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消除大眾對制革污染的誤解(二)
2010年5月12日,中國皮革協會召集“制革行業環保自律行動小組”成員在京召開第一次會議,該會議除了響應國家號召,向社會各界承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達標外,自律小組還著重討論了如何消除社會大眾對制革業的誤解,讓生態制革、綠色制革的理念深入人心,為制革業的生存發展創造更和諧的社會輿論環境。
制革污染緣何被無限夸大
中國皮革協會張淑華理事長在“自律小組”會議上總結了社會公眾對制革業污染存在重大誤解的三個原因:
第一,歷史原因使然。中國古時就有諺語云: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許多老百姓在潛移默化中就將“皮革”和“臭”畫上了等號。由于制革業的原材料大多來自家畜屠宰后的副產品,難免在儲存、運輸、加工過程中產生難聞的味道,尤其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后很長一段時間里,制革加工水平處在較原始的初級階段,加工工藝簡單,加工設備簡陋,原材料純度低、雜質多,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19世紀中期,人類發明鉻鞣法后,才開始將制革業帶入工業化時代。而在中國,現代制革業是在解放后才開始成型,直到改革開放后才迎來蓬勃發展的繁榮期,老百姓對于制革業的了解大多停留在“臟、亂、臭”幾個貶義詞上,直到今天,其負面影響也無法完全消除。
第二,產業自身存在缺陷。這是中國制革同仁們不得不正視的問題,由于中國制革業興起的年代趕上了中國經濟騰飛的黃金時期,制革業的進入門檻大大降低,在一些老牌基地,手頭上稍有積蓄的人想投資設廠,在自家院落里搭個轉鼓就能做皮革。由于缺乏經驗,沒有產業規劃,缺乏集中生產、集中治理的思想,許多制革基地內的小制革廠遍地開花,規模小,布局凌亂,污染點多而分散。在河北、浙江等地,制革區甚至混雜在居民區之間,老百姓每天都能耳聞目睹皮革業起步初期由于缺乏治污理念而造成的污染,一些地方的確由于這些小作坊的污水排放導致地下水被嚴重污染,飲用水質量不達標,嚴重影響了老百姓的生活,這樣極端的案例,進一步惡化了百姓眼中制革業的形象。
第三,高速發展期環保意識松懈釀下苦果。產業發展初期,制革業小而分散的特點已經給污染治理埋下了隱患,更讓人扼腕的是,當時整個社會都在高度追求經濟增長,都盯著GDP和稅收數目,政府部門對于環保條文的執行力度非常寬松,為了引進更多資金,吸引更大的項目,地方政府在這時為不少企業的污染無序排放充當了保護傘。制革業在這樣的環境中迎來了高速發展的黃金歲月,在創造巨大財富的同時,腦子里那根本該一直緊繃的“環保”弦卻一直松著,為后來的發展困境釀下苦果。在溫州,一位從事制革業多年的老制革工作者面對水場加工全面停產、企業陷入困境的局面,曾經由衷地感嘆道:這是歷史遺留的問題,我們現在其實在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做的事情買單。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