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國鞋機產業趨勢預測與企業分析
【鞋機產業定義】狹義上指制鞋過程中必用的設備、工具及配件;廣義上指制鞋業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所使用的機器設備(包括制革、鞋楦、鞋底、鞋跟、五金、加工、模具、檢測等等領域的相關設備及工具配件)。我們通常說的鞋機產業是指廣義的。
接連幾年遭遇“缺工”、“電荒”、“油荒”等困境,加上匯率變動、原材料上漲以及一些地區或國家實施貿易保護,中國制鞋業受到嚴峻挑戰,而對于制鞋產業鏈上的鞋機企業來說,日子過得則更加艱難。對制鞋業而言,轉型升級的方向:高端制造和品牌經營,逐步掌握銷售渠道,擁有主動權。這些都離不開強大的技術研發和技術創新,努力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實現可持續發展。
2011鞋機行業總結:三大現象
每季“下樓梯”式負增長。在廣東東莞鞋機商會會長王守民看來,2011年每一季鞋機銷量都呈“下樓梯”式負增長。王會長的企業除了銷售鞋機產品,業務還涉及向大部分鞋機企業供應零部件,他的看法具有很普遍的代表性。
再現金融風暴后“冰河期”。中國鞋機產業發展了二三十年,從崛起、擴張、高速發展,到遭遇2008年金融風暴后的冰河期,再到產業升級調整,在2009-2010迎來復蘇的春天,但是好日子不長久,在經過2011年第一季高峰后,逐步進入歷史上的“第二冰河期”。大部分鞋機企業表示,這段日子確實比較難熬。
年末上演“割喉價格戰”。為什么是“割喉價格戰”?據愛瑪數控CEO王國權的分析:金融風暴那年,鞋機業真正的困難期大概是七八個月,這大半年所有言論和報導到處都在傳播嚴重性,政府和行業也在密切關注,給予宏觀調控,因此鞋機企業已經做好了應對準備:調低銷售預期、減去富余人員、縮小產量、調整內部結構,不盲目擴展,對銷售也有積極的措施,真正受影響的企業相對較少。反觀去年開始的“下樓梯”式銷售困局,剛開始第一季銷售大有上揚之勢,尤其是去年4月達到了一個銷售高峰,很多企業在做2012銷售計劃時,顯得比較樂觀和過多預期。不料,第二季峰回路轉,開始出現下滑跡象,在5、6月表現明顯,但是部分企業還是不太愿意面對現實,認為是市場局部、短期的調整,仍然為業績增長積極擴充,積蓄力量、儲備人員、備貨、庫存,以期在接下來的第三季(7、8、9月)――傳統做鞋旺季,實現訂單增長。然而第三季狀況已經很不樂觀,不僅沒大訂單甚至比第二季更差,鞋機企業經歷五、六個月消耗,資金鏈已經非常緊張:材料采購、擴招人員、庫存積壓、銷售不暢、欠款難收,導致資金回籠不能及時。到第四季至農歷年前,鞋機企業上演了一場“割喉價格戰”,所謂割喉,就是不賺甚至小虧,盡可能把大半年做的庫存,變成現金,否則到年末,人員工資、下一年廠房租金、供應商貨款、企業過年各項開銷無法保障,加上中小企業融資難,所以出現去年9月媒體報導的一些鞋企老板跑路,這僅僅是冰山一角。在沒有太多鞋企的設備需求下,要回籠現金,只能選擇價格戰,不要利潤或少虧,甚至產品價格直接下調20-40%,企業日子非常艱難。
2012鞋機產業預測:三大趨勢
生存靠差異
新一年預測,鞋機市場苦樂參半。所謂苦,在人民幣持續走高,勞動力成本、原材料、綜合費用上漲,外部需求不明朗(歐債危機,美國經濟復蘇慢,新興國家拓展需要時間),企業競爭顯得更為激烈,在沒有大的需求刺激下,要保住業績,實現增長,確實比較困難。企業要生存,就必須有跟競爭對手形成差異化的技術、服務和產品。何謂樂?企業外遷帶來的新設備需求,譬如安踏安徽工業園投產,匹克新工廠開設,臺資企業到周邊鄰國(越南,?甸、印尼、孟加拉等)投資,國內企業如華堅集團到埃塞俄比亞開設分廠等,都帶動了設備需求的增長。
發展靠科技
隨著中國制鞋業進入高成本時代,很多鞋企會對原來的鞋機企業在節省成本、節能、環保、高效、自動化、更高品質等領域提出新的要求,特別是對在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和柔性生產等新設備的剛性需求上更為明顯。而對傳統鞋機企業而言,要適應鞋企的需求變化,只能加大研發投入,研發及生產出更高技術含量的設備滿足客戶生產的需求,才能得到較大發展。 所以2012鞋機行業能夠得到大發展的企業,還是得靠科技支撐。
增長靠海外
整體上來講,現在國內較大的制鞋基地有二十余個,這些基地企業數量和質量都達到了相對飽和。鞋機行業,在這些區域沒有工廠增加新生產線的情況下,只能實現局部小范圍、小幅度增長,要實現大增長,就要依靠海外市場。近幾年隨著周邊鄰國及一些新興國家制鞋產業或開始發展,或剛剛起步,釋放出對中國鞋機設備的強勁需求,譬如越南、印尼、泰國、緬甸、孟加拉,中東的敘利亞、伊朗、土耳其、阿聯酋、巴基斯坦,南美的烏拉圭、巴拉圭、厄瓜多爾、秘魯、智利、阿根廷、東歐的捷克、波蘭、羅馬尼亞、烏克蘭,北非的突尼斯、摩洛哥等國家皮革工業已呈上升態勢。中國鞋機企業若能針對性地對這些國家和市場出口拓展,有望實現大的增長。
2012三種鞋機企業日子比較難過
以下這些類型的企業,各有其不足,表現在市場上競爭力相對較弱。在2012年如果不能加速轉型升級,會比較困難,舉步維艱,熬下去前景將十分不樂觀。
資金缺乏型:這類企業通常表現在資金缺乏,影響到企業的正常運轉,既無法在研發上有較大投入,也無法在市場銷售上有較大的促銷力度。如果再加上投資失誤、產品銷售不暢,影響到資金鏈,就會影響到企業的生存。
技術薄弱型: 譬如鞋機企業老板,技術背景不夠專精, 聘請的技術團隊不能開發出適應市場、有競爭力的產品,產品更新換代慢,不能適應新時代市場需求,市場競爭力薄弱,除了價格戰別無其他競爭手段,在高成本制造時代,沒有新產品,沒有利潤,也會影響到企業的生存。
人才缺乏型:這類企業主要是缺三種人才,一是缺銷售人才,如果沒有一支優秀
的銷售團隊,即使開發出好的產品,產品賣不出去,企業也無法實現贏利;二是缺研發人員,沒有開發就沒有新產品,也就沒有利潤新增長點;三是缺生產及管理人才,導致產品品質不穩定,企業管理漏洞百出、老板常常焦頭爛額。能生存已經不易,增長更是遙遙無期。
2012五類鞋機企業優勢依然明顯
以下這些企業,各有其優勢,表現在市場上競爭力相對較強。在2012年如果能適應市場需求,以創新科技引領行業發展,前景明朗,將有出色的市場表現。
科技型企業:如廣東的愛瑪數控、大族粵銘激光、名菱自動化、瑞洲科技,這些企業都具有團隊健全、技術力量雄厚、產品技術含量高、市場布局比較廣、國內銷銷售和出口網絡布點多等特點,發展比較穩健,是行業中的主流企業,預測2012年這些企業,仍能夠獲得較大的發展。
綜合型企業:如溫州大隆、東莞意利、晉江勝大,這些企業品種多,產品結構較完善,能夠為客戶提供整廠輸出服務,在行業中經營時間較長,綜合實力較強,預測2012這些企業,仍能保持市場中的較大競爭力。
外向型企業:如深圳全利成,80%產品銷往世界各地,國內訂單情況對他們影響很少,企業實力較強,產品線豐富,客戶群分布廣,具有明顯優勢。
專業型企業: 如東莞陸鑫、溫州倉橋、溫州惠特,這些企業優勢聚集在某一個產品領域,如陸鑫在內外線機領域、倉橋在中大底領域、惠特在砂底拋光機領域,都是行業中的佼佼者,品種齊全,技術領先,有著非常好的市場基礎,預測2012他們不會受市場影響。
跨界型企業:如東莞厚駿、溫州邦達,產品除了涉及鞋業領域,還能應用到制鞋以外,如箱包皮具、文具、服裝、玩具、家具等多個行業,這些企業,通常東方不亮西方亮,市場風險比較低,制鞋業銷售不理想,別的行業可以彌補。預測2012這些企業,還能保持穩健經營。
專家建議
愛瑪數控CEO王國權認為,未來鞋機產業肯定是朝向自動化、數字化、節省人力、低碳環保的方向發展,但是這些創新點有很多工作需要企業扎實的去做。舉例制鞋流水線,在中國發展了多年,有流水式、立體式、架空式,不管用什么方式,最終目的是以更少的人生產更多的產品。過去十年流行于世界品牌代工企業的“JIT”模式(精益生產),包括國內研發的8人小組線,已經完全改寫了流水線式大規模的生產方式,用高精尖技術、更少的人工生產少量多樣的訂單。也意味著,鞋機企業已經不是僅僅賣機器,而是先進的生產系統和生產模式供應商,這就對中國鞋機生產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相信,市場需求、商業機會依然存在,不管任何時候,鞋機行業的同仁們,應該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往這些方向努力,歐洲那些領先的同行已經走過的路就是我們的榜樣和要走的道路。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