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工鞋企生死劫
勞動力成本上升、原材料價格上漲、人民幣匯率頻繁波動將代工企業原有優勢擠壓殆盡,“錢荒蔓延”更成為不少中小企業倒閉的導火索。
今年3月31日,長達近5年的歐盟對華皮鞋反傾銷稅宣告“壽終正寢”,這讓中山的不少鞋企歡呼雀躍——長期套著的緊箍咒終于卸下,可以大把地接到來自歐盟的訂單了。
然而事與愿違,7月30日,小欖一家有著20年歷史的鞋企宣布停產,而原因恰是公司接不到新的訂單。中山另外一家鞋業代工巨頭——寶元鞋廠,正逐漸開拓FOOTZONE這樣一個多品牌鞋店通路生意。
生與死之間,鞋企的每一個選擇是“被迫”還是“自愿”呢?
歐盟對華皮鞋反傾銷稅于2011年3月31日正式終止,到目前已經有將近5個月的時間。在剛剛得到歐盟即將終止反傾銷稅的那一刻,中山不少鞋企興奮地表示,今后訂單應該不用愁了。
據了解,在受金融危機影響最嚴重的2009年,中山鞋類出口金額、批次曾呈現雙雙下降的局面,到2010年,由于歐盟堅持對華皮鞋征收高額反傾銷稅,鞋類出口并沒有得到顯著性恢復,因此在2011年初,不少鞋企仍在為訂單而發愁。
當歐盟宣布終止對華皮鞋反傾銷稅時,不少鞋企松了一口氣,廣闊的歐盟市場似乎一下子為他們打開了大門。在勞動力成本增加、原材料價格上漲、人民幣匯率波動頻繁等多重不利因素交織影響的經濟環境下,對于中山乃至中國出口鞋企而言,歐盟取消反傾銷稅無疑是個利好消息。
但好景不長,隨后就有不少鞋企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歐盟隨后出臺的多項針對鞋類的監控措施,似乎表明進入歐盟的道路并不平坦。據了解,歐盟在取消對華皮鞋反傾銷稅的同時,也出臺了多項監控措施,包括每周一次的重點監測以確保沒有不公平行為、關注中國鞋企享受各類政府補貼的情況等。
中山通佳鞋廠相關負責人表示,歐盟對華皮鞋反傾銷稅撤銷后,中國鞋企最直接的好處在于成本壓力降低,但由于國際市場多種不確定因素存在,包括歐盟客商在內的各方都持觀望心態,來自歐盟的訂單很難一下子改變。另一方面,歐盟對華鞋業的“技術壁壘”等貿易保護措施也鐵定會存在,形勢不容過于樂觀。
事實上,根據中山海關的統計數據表明,1—7月中山鞋類出口6.7億美元,增長10.5%,并沒有出現業界當初預想的歐盟終止反傾銷稅后出現的出口“井噴”局面。
內外交困,還能撐多久?
通佳鞋業和聯凱鞋業的相關人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均表示,在近期內,公司并沒有直觀感受到歐盟終止征收皮鞋反傾銷稅帶來的好處。“困擾我們的最大問題還是匯率問題,讓我們不敢接長單,在接單的過程中我們不得不慎之又慎。”聯凱鞋業相關負責人表示,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時,訂單是“救命稻草”,而如今訂單成了“燙手山芋”,甚至出現有訂單不敢接。
今年以來,人民幣升值之勢銳不可擋,近期已經進入“6.3”時代。對于出口市場主要以歐美地區為主的中山鞋企來說,匯率風險是它們必須面對的問題。據了解,絕大部分鞋企都是以美元結算,且結算周期大多在3—6個月之間。
今年上半年,銀根緊縮導致包括鞋業在內的中小型企業出現明顯的資金鏈緊張,“錢荒蔓延”甚至成為不少中小企業倒閉的導火索。除此之外,資金周轉困難的企業還要面對勞動力成本上升、原材料價格上漲的無奈。以鞋企常用的塑料、皮革為例,由于國際原油價格高位運行的影響,塑料等石油附加品也跟著“水漲船高”,擠壓了鞋企的利潤空間,而近期塑料價格的震蕩起落,更讓一些鞋企無所適從。
事實上,除了匯率風險讓不少鞋企謹慎接單之外,受歐美債務危機影響,來自歐美訂單的持續萎縮也讓不少鞋企遭遇“六月飛雪”。
7月30日,小欖鎮一家千人制鞋企業突然宣布停產并遣散所有員工。而該鞋企副總經理邱岳峰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工廠停產是因為沒有訂單。
由于美元貶值、美國消費力下降等原因,該鞋企今年以來進入了掙扎期。“當人民幣升值、國內通漲、人力成本上升等多方面因素同時襲來,作為一家代工企業,原有的優勢消失殆盡。”邱岳峰稱,今年以來,鞋企原來的幾個大客戶都相繼減少了訂單,并將訂單逐步轉移到東南亞一些人力成本更低的國家。
轉型,生死關頭的選擇
作為一家有著20余年代工歷史、員工超千人的代工企業,在出口傳統旺季來臨之際轟然倒下,不得不讓人扼腕嘆息。
一個個例子似乎也在昭示,內外交困之際,作為傳統代工鞋企,如果不能及早作出改變,停產或者倒閉僅僅是時間問題。
邱岳峰告訴記者,今年開年之后,公司基本就沒有接到新的訂單,僅依靠去年接到的訂單艱難度日,“進入5月后,原本的訂單做完了,再也沒有新的訂單接上”,最終沒能撐過這個夏天!
除了外部環境的急劇惡化外,這家企業的停產或許還能從內部找到原因——據該廠相關負責人介紹,“工廠廠房面積較小,機器陳舊,大客戶過來參觀廠房時都不愿意下單。”
內憂外患之下,有的代工鞋企因為因循守舊而死亡,也有的代工鞋企因為積極創新而新生。
寶元鞋企作為中山代工鞋業的航母,員工上萬人,其他鞋企遭遇的內憂外患也一個不少地落在他們身上,都說船小好調頭,寶元鞋廠在生死關頭并沒有因為不好調頭而放棄調頭——在做好代工業務的同時,自建通路,開拓渠道品牌。而寶元鞋廠之所以走出這一步,就是在人力成本增加、沿海勞動力緊張、制造業基本轉移等背景下開展的經營模式創新。
從低附加值的代工制造起步,許多企業站穩腳跟后,“自主品牌”開始成為他們轉型升級的攔路虎。而從“制造”到“創造”,路并不好走。現有代工業務和自創品牌的矛盾,往往成為制造業企業轉型路上面臨的尷尬難題。
“日用品市場可以有屈臣氏這樣的渠道品牌,為什么制造鞋業不能有?”作為目前轉型升級較為成功的中山企業,寶元鞋廠副總經理張瑜洲并不認為該公司在創建“自主品牌”。“更準確的說,我們創建的是一個渠道品牌,或者說是通路品牌。”張瑜洲口中的“渠道品牌”就是去年初寶元鞋廠開始經營的“寶元鞋匠(FOOTZONE)”。
“創建自主品牌的同時,面臨的可能是喪失原有代工業務的風險。”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大背景、制造業人力成本的增加、沿海勞動力的嚴重緊缺……一系列因素,讓寶元鞋廠在保證制造業優勢的前提下,開始將眼光投向內需市場。寶元鞋廠顯然也洞悉了其中的危機,差異化路線和渠道創新悄然成為他們走向“創造”領域的王牌。
打開一扇門并沒迎來陽光
通路
指產品從生產出來到消費者使用的中間銷售過程,業界內習慣把“通路”理解為:通路就是流通渠道。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