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鞋服傳統產業能級 開拓產業集群至為關鍵
7月11日訊 隨著新技術的突破和新產業的興起,鞋服業逐漸步入瓶頸期,甚是面臨著轉型之痛。然而,一個國家乃至一個城市的發展,都離不開鞋服業。畢竟它創造了大量經濟與社會價值,也吸納了大量的就業人員。
展望整個傳統制造業,鞋服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并不等同于落后產業,通過創新、變革,它們正向新興產業逐步轉化。為了盤活鞋服產業的科技理念,眾多企業都開始尋求突圍創新。著力于在資源豐富、市場需求大、能產生效益的區域建立更多的生產基地,并加大資產引入和技術合作力度,對產業進行整合歸并。
業內人士指出,鞋服企業要注重產業集群,切忌把全部精力都集中于單個或單類產品,在日趨豐富多元的生產銷售體系中淪為一座座“孤島”。所以在提升鞋服傳統產業能級的道路上,開拓產業集群的藍海至為關鍵。
誠然,傳統鞋服業最重要的是創新與轉型,更重要的就是規劃了。畢竟,產業鏈就如同生物鏈一樣,企業間關聯度越高,行業就越完善。如果缺少規劃,一家企業、一個行業的消失,很可能就造成了整條生物鏈的斷裂。在這一點上,政府也應該給傳統鞋服業創造更廣泛的發展氛圍,不要僅僅專注于短期的、高回報的行業。生物鏈一旦斷裂,再行修補就很困難了。
迄今已有80余年歷史的回力鞋曾經是民族品牌的驕傲,但回力品牌同樣有不堪回首的低潮期,一度只能靠替國外品牌貼牌代工謀生。然而,就是一個點子、就是一支畫筆讓回力獲得新生:上海藝術學院的師生受邀在回力鞋上進行手繪創作,每一雙鞋款都成為獨一無二的限量版,改頭換面的回力鞋一推向市場,立即受到追捧,如今,手繪回力鞋已打入歐洲市場,每雙售價高達50歐元仍供不應求。回力鞋的“命運轉折”,恰恰就是借助了人才的力量。實踐型人才是鞋服業能否提升能級的重中之重。高級“藍領”的“供血不足”,致使“李斌、包起帆等名字始終在提,成了老生常談。
所以,不可否認,鞋服業要拓寬產業集群,要轉型升級,要突破當前發展所受到的一些瓶頸制約,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是勢在必行的。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