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臨時收儲制度 穩定種植弱化原料漲價預期
為穩定棉花生產和經營者和用棉企業的市場預期,保護棉農利益,保證市場供應,中國計劃從今年9月1日至明年3月31日在全國13個棉花主產區實行棉花臨時收儲制度,將國家在棉花主產區臨時收儲皮棉的措施常態化。
按照收儲預案,新疆、山東等13個棉花主產省(區、市)臨時收儲價為標準級皮棉到庫價格每噸19800元,采取不限數量敞開收儲。市場分析人士認為,在棉花即將播種的關鍵時刻發布收儲預案,相當于為新棉上市劃定最低收購價,以穩定今年棉花種植面積和收購價格。
山東德州是全國重點產棉區之一,棉紡能力為山東省的1/7,全國的1/20。德州棉花協會副秘書長馬俊凱認為,與以往發布臨時收儲棉花價格所不同的是,這次是在棉花開始大范圍種植之前發布,有助于全國棉農及時掌握今年的價格信息,指導棉農根據成本核算來確定種植面積。
馬俊凱認為,相比往年,目前棉花仍在高價位運行,提前公布今年的臨時收儲價格將有助于為當前的棉價降溫,降低下游紡織企業的成本,進而緩解服裝等商品的上漲壓力。
華南農業大學教授譚硯文認為,提前公布收儲預案和價格,使棉農、棉商事先安排好生產計劃,同時敞開收儲的承諾可以使棉商放心收購,確保棉農受益,事實上也起到了最低收購保護價的作用。
資料顯示,2010年以來,棉花價格不斷刷新紀錄,以棉花期貨鄭棉109合約為例,從2010年9月17日最低每噸19855元上漲到11月10日最高33600元,漲幅超過69%。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后,今年2月17日又上漲到34870元。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農民種棉收益仍然總體偏低。德州市最大的棉紡企業德棉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原料公司經理李傳波說,種棉收益甚至不及種糧,同時,因補貼不足,棉農種植愿望下降,當地部分勞動力放棄棉花種植,外出打工。
監測顯示,近年來德州市的棉花種植面積在200萬畝至300萬畝之間,產量為15萬噸至25萬噸。2010年雖然棉花價格高企,但因棉花收購價偏低,這個市棉花種植面積從2009年的230萬畝下滑到155萬畝,下滑比例超過32%。
根據棉花臨時收儲預案,棉花臨時收儲制度繼續采用以前行之有效的皮棉收儲價格與籽棉收購價格掛鉤的機制,按照皮棉臨時收儲價、棉籽等副產品價格測算公布籽棉收購參考價,并要求交儲企業必須按不低于籽棉收購參考價的價格收購農民籽棉,否則不得入儲。
“棉花價格大起大落和種棉利潤總體偏低,是農民種棉積極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如果這種情況得不到改善,將對棉農積極性繼續造成傷害,加劇棉花供需矛盾。按照這一臨時收儲制度規定的價格,將有助于恢復棉農的積極性。”馬俊凱說。
但馬俊凱認為,一般來說,棉花開始大規模種植都是從每年的四月中旬開始,現在公布的臨時收儲價格雖然有助于今年棉花種植面積的增加,但因目前多數農民已經提前預留了棉花種植地,剩余地被種植了其他糧食,產量增加不會很明顯。
同時,分析人士指出,19800元的價格水平短期內是否會刺激棉農植棉積極性,還有待觀察。
在新疆投資建廠的溫州棉商潘冰峰測算,19800的收儲價格比目前市場價格低8000多元,折籽棉價格每斤4.5元左右,而本年度的籽棉價格基本維持在每斤5.5元-6.5元之間,而且一些地區種植土地一般都是年前預留,預計新政的影響較小。
譚硯文說,預案雖然兼顧了農民、紡織企業的雙方利益,但過低的托市價格或對種植面積增幅影響有限。同時,收儲政策在于穩定棉農的心理,能否最終恢復農民植棉積極性,擴大棉花種植面積,還有待觀察。
中國棉花協會3月對13個主產棉省(自治區)2579戶棉農植棉意向調查顯示,全國大部分地區植棉面積有所增長,預計2011年全國植棉面積8096萬畝,同口徑比較增長5.1%。
專家認為,收儲政策的出臺更重要的意義在于,抑制棉花播種面積和收購價格的大起大落,使之與糧食播種之間形成一個合理的平衡。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