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服裝重現江湖 滑向盈虧臨界點的服裝出口企業
“我感覺現在企業面對的困難,比2008年服裝出口企業多年,以前每年都有盈利,今年企業卻面臨滑向盈虧臨界點的困難。
服裝出口企業最近困難重重。兩周前,某網站財經頻道報道了廣州出現“1元服裝店”的消息。這條消息稱,在專門低價處理工廠尾貨或者做庫存清理生意的市場上,1元服裝重現江湖。也就是那個地方,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由于不少工廠倒閉,虧本清貨,曾經出現過1元服裝店。
“這是一個危機信號,說明服裝出口企業真的很困難。”高禮根認為,國內政策收緊、美元持續貶值、生產原料上漲、人工成本上升……多重壓力之下的杭州服裝出口企業舉步維艱。
“訂單越來越少,報價越來越難。”杭州一服裝外貿公司的資深業務員郭小姐最近想改行了。
浙江省商務廳的數據顯示,價格因素推高浙江省出口的作用比較明顯,部分產品實際增速不高,比較典型的就是紡織服裝。1-4月份紡織服裝出口達163億美元,同比增長25.2%,但是紡織服裝出口價格平均上漲19.7%,剔除價格因素后實際增長僅為4.5%。
變緩的出口貿易增速意味著什么?是什么讓企業的利潤悄然流失?處在盈虧臨界點的杭州服裝出口企業應該如何應對?本期封面報道將與你一起尋找答案——
焦慮,不少服裝出口企業
負責人的一種心態
6月3日早上,杭州杰豐服裝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禮根一到公司就給高層開會,談的是眼下企業所要面臨的重重壓力。會議從早上一直開到了中午,高禮根說得最多的是,別看現在訂單沒有減少,但企業的利潤流失了,眼下已逼近盈虧臨界點,大家有很多事情要做。
26年前,杭州杰豐服裝有限公司的前身是紅聯絲綢繡服廠,就憑著幾間小平房和幾臺舊縫紉機起步,高禮根帶領員工艱苦創業,把企業發展成現在這樣一家有10萬平方米廠房、1300名職工的集團公司。“以前不管多么困難,我帶著大家一年辛辛苦苦做下來,企業多少都能賺點錢,今年卻逼近了盈虧臨界點。”高禮根認為一家傳統的服裝紡織企業走到這一步,最難戰勝的困難是一些不確定的因素。
最無法確定的因素,高禮根認為是匯率變化。作為一家100%業務都是出口的企業來說,高禮根算了一筆賬,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從8:1到現在6:1,中間利潤直接消失了2元,這一筆損失幾乎是凈利潤。事實上,匯率變化對紡織行業的沖擊是十分明顯的。有專家作過調查,人民幣每升值1%,該行業銷售利潤率下降2%~6%。如果人民幣升值5%~10%,行業利潤率下降10%~60%,特別是出口依存度較高的服裝行業受損較大。“我們只有跟客人重新商討價格,但這不是長久之計。”高禮根認為,另一個不確定的因素就是近來塵囂日上的“出口退稅”政策變化傳聞,新政策的變動對于一個全部業務都出口的企業而言,無疑將牽一發而動全身。
此外,在工廠的內部也一樣存在不確定因素——原材料成本上漲的壓力。高禮根說瘋狂的棉花價格就不用說了,在棉花流通領域中,紡織企業屬于下游企業,高價棉花對于下游企業的壓力更大。此外,跟所有的制造企業一樣,還要面對電、煤等上漲的壓力。高禮根記得很清楚,在2008年時,煤只要780元1噸,結果到了今年年初馬上為880元/噸,現在漲到950元每/噸。
原料、輔料什么都在漲,直接壓縮企業的利潤空間。高禮根的另一個身份是余杭區服裝行業協會會長,他透露,多重壓力之下當地一些中小服裝廠已經不堪重負,不得不關門停廠。杭州杰豐服裝有限公司憑借跟客戶多年的合作關系及過硬的質量體系,訂單仍然逆勢增長,但這些壓力已經侵蝕了企業的利潤,將企業直逼盈虧臨界點。面對這樣的情況,高禮根決定今年開始推出自有品牌,下半年進軍國內市場。
永遠的小黑板能破解招工難題嗎
余杭經濟開發區北沙東路56號,華貝納(杭州)毛紡染整有限公司門口常年掛著一塊小黑板,上面寫著招聘打版工、車工等各種工種的需求信息。“你在余杭區的服裝企業門口去轉一圈,肯定在多數企業門口都能看到這樣的小黑板。”這家單位的辦公室周主任說,現在招工實在太難了。
事實上,在其他地方的服裝企業門口,這種小黑板式的招工啟事也不少見。用工短缺是浙江制造企業必須共同面對的一道難題。有消息稱,溫州市經貿局今年一季度結束后曾對市內855家企業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有74.5%的企業表示用工緊缺,比上年同期提高14個百分點。
為了招到工人,企業開著車子在各大城市的勞動力市場門口去招聘是常見的手段。華貝納(杭州)毛紡染整有限公司辦公室周主任說到幾次招聘經歷時不由倍加傷感。“我們開著車去外地招工,有時候哪怕開出很優惠的條件,人家還是不愿意來。”周主任說,隨著中部以及北部一些城市工業的發展,很多當地人不需要離開家鄉就能找到打工的工廠,這加劇了沿海城市用工企業的招聘難度。
“有時,我們開車去接新招來的員工,他們還怕是什么傳銷騙局之類的,不要坐我們的車子來,寧可自己坐車子找過來。”周主任發現,面對越來越多的就業機會,工人的選擇余地和條件也高了,企業用工成本直線上升,僅招聘成本這一項就增加了去外地招人的大量差旅費用,過去在廠門口貼張啟事就可以盡量選擇員工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
為了留住員工,企業除了提高待遇和福利,還要在管理上下功夫。華貝納(杭州)毛紡染整有限公司總經理方隆有個習慣,每天早上8點不到就去車間巡查,既是為了抓生產質量,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與員工溝通。“以前工人的工資平均在1500元/月,現在差不多翻一番。”方隆認為,如果期間員工流動量增加,隱性的用工成本還會上升,企業不得不想辦法把員工留住。
杭州杰豐服裝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禮根則大量地吸引本地人進工廠以解用工荒的問題,哪怕是一些年紀稍微大的人,只要能夠勝任車間里的一些相對簡單的工作,他也照用不誤。同時,高禮根盡量用機器設備來代替人工。“比如一臺拷邊機,在給不同的衣服拷邊時需要穿不同的線,我們不是讓工人來不斷地換線,而是增加拷邊機,需要用到什么線時就拿出什么樣的拷邊機。”高禮根認為設備投入既能有效緩解用工荒的問題,又能提高服裝產業的生產水平。
換了主題的流水線 棉、麻、化纖替換了高檔面料
訂單的量雖說還在增長,但變化也有不少。變化的不僅僅是利潤,訂單的內容也變了,于是工廠流水線上使用的主材料也相應的在改變。
華鼎集團是一家以絲綢服裝生產起家的企業,原本幾乎100%的業務都跟絲綢有關,如今絲綢業務已縮水至業務總量的30%。棉、麻、化纖等材料成了流水線上的主角,高貴典雅的絲綢面料日漸淡出工人們的視線。
“我們的訂單主要來自歐美市場,前幾年高檔的絲綢服裝和面料很暢銷,但現在變了,訂單的價格在下降,客戶對商品的需求定位普遍集中在中檔實惠這個層次。”華鼎集團下屬企業華貝納(杭州)毛紡染整有限公司總經理方隆說,他所在的公司以生產毛紡為主,但是集團公司旗下工廠流水線上的材料早已發生了相應變化,他認為客戶需求檔次下降,這是全球經濟復蘇節奏緩慢的一個標志,說明人們的消費信心仍然有待提振。
方隆的說法和美國最新公布的制造業及就業數據似乎不謀而合。5月,美國ISM制造業指數下跌6.9至53.5,為2009年9月以來低位,遠遜于預期的57.7;而制造業的新訂單指數亦大幅下跌10.7至51,為2009年6月以來低位;5月私人職位增加3.8萬個,遠低于預期的17.5萬個,為8個月低位,反映勞工市場復蘇持續疲弱;上月零售商同店銷售升4.9%,遜于預期的5.4%,反映高油價及經濟前景不明朗抑制消費支出,令上月消費信心跌至7個月低位。
美國制造業、就業、服務業數據全面不濟,同期,歐亞主要國家制造業數據也大幅回落。中國5月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2,跌至9個月以來低位,這些都讓不少外貿企業的從業人員像方隆一樣,不管是對市場還是對全球經濟復蘇前景都滿懷憂慮。
郭小姐是一家外貿公司的資深業務員,她最大的感受是現在接單報價越來越難。“價格報高了,客戶不下單,要是降低報價,則是公司沒錢賺。”郭小姐記得很清楚,在五六年之前,同樣是做服裝出口生意,接單、跟單都比現在順利。她最大的感觸是,現在客人不僅在價格上咬得緊,在質量上也格外挑剔,因此企業的生產成本增加,有時外貿尾單數量也會增加。“市場上外貿尾單的衣服往往價格很低,但是像廣東一帶出現的1元衣服,杭州應該不太會有。”郭小姐稱,杭州服裝出口生產企業在生產管理以及庫存計劃上都有系統的管理體系,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大量庫存積壓的情況。
杭州悅曜服裝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周曜在生產上實施“零庫存”的管理辦法,他稱公司所生產的以美麗諾羊毛、羊絨及各種混紡紗、全棉、棉晴、麻棉、人造棉、仿羊絨等為主要原料的針織裳目前外貿銷路還不錯。“零存庫”的秘訣在哪里?周曜說穩定的員工隊伍是關鍵,資深專業的員工差錯率會更少,能有效提高生產效率。{page_break}
放緩的出口增速 重壓之下,浙江服裝出口增速放緩。
浙江省商務廳統計的數據顯示,一季度我省出口商品平均價格同比上漲8.2%,扣除價格因素,我省一季度外貿出口實際增長15.3%。價格因素推高我省出口作用比較明顯,部分產品實際增速不高,比較典型的就是紡織服裝。一季度紡織服裝出口達116億美元,同比增長21.8%,紡織服裝出口價格平均上漲18.8%,剔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2.4%。
盡管如此,一些企業的流水線仍然忙碌,方隆認為該公司在重壓之下的順利營運得益于公司完整的產業鏈。“我們集團公司有面料、成衣生產車間,還有專門的設計、外貿以及國內銷售團隊。”方隆稱,從原材料到面料再到成衣,每道工序都可以在公司里面完成,這讓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有所提升。
“在這一波危機襲來時,杭州以及我們周邊的一些小型服裝廠,關門的不少。”方隆稱,一些小型服裝生產企業即便訂單充裕,在巨大的成本壓力面前因為缺乏規模效益的優勢而選擇了關門。
余杭區服裝行業協會會長高禮根證實了這一說法,他說周邊一些小型的服裝加工廠,采用不報稅、把廠房設在農民房里以逃避工業用電的成本壓力等辦法而暫時獲得了生存空間。但是,最近在成本壓力和匯率變化等多重壓力之下,當地一些中小服裝廠已經不堪重負而不得不關門停廠。
某網站“1元服裝”的報道稱,廣東服裝加工行業已提前步入了“冬天”。一家中型服裝廠在本該忙碌的時候卻將大多數機器閑置,老板稱今年形勢比金融危機前還要嚴峻。還有老板表示,和去年同期相比,工廠的訂單至少下降了2~3成。本報記者連線中國紡織報資深記者盧曉彥,常年在廣東一帶走訪紡織企業的她對于這樣的描述十分認可,她稱很多服裝企業及面料企業都跟她嘆苦水,有時外貿業務員接了單子,但是工廠那邊卻不肯供貨了,因為原材料漲價讓工廠寧可交違約金也不愿意賠錢生產。在服裝出口這個環節上,由于訂單不是現貨交易,通常都會有個周期,企業要去訂原材料、輔料,還要經過加工、檢驗、聯系船期等程序。在這個過程中,可變因素實在太多了,而且出口訂單基本又是掙加工費為主,利潤空間往往經不起擠壓,一些抗風險能力弱的企業倒閉是不可避免的事。
海外工廠分食訂單
細心的消費者張小姐發現,她現在買的一些國際品牌服裝,衣服標簽上面的生產廠地已悄然發生變化,標注的不再是過去清一色的“中國制造”,產地一欄上出現了“越南”、“老撾”、 “柬埔寨”、“孟加拉”、“印度尼西亞”等字樣。高禮根認為,這是服裝產業轉移之后在終端消費市場的體現。
在“2009年中國服裝產業轉移工作會”上,《中國服裝產業轉移工作報告》指出,當前中國正在掀起第四次產業轉移浪潮。“20世紀50年代~90年代曾發生了三次國際性產業轉移,而當下以中國為主體發生的從中國東部向中西部及海外的大規模轉移,則被稱為第四次產業轉移浪潮。”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蔣衡杰在報告中指出,這次轉移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因為東部沿海傳統的服裝大省正在經受越來越高昂的土地、能源、勞動力等成本,生態環境約束也越來越大”。
“我的一些客戶,已經在東南亞一帶尋找新的工廠了,我們的訂單面臨分流。”高禮根指出,作為一家貼牌的外貿生產企業,如今在生產成本上的優勢日漸降低,盡管國外一些工廠的生產能力以及穩定性上暫時沒有優勢,但是通過幾年的發展自然能夠滿足客戶的需求,到時杭州的服裝出口企業再想出路就晚了。
在這場危機當中,也有人找到了內銷商機。華貝納(杭州)毛紡染整有限公司總經理方隆認為,內銷只是緩解當前危機的一個辦法,當服裝出口企業集體面臨生存壓力時,希望政府部門對實體經營的企業能夠給予更多的政策支持。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