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上漲訂單縮水 紡織業轉型升級路漫漫
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國正以遠比中國低廉的困境“舊疾”未愈 “新傷”已現。
中國紡織業在全球保持較強競爭力的成本優勢正在大大削弱,紡織業在全球的格局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孫日貴介紹說,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土耳其等國正以遠比中國低廉的成本優勢,蠶食中國紡織品的出口“蛋糕”。“這些國家的報價有些可以比中國低百分之十,而我們的凈利潤不足百分之十,這樣的訂單我們只能放棄。”
美國商務部的數據證實了這一點。2011年1-8月,美國從孟加拉、越南、印尼累計進口棉制品量同比分別增加了3.35%、0.97%和2.45%,而從中國累計進口的棉制品數量同比縮減了16.61%。
業內專家普遍認為,近年來出現的勞工荒已將紡織業的人工成本問題暴露無遺。隨著人口增速下降,特別是年輕人愿意做紡織工數量的下降,未來紡織企業將面臨很大的成本支出壓力。
孫日貴表示,勞動力成本上漲的趨勢已無法扭轉。他已向全體職工承諾,明年1月1日起再次上調工資。
除了訂單被蠶食,因為全球經濟復蘇乏力,歐美市場需求疲軟而造成的訂單縮水也是目前紡織業面臨的一大難題。不少業內人士擔心,明年紡織業將再陷出口困境。
某紡織行業上市公司的財務人員表示,從紡織行業上市公司前三季度業績來看,營收和利潤都保持著不錯的增長勢頭,但考慮到棉花價格推動產品價格上漲的因素,即使公司毛利率和銷量均有一定程度的下滑,也可能會被暫時掩蓋。“我擔心明年上半年隨著棉價回落,可能會導致部分紡織企業,特別是依靠出口的上市公司業績同比數據會較為難看。這種最壞的可能甚至在今年四季度就會出現。因為按照一般規律,紡織品出口訂單一般提前三個月,7月份以來棉花價格的下跌影響會在四季度交貨的紡織品合同上得到體現。”
李健認為,金融危機爆發后,各國為穩住經濟都積極地采取不同的刺激政策,暫時穩住了出口和消費市場,從而使得紡織行業中的很多企業僅僅感到一下疼痛便挺了過來,沒有出現大規模停產、倒閉情況。但危機后的兩年來,西方國家開始逐漸調整消費結構,減少了對中國產品的進口。而兩年來,中國紡織業過剩的產能依舊還在。因此,紡織產業鏈上的過剩產能必然要受擠壓。
第一紡織網總編輯汪前進表示,企業倒閉是紡織行業進行產業升級的必然結果。這將是長期、逐漸的過程,是行業內優勝劣汰的過程,有利于中國紡織業的長遠發展。他強調,解決紡織行業所面臨的困境,轉型升級是根本出路。轉型升級的關鍵是紡織企業要不斷提高自身產品的附加值。
“但轉型也不是什么企業都能轉的,有的小企業就兩萬噸紗錠的能力,你讓它怎么轉型升級,只能接受淘汰的命運。”一位大型紡織企業負責人表示。
即使是大企業,轉型也并不是一帆風順。前幾年,不少紡織企業紛紛進軍太陽能、鋰電池等新能源領域,其中不乏杉杉股份、華芳紡織、孚日股份等大型企業。但孫日貴感慨說:“轉型沒有那么容易,現在光伏行業同樣也很困難。”
轉頭對準國內市場,做大內需,打造營銷渠道和品牌也是一個出路。“國內市場對紡織品需求增長的確很快,但對我們長期做外貿的企業來說,經營國內市場完全是全新課題,不是說轉回來就能轉回來的,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過去這五六年,我們一直在做這個事情,目前也僅有不足四分之一的銷售收入來自國內。”孫日貴說。
可喜的是,入世十年來,中國紡織業已經有了較大進步。劉欣說,反映行業科技應用水平和勞動力素質水平的勞動生產率10年來有大幅提高。2001年,行業勞動生產率(按工業總產值計算)為12.45萬元/人,到了2010年,行業勞動生產率41.65萬元/人,較入世之初增長了234.54%。
但她也強調,行業集中度仍偏低。化纖行業的集中度水平最高,估計行業前5名的企業利潤水平能占25%左右;而服裝行業集中度水平最低,行業前5名企業利潤水平占9%左右。中國紡織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國際品牌的出現以及行業品質的升級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