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服品牌抱團出擊集中優勢搶奪終端市場
以前肯德基與麥當勞總喜歡緊鄰開店,耐克(專賣店)與阿迪達斯(專賣店)經常一起出現。今年以來,北京不少商場在招商時發現,越來越多的鞋服新品牌進駐時喜歡緊鄰開店,比如絲芙蘭喜歡跟著GAP,如果GAP來了,絲芙蘭就好談了。
業內人士指出,緊鄰開店的方式,最早是從國際一線品牌開始,如今已蔓延到所有品類的各個暢銷品牌。在經濟大環境不佳的情況下,鞋類服裝品牌“抱團出擊”,會有很多優勢,比如共同營造一個好的商業氛圍、租金也比單槍匹馬強勢得多等。
品牌緊鄰開店的動機,并不完全一樣。一種是“抱團出擊”,運動品牌扎堆就是很典型的案例。據業內人士透露,運動品牌銷售特別需要氛圍,很多商場喜歡將運動品牌的通道做成跑道,就是利于形成氛圍。如今,運動產品越來越專業,他們的貨品深度夠了,但寬度不一定夠,多個品牌聚集可以互補,而顧客可以一圈逛完,從頭到腳都買齊。
北京商業經濟學會秘書長賴陽介紹,很多同類品牌在一起開店,容易吸引某一類消費人群的聚集,因為這些品牌組合在一起,就有一個天然的商業氛圍,可以形成一個聚集效應,對消費者更有吸引力。這也是運動品牌一個發展的模式,一塊談判,一塊入駐,很容易營造出一個同類品牌聚集的商業生態,而單獨開一個,可能風險很高,全開了,消費者自然就來了。
“只有一家店,我未必會去逛,但店多了有視覺沖擊,也方便貨比三家。”購物達人趙靜說。百貨店以前最吸引消費者的就是將同類品牌放在一起,逛起來很過癮。
不過,每一家店的存在都會給周邊的環境帶來各種效應,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這稱為外部性。賴陽說,這些既有競爭又有互補的品牌最終考慮的是外部的經濟性大,還是競爭性大,這就決定了他們最終決定是單槍匹馬還是抱團出擊。
還有一種是跟隨開店,賴陽表示,有的品牌開店,周邊不一定是跟自己一個水平的品牌,而是伴隨一些比較好的品牌,比如Zara,這個堅持“廉價時尚,卻與奢侈為鄰”的品牌,它總是在奢侈品聚集的商圈入駐,無論是在法國、西班牙,還是在意大利,都開在最奢華的商業街,周圍全是頂級品牌。這么做的目的,就是讓消費者覺得它跟頂級品牌是一個級別的品牌,但價格比別人便宜,設計又不錯,大家就會選擇它,包括coach,也是比頂級品牌低一個級別,但總是跟著頂級品牌開店。
剛開始,運動品牌也是跟隨開店的,一位鞋服品牌代理商介紹,起初的想法是挨著大牌,會有高回報,比如Nike邊上有50%-70%的回報,它們會為你帶來人氣和生存空間。這種方式之后被業內和市場認同,所以大家便商量好一起開店。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