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外貿鞋企如何鉚足勁轉戰歐洲市場
十年前的12月11日,中國跨入WTO大門,十年蓽路藍縷,中國企業與中國經濟不斷壯大。十年后的今天,聚焦溫州代表性行業——皮鞋的最大出口企業——巨一集團,試圖從它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鮮活經歷,梳理溫州民營企業的十年世貿路——
中國加入WTO和市場壁壘的拆除,極大釋放溫州優勢傳統產業的產能,溫州經濟國際化程度進一步加快。僅從2001年至2005年,溫州皮鞋出口4.38億雙,總出口額15.84億美金,其中出口到歐盟的5.34億美元,占了1/3強。
“入世前,基本上沒幾個溫州鞋企能打入歐盟市場。”在巨一鞋業集團總經理潘建中眼中,中國入世十年,是溫州鞋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嬗變的十年。
2001年前,溫州鞋對外貿易國主要是前蘇聯國家,蘇聯國家輕工業落后,技術門檻不高。1995年,潘建中曾在莫斯科從事皮鞋批發生意,雖說生意紅火,但由于當時中俄都尚未加入世貿組織,兩國邊貿游離在WTO平臺之外,加之“灰色清關”如夢魘般揮之不去,他最終決定放棄俄市場,進軍更成熟更穩定的西歐市場。
這是當時很多溫商的夢想。“由于未入世,高企的關稅等貿易壁壘設限,溫州鞋企很能打入歐洲市場。”潘建中回憶,不僅是關稅,技術上,當時歐盟對限制銷售與使用危險物質和制劑的條例是全球最全面最嚴格的,各種化學物質含量規定很細,而這恰恰是當時溫州鞋的短板。
“當時我們誰都知道入世是個大機遇,但老實說心里也有些沒底。不過入世那一刻,現在回想起來仍然很激動。”潘建中回憶道,2001年12月11日,多哈,當中國結束了15年的“入世長征”,時年31歲的潘建中高興得像“做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個單子”。
為了打入嚴苛的歐盟市場,巨一早在1999年便開始按照歐盟技術標準進行改革、調整,許多成品鞋、原材料甚至都是帶到香港檢測。“當時一雙樣品鞋的檢測花費要1萬元,100雙就是100萬元,可以說為了對接歐盟的標準,我們付出極高的人力物力。”潘建中說。
巨一的努力沒有白費,入世后,巨一通過參與展會等形式不斷走出去,德國DHM、西班牙ZARA等世界著名零售商紛紛看中他們并與之合作。
“這在入世前是不敢想象的。”潘建中說,歐洲是溫企心儀的市場,入世后終于迎來了“共舞”的機會。而此時,其他如東藝、奧康等溫州鞋企也鉚足勁闖蕩海外市場。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