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家與鞋文化的交融
當現在的年輕人在博物館或其他場合看到成年人穿的小鞋“三寸金蓮”時,不免發出陣陣驚嘆:“真有這么小的腳嗎!”他們從未見過纏腳的婦女,難以想象纏足婦女走路的樣子,更難以體會婦女纏足所帶來的痛苦。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中國的維新運動蓬勃開展,一位溫籍思想家在號召婦女解纏足運動中站在了前列,他的《書不纏足會后》、《遵旨婉切勸諭解放婦女腳纏白話》、《放腳法門》、《做鞋法門》等文,在當時社會上有著很大的影響,為新風尚的推廣作出了貢獻。
宋恕(1862—1910),字平子,溫州平陽人,是我國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早年接受宋代永嘉經世致用之學和鴉片戰爭以來的社會改革思潮投身于維新變法運動,后又受佛學的慈悲學說影響,“著書專代世界苦人立言。”
1897年7月,維新人士梁啟超、汪康年等在上海創立“不纏足會”,宋恕即撰寫《書不纏足會后》一文,稱贊其為“千載一時,大慈大悲”。但又指出其“陽春和寡”的原因,是在于除去纏足之病的根源“非會中人所能為力”。宋恕認為漢族婦女之所以纏足成俗,不是因為“愚”,也不是因為“忍”,(纏足之婦女有智者,也有仁者),而是深受戲劇歌詞中形容美婦女、才婦女、貴婦女必曰“三寸之足”,形容賤婦女必曰“盈尺之足”,這種傳統文化影響的結果。進而主張正本清源,要通過改革、教育而使之得以矯正。
到二十世紀初,溫州瑞安城里開風氣之先,許多明白事理的士紳婦女已開始改鞋的改鞋,放腳的放腳。1902年,瑞安城里大沙巷的孫宅(孫詒讓家),從老太太起以至奶奶、小姐、孫小姐全宅婦女率先解纏放腳,并印發《解纏公文》。宋恕的妻舅孫詒棫想勸諭更多的婦女放腳,請宋恕化了八天的時間作了《遵旨婉切勸諭解放婦女腳纏白話》一文,宋恕自詡該文最合乎論理。該文共二十六條,從纏足的起源講到纏足的危害,用通俗的故事講放腳的好處,并批判了“婦女放了腳會不正經”;“婦女放了腳就會強起來(指不聽話)、惡起來”;“這件事是小事,放亦可,纏亦可,男人不必管”;把不解纏歸罪于女人死執(極端固執)等錯誤觀點。溫俗人們在鬧洞房時,開口便問新娘的腳長腳短,抬眼便看腳長腳短,動手便摸腳長腳短,那些腳長些的新娘就受到“踏落扁、揭起圓”的嘲謔,每每齊聲吶喊,新娘真是難受,逼得做娘親的不得不把女兒的纏腳一事看得頂重。宋恕對此很是憤恨,稱之為野蠻的風俗。
為解除婦女對放腳的和放腳以后走路的擔憂,宋恕還寫了《放腳法門》和《做鞋法門》。現錄《做鞋法門》如下,以見當時鞋子的樣式:
鞋樣睇腳大小而做,圓頭,雙條眉,蝠子臉,木底、紙底、布底均用著。只木底總用棉花墊底,以防底硬難走。貧家婦女可一概著著布鞋、涼鞋。若親眷有喜事,或到城里游嬉,自嫌布鞋、涼鞋不好看,可先做一雙羽緞鞋防備。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