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裁員”花樣頻出 職工有苦難言
降薪、換崗、換工作地點……與強硬解除合同不同,一些企業采取的看似溫柔,卻很折磨的變相裁員的方式,讓不少員工知難而退,從而迫使員工主動辭職。這種裁員方式,是人們通常提到的“軟裁員”。調查中,當問到“你是不是遭遇過軟裁員?”“你怎么看軟裁員?”這些問題時,不少被訪的職工倒起苦水。
采訪中,說起“軟裁員”的話題,很多有類似經歷的職工都表示,“好像吃了啞巴虧。”職工張萍曾經有過一次被“軟裁員”的經歷,用她的話來說這次的遭遇用“擠對”這個詞語概括更為妥帖。2008年,初入職場的張萍來到一家廣告公司上班。經歷過試用期的重重關卡,最終她“幸運”地留在公司任職,與公司簽訂了三年的勞動合同。但是讓張萍沒想到的是,正式的工作卻比試用期過的更為艱辛。
“廣告公司,客戶源對業績很重要。一個新人,本來就對工作很生疏,如果直屬上級領導偏心,那么職場經歷只能用悲慘兩個字來形容。”張萍回憶道。因為公司的關系網異常復雜,所以沒有任何背景的張萍只能靠著實力打拼。“第一年起起伏伏的過去,但是第二年,更多的刁難來到身旁。”
因為業績平平,張萍和另外兩位資歷較低的員工被領導叫去談話。“領導建議我們考慮公司的其他部門,說部門名額有限,要縮減人員。他還將我們手中的幾個大客戶,以牽強的理由分給部門其他的員工來負責。”
遭遇這樣的“擠對”,張萍思前想后,最終還是決定另謀他就,自己主動提交的辭職信。“不僅是我,有一位同一年來的員工,也在遭遇排擠后,離開公司。”張萍表示,公司這樣的做法,其實就是“軟裁員”。
調查中,記者發現,像張萍這樣遭遇“軟裁員”的員工大有人在。“沒緣由地強制休假,待崗僅拿最低工資”、“企業派遣職工常駐外地,不同意則只能離職”、“被通知工資調整,強制降薪”……類似這樣的戲碼,每天都在上演。
“一些崗位不具備什么難度、容易被替代性的人員,常常成為企業‘軟裁員’的對象。”職工趙亮表示,但說實話,現在應聘者的法律意識在不斷提高,勞動者都時刻想到用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知道企業裁員需要支付一定的經濟補償。也正是礙于此,有的企業便用其他辦法,來刁難員工,然后逼迫員工主動辭職。這樣,企業還不用支付給員工經濟補償金。
話雖如此,企業“軟裁員”的手法,真是極具“殺傷力”,很多職工都會帶著對企業的不滿情緒,憤然離職,也就顧不上自己的合法權益了。事后覺得吃了“啞巴虧”,但也就有苦難言,不了了之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