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裝規格型號給消費者帶來的尷尬問題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而衣著得體則是人們對于美的最基本訴求。但即便是這一個小小的訴求,卻也讓消費者大傷腦筋。心儀的款式卻沒有合身的號碼,長度合適的不修身,好不容易合身了,衣服不是太長就是太短,上衣姑且可以將就,不合身的褲子會給工作和生活帶來諸多不便。購買服裝時,導購員習慣問:“請問穿多大碼的”,而遇到不合身的情況,商家又會以“版型就是如此”進行搪塞。作為普通消費者,“量身定做”似乎并不那么現實,大部分人都有這樣一個困惑,買到合身的衣服怎么那么難?
讓人迷惑的服裝號型
消費者中普遍存在這樣一個誤區,將“尺碼”作為判斷服裝大小的標準。其實,這是一個不甚嚴謹的表述。在服裝行業的專業術語中,服裝的大小的評判尺度為“號型”,而尺碼則充其量只是其中的“號”而已。“號”指高度,以厘米表示人體的身高,是設計服裝長度的依據;“型”指圍度,以厘米表示人體胸圍或腰圍,是設計服裝圍度的依據。
對于服裝企業而言,現有的服裝號型標準由于制定較早,不夠完備,覆蓋范圍的不足使得執行中產生空白,而不嚴謹性又容易在執行中被服裝企業抓住漏洞。雖然近年來國家對男子、女子和兒童的號型標準分別做的修訂,但這些標準都是提示性(informative)而非規范性(normative)的,服裝企業在執行中具有較大的靈活性。
中國地域廣泛,不同區域的人體比例差異很大,而國家標準中則沒有體現。有些服裝企業會根據所針對的市場來做相應的調整,比如會補充一些數據,增加一些型號,制定自己的企業標準;而另外一些企業,或由于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原因,或由于策略上的不重視,沒有在調查人體數據上下功夫,而是模仿其他的號型標注方法,模糊尺寸概念,如只標注S、M、L等。此舉便利了企業生產,但給消費者帶來了困擾。
崔女士最近就遭遇了這樣一件煩心事,初為人母的她還沉浸在作為母親的驕傲和幸福中,但卻不得不為孩子周歲時的服裝大費腦筋。按習俗寶寶周歲的衣服理應婆婆購買,但婆媳在孩子究竟該穿多大衣服上出現了溝通障礙。由于相隔較遠,兩人只能在電話中溝通。但就是這個簡單的溝通,讓崔女士頭疼不已。她報的是一種號型體系的數據,但婆婆買回來的卻是另外一套體系的尺碼。雙方通過視頻、親量尺寸等“非常規手段”進行比較,忙得不亦樂乎。畢竟孩子周歲是件大事,絲毫馬虎不得。無奈之下,崔女士只好按照孩子的身高和體型,親自給寶寶買了一套合體的衣服。花了冤枉錢不說,就此浪費的時間和精力,讓崔女士深感無奈。
不僅號型標準混亂,有部分企業,為了迎合消費者的心理,甚至故意亂標、錯標號型。比如,部分女裝廠家為了迎合女性消費者對苗條身型的追求,刻意將服裝調小一號,將中號標注成小號出售。消費者的愛美之心得到了滿足,而廠商也賺得個盆滿缽盈。而對于部分高端面料服裝而言,比如皮衣,消費者在潛意識中認為,同樣的價位,使用的材料越多越劃算。換言之,越大號的材料越足。針對這種情況,有的企業則故意標大一號。相比前述號型市場的不規范而言,這些行為則是人為地擾亂了號型體系。
被“邊緣化”的服裝號型標準
任何一套國家標準,從調研、起草、定稿再到后續的修訂、校正,都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新修訂的服裝號型國家標準考慮了時代要求,并以一種更直觀的方式對服裝號型進行的規范。但為何這樣一個初衷為規范市場、服務消費者的標準,卻沒有受到市場的廣泛重視?
威海瑞錦進出口有限公司的董先生則坦言,目前服裝行業中,GB/T1335《服裝號型標準》的執行情況不容樂觀。外銷服裝大多按照客戶的要求進行生產,由于GB/T1335并非強制標準,內銷服裝的號型則更加五花八門。{page_break}
即墨服裝批發市場“唯美”服飾展銷中心的趙先生也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目前國內服裝號型比較混亂,除少數大品牌外,多數服裝都以“S、M、L、XL”這樣的模糊概念標注號型,而消費者更青睞國標號型,因為更加直觀和精確。現有的尺碼太籠統,反映不出人的胖瘦差別。作為服裝批發零售商,趙先生比較贊成將號型標準強制統一,但是他認為執行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上裝比較容易執行,但對于舒適度要求更高的褲裝而言,不管是制定還是執行,都相對比較麻煩。另外他還指出,如果嚴格依照統一的號型標準生產,廠家的風險或者零售的庫存風險就會增加,這也是眾多服裝企業情愿選擇自行制定或借鑒更為寬松的標準,而放棄國家標準的原因。
因市場自發而引起的號型體系混亂尚可理解,但有了現行標準卻被束之高閣,則實在令人惋惜。另外一個原因是消費者對整個號型體系缺乏深入了解,在面對不同的號型體系時,自己也是一頭霧水,只能被動地去適應,并且通過自己的經驗進行甄別。消費者對號型訴求的不強硬,也在某種程度上縱容了企業自成體系,進而制約了號型國家標準的推廣。
服裝號型的統一路在何方?
早在本世紀初,服裝號型就開始作為一個爭議話題而不斷被人提起。十年已過,似乎我們仍然停留在原地。原有的號型格局依然混亂,隨著市場的進一步放開,歐碼、美碼、英碼等其他號型體系的引入更加劇了這一情況。盡管遇到企業的阻力以及市場本身的制約,但服裝號型的統一仍勢在必行。而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從政策上和企業自身兩方面共同努力。
首先,增強相關國標的宣傳和普及。即便是作為指導性標準,服裝號型的相關標準也必須為更多的使用者更便利地獲得。筆者在構思本篇文章時,曾多次試圖上網尋找GB/T1335.1標準的原始文件,幾費周折終于找到。一份國家標準的可及性,從某一個側面反映出指定此標準的機構對標準執行的決心和重視程度。相關部門應加大對標準的宣傳,進而讓更多的企業,更多的消費者樹立起對服裝號型的正確認識,促進國家標準在政策面上的推廣。
其次,加強對服裝企業的引導和培訓。服裝號型的混亂現狀,究其根源,是企業沒有從自身樹立“消費者需求至上”的觀念,其服裝號型的制定并沒有考慮消費者的切實需求和困惑。服裝號型的混亂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其產生的根源已經根深蒂固,要想從根本上整頓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也需要行業自下而上的回應。尤其是在開放競爭的環境下,不管是走出國門在國際市場上摧城拔寨,還是在國內市場上固守陣地,唯有從每一個細節上注重消費者的感受,企業才能贏得自己的地位。而市場都有一定的自發性,需要政府進一步引導和調節。這是一個長期工程,需要各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和協作。
第三,繼續進行考察和調研,待時機成熟時將其上升為強制性標準。與國際接軌是服裝號型標準完善的大方向,其指導性對服裝行業提升自我軟實力,積極參與國際競爭不言而喻。但有感于國內號型市場的混亂以及長時間累積的企業慣性和惰性,此標準亟待上升為強制性標準。此舉可以從制度上根除服裝企業在制定號型標準時的“本位主義”,將沒有能力或不情愿采取統一國標的企業拒之門外,進而從整體上提升國內服裝行業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第四,企業應加強自身努力,積極適應市場變化。“打鐵還需自身硬”,采用自身號型體系雖可滿足一時之需,但并非長久之計。唯有積極主動順應市場,滿足消費者需求,企業才能獲得長遠發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