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棉花直補”或于明年實行
棉花直補或于明年實行
2014年我國將不再實行現行的收放儲辦法,改為對棉農進行直補。這一說法至今雖未經政府部門正式發布,但已經行業等多個渠道吹風。近日紡織行業權威人士向記者透露,棉花直補將于明年逐步推進,具體辦法仍在完善之中。
目前可以確定的是,屆時,隨著現行棉花收放儲辦法的隱退,國內棉價將向市場靠攏,棉花目標價格將以“植棉成本+基本收益”的模式形成。這意味著政府通過行政手段直接干預棉花價格的調控方式開始走向市場調控。
行業權威人士表示,政府實施棉花臨時收儲政策的本意是保護棉農利益,但此舉因違背市場規律,造成國內外棉價嚴重脫節,市場價格信號失靈,棉紡企業正常運營受到嚴重干擾;在實際操作中,棉農得到的保護有限,政府方面則遭受著儲備棉庫存及財政的巨大壓力。
據了解,從2011年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實施至今,國家已累計臨時收儲棉1000萬噸左右,國內外棉價倒掛日益嚴重。拿本輪棉花收放儲為例,收儲價為20400元/噸,拋儲價為18000元/噸,即便如此,國內棉價與國際棉價相比,仍然每噸高出3000元左右。棉紡企業和政府財政壓力可想而知。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明確指出,要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注重發揮市場形成價格作用。這對于解決棉花的市場配置問題是非常重要的政策指引。”業內人士表示。
相關鏈接
內外棉價差進一步拉大 國內棉企青睞進口棉
日前,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下稱“紡織商會”)公布了2013年1-10月份全國棉紗進口簡況。今年前10個月,國內棉紗進口量出現大幅增長,同比增幅達44.2%。
數據顯示,1-10月,全國棉紗線進口總量達175.1萬噸,同比增長44.2%,占全國紡織服裝進口總量的26.8%。其中,10月份中國棉紗進口量為18.3萬噸,同比增長44.3%。
紡織商會指出,自今年3月份以來,我國棉紗進口數量較去年同期均有所增長,并且一直處于高位徘徊。其中,8月份我國棉紗進口量達20.3萬噸,達到今年以來最高水平。
從進口數量看,巴基斯坦已成為我國棉紗線進口第一大來源國。1-10月,我國從巴基斯坦進口棉紗數量達51.9萬噸,同比增長17.3%。
與此同時,印度也是我國棉紗線進口的主要來源國之一,今年前10個月,我國從印度進口棉紗線近51.6萬噸,同比增長112.6%。
紡織商會還指出,前10個月,我國從印尼、美國、泰國進口的棉紗也呈現較快速地增長,進口量分別為5.5萬噸、4.7萬噸和3.9萬噸,增幅分別達131.2%、163.7%和128.5%。
紡織商會分析稱,今年前10個月,我國棉紗進口量總體呈現增長,主要是由國內外棉花價差居高不下所導致。據介紹,前三季度,國內外棉價差基本保持在4000元/左右。
數據顯示,1-10月份,全國棉紗線進口均價為3.26美元/公斤,僅為我棉紗線出口均價的2/3。今年以來,我國棉紗進口均價的最高值僅為3.31美元/公斤,出現在今年5月份,而后則持續下滑。其中,10月份,我國棉紗進口均價進一步回落至3.24美元/公斤。
紡織商會直言,雖然我國棉花進口受到配額限制,但棉紗線進口卻不受配額管制。因此,在棉花內外價差不斷擴大的情況下,今年前10個月,國內紡織企業大量進口了棉紗線。
值得關注的是,進入10月下旬以后,國內外棉花價差仍在進一步擴大。據紡織商會提供的數據,10月中上旬,國內外棉花價差為4600元/噸左右,但到了11月中下旬,國內外棉花價差已達到5400元/噸左右的水平,內外價差進一步拉大。
不過,市場人士認為,由于國內已對龐大的棉花儲備進行了新一輪的拋儲,此舉可能影響中國棉紡廠對海外棉花的需求。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