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廠”模式或將走到盡頭
與三年前相比,產業面臨更嚴重的困境。企業應對乏術,“世界工廠”模式或將走到盡頭。
在“天下牛仔三分有其一”的廣州新塘牛仔城,就連坐在工廠門口邊曬太陽邊剪線頭的女工都知道“歐債危機”了。
“國外的訂單少了。我們沒錢掙,過幾天我也回家。”一名來自江西的女工說。她身后的一排店鋪,有的已經落鎖,有的甚至貼出一張紅紙,寫著“旺鋪出租”幾個大字。
新塘牛仔城的現狀,是珠三角產業困境的縮影。時至今日,以加工貿易為主的中小企業,仍是珠三角產業經濟的重要支柱。不幸的是,2008年的訂單危機,如今已經演化成更為嚴重的全面困境。成千上萬個從事低端制造業的小企業,受到海外訂單銳減、成本持續上漲、勞動力緊缺、利潤率下滑、貿易金融風險和融資難等因素的全面擠壓,生產難以為繼。
三年過去了,中小企業并無應對危機的新法,或在生死關頭苦撐,或逃離實業。“世界工廠”的轉型、升級仍前路遙遙。悲觀者甚至認為,珠三角30年的經濟模式已臨大限。
“世界工廠”凋零
被稱為“世界鞋都”的東莞,大型鞋廠多在高鎮,中小鞋廠在厚街鎮。厚街最大的鞋材中心是寮廈,駐有幾百個家庭作坊式的小企業,一樓開門面,批發皮革、成品鞋,二樓以上用來做小型工廠,加工制作鞋或皮具。這些小企業共同承接了近30個世界名鞋的訂單,鞋類出口產值占廣東省四分之一的份額。
28歲的楊燕搬個小凳坐在店鋪外,悠閑地將小珠子穿成串,這是在制作童鞋上的裝飾品。她租的店鋪每月2000元,比這個市場2011年4月剛開張時便宜了三成。
“以前我一個月能掙兩三萬,但2011年8月以來,只能保證不虧本。”楊燕說,“往年,在圣誕節前好幾個月,就要開始再招幾個人。但2011年基本沒訂單,工人也都提前回家過年了,我就在這里賣點兒存貨。”她所在的匯森市場,大約三分之一的店鋪已經關門,開張營業的,也門可羅雀。
一個極端的悲劇發生在12月13日下午。因經營不善,拖欠供應商400多萬元貨款,寮廈社區一家皮具廠的負責人點燃汽油自焚身亡。
2011年以來,歐洲和美國市場的鞋類和服裝訂單逐步下降,來自這兩個區域的詢盤量在8月后進一步縮減。當前適逢歐美圣誕旺季,但歐洲市場的裝船率大多仍然在50%左右,美洲市場的裝船率也低于80%。盡管來自中東及拉美、非洲市場的訂單略有增加,但遠不能彌補歐美訂單的減少。
工人們的工資,基本是“底薪+提成”的模式。訂單銳減,使得工人收入嚴重下降,大批工人選擇了離開。這又加劇了當地的“用工荒”。在新塘牛仔城,還在開門營業的小廠房,90%以上均在門口掛出了“招工”的信息。
一家制衣廠的財務經理姚希告訴記者,“三年前,每個月800塊到1000塊就可以招到一個工人,現在連生手都要1500塊以上,熟練的一個月可能要到3000塊。”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和阿里巴巴集團,在2011年10月聯合發布了《珠三角小企業經營與融資現狀調研報告》(下稱《報告》)。《報告》指出,珠三角地區小企業工人工資,比2010年上漲了20%-30%,部分高級技工的工資上漲幅度甚至超過100%。
即便是這個價位,也極少有人問津。在牛仔城,記者在半天時間內,至少被問了五次“要做工嗎?”然而,當記者問其企業究竟要招多少人,每天要開工幾小時的時候,幾家企業的負責人均茫然。“這一切都要靠別人給我們的訂單量來決定。”一位負責人說。
《報告》顯示,受訂單下滑、“用工荒”等因素影響,珠三角地區平均開工率為70.92%。其中,開工率在90%以上的小企業僅有33.79%,開工率在50%及以下的小企業達20.59%;且規模越小的企業開工率越低,年銷售額在500萬元及以下的企業,開工率在50%及以下的企業高達27.29%。這和往年珠三角企業加班生產的情形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