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棉價兩重天 市場期待“看得見的手”適時伸出
隨著氣溫的走低,又到了一年一度“添衣加裳”的季節。然而,不少消費者發現,在經濟增速放緩、棉花等原材料價格下跌的背景下,“換裝”成本不降反升。
今年以來,雖然CPI同比增速連續下滑,服裝、肉蛋、房租等關系民生的產品卻接連漲價。隨著“衣食住行”節節高,市場期待“看得見的手”適時伸出。
服裝快買不起了
時逢2012上海購物節,加上中秋和國慶“雙節”的提前拉動,應接不暇的商場促銷刺激了不少消費者的購物欲望。剛入職打算購置職業裝的羅小姐說:“在徐家匯(002561,股吧)商圈看著頻頻跨越4位數的衣服,已經快買不起了,一件襯衫標價500元到600元,外套則要上千元。”
“前兩年,品牌店的服裝在500元至700元的時候還覺得有些偏貴,但現在若是在商場,一件品牌服裝標價1200元至1500元已是比較常見的現象。”常逛商場的楊小姐告訴記者,不論原材料價格怎么變化,商家借著換季再漲一輪基本成了“套路”。
過季的服裝也不便宜,從江蘇來上海旅游的陳小姐說:“在亞新百貨,3件短袖T恤一起賣可打7折,但仔細一算,平均每件也要150元左右,關鍵是這些衣服的設計和款式很普通,相對能令人眼前一亮的夏裝,都得奔500元以上。”
如果說在玻璃櫥內的服裝價格貴,是因為商場、代理商的層層加價。為何從網上“淘”東西也越來越貴?“淘寶控”蔡女士告訴記者,她每月在淘寶上的消費2000元左右,其中購買衣服約1000元,但現在網上要想尋到質量靠譜、款式新穎的衣服難度明顯加大,且都比以前貴,以前1000元的預算可買5件衣服,現在最多買3件。
內地高漲的服裝價格使得部分消費者開始轉向境外。“一方面是尋求海外的代購機會;另一方面,周邊一些白領朋友甚至利用周末到香港購物。”楊小姐說。
服裝棉價為何“兩重天”?
相對于服裝價格的漲勢,上游原料之一的棉花市場卻是另一番景象。
由于市場需求低迷,國內棉價已連續兩年下挫,鄭州商品交易所棉價指數今年以來累計下挫了5.2%。卓創資訊提供的數據顯示,9月份前20天棉花價格與去年同期相比跌幅接近6%。“在內外需低迷的背景下,棉花市場在很大程度上已依賴于收儲等政策。”卓創資訊分析師孫立武表示。
事實上,原料和成品的巨大價差并未轉化為紡織服裝行業的利潤。財匯的統計顯示,上半年紡織服裝板塊84家上市公司累計實現凈利潤64.13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接近20%,其中上半年虧損最大企業的虧損額,幾乎是去年同期的3倍。
由于國際市場上棉價跌幅更大,目前國內紡織服裝行業困境重重。數據顯示,美國棉花價格指數在2011年下跌超30%的基礎上,今年以來繼續下跌超過17%。“國際市場棉花價格遠低于國內,所以紡織企業承受了雙重壓力原料價格高于國際同行、市場需求也萎縮。”中信新際分析師張超表示。
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寬松政策的實施,普遍上漲的人力、渠道、品牌等環節成本成了吞噬行業利潤的“禍首”。比如國內企業比較輕視的品牌打造環節,就需要很大的投入。“品牌投入遠高出原料價格,特別是在高檔服裝價格體系中,原材料價格占比已非常小。”中投顧問輕工業研究員朱慶驊說。
“看得見的手”須適時伸出
除了服裝,實際上,梳理今年以來上漲的主要商品,大多是包括肉蛋、房租等關系民生的選項。分析人士指出,今年來雖然CPI同比增速連續下滑,但關系民生的生活資料類商品由于成本、貨幣傳導等因素繼續上漲,工業產品尤其是包括原油等原材料帶來的輸入性通脹明顯減輕,不過在近期各大國先后推出寬松政策的背景下,后期輸入性、成本推動型通脹雙因素很可能“再碰頭”。
“寬松政策會推動大宗商品價格整體上行。”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專家陳克新表示,在各國相繼宣布繼續實施寬松政策后,貴金屬、原油等金融屬性較強的商品會最先反應,而農產品等產品“水漲船高”,跟漲效應也將逐步顯現。
荷蘭合作銀行的分析認為,近期農產品價格的飆升正導致全球再次進入“農業通脹期”,預計食品價格在2013年將再創新高,并將持續到三季度。
為此,專家指出,面對市場“看不見的手”持續推漲,政府也須適時伸出“看得見的手”:一方面應加強市場監管,增加有效供給,防止中間環節“坐地起價”;另一方面,應大力推進收入分配改革。“只有多數居民收入增長快于居民消費物價上漲的速度,才不會導致實際消費的萎縮,目前在這方面還有很大的空間,比如在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的增速不僅遠低于財政收入,也低于企業收入的增長。”有專家指出。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