惠政策的逐步落地,我國對韓出口將大幅攀升,同時韓國的優質消費品也將大量進入中國,這對企業而言,在機遇的背后,也意味著更大的挑戰和轉型的壓力。
如同中國剛剛入世的時候,眾多行業大呼“狼來了”,但十多年后,我們發現正是外部的壓力與沖擊,推動了我們的企業的轉型升級,提升了企業的競爭能力,包括青島在內的眾多中國企業已經具備走出去發展的實力與階段。
海信國際營銷公司經理劉霞表示,自貿區的關稅減讓協定肯定對業務有很大幫助,但同時也有沖擊,因為韓國的家電發展迅速,在中韓兩個市場將面臨的激烈的競爭,但這將有利于我們企業的產品升級換代。
針對企業在自貿協定中的作為,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經濟合作室主任張建平建議,包括青島企業在內眾多在國際市場上競爭的企業,需要進一步了解認識自由貿易協定的各種政策安排,利用好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安排帶來的機遇,提高企業競爭力,促進企業的發展。“現在根據數據統計分析看,企業利用還是非常低,主要原因在于企業了解不透徹,在越來越全球化的今天,我們的企業應該更多地主動去了解這些政策,為我所用。同時,政府部門也應在手續、政策宣傳等方面加大力度,讓這些貿易協定的紅利更好地落到實處,達到我們參與雙邊、多邊區域貿易協定的目的,促進我國經濟更好發展。”張建平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