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即將冬眠的鞋業市場 何去何從?
讓國人引以為豪的“Made in china”曾帶領中國走在世界前沿,中國制造一度曾是中國經濟發展引擎巨擘。而如今,一方面,一些東南亞國家正在中低端制造業上發力,搶奪中國成本優勢地位;另一方面,原本在華生產的外資高端制造業回流發達國家,投資優勢正在消失,“前后夾擊”成為了當前中國制造的無奈現狀。對此,有業內人士甚至表示,“中國制造業熬過了2008,卻熬不過2015 ? ”
今年春節前,東莞出現上百家大型工廠倒閉或停產現象。此外,被稱為制造業之都,以生產制造眼鏡、鞋子、打火機聞名世界的溫州,目前正在經歷著制造產業空心化,鞋子、打火機等引以為傲的產業正在逐漸失去光環。
鞋業作為中國實體經濟的重要風向標,行業生態早已混亂不堪。Kappa 2011年底開始關店632間,剩下3000間左右。安踏2012年關店590家,2013年關店318家。達芙妮2015年僅上半年就關店181家。淘寶的推出無疑于扼殺中國很多產業的創新力,所有的商品想參與競爭只有打價格戰了,這樣一來,原本就假貨橫行的中國市場將失去原創的動力,“中國創造”之路或許將從此步履蹣跚,自甘墮落,淪為世界分工中最沒有價值的一環!
在今年6月3日,淘寶開啟了“中國質造”售賣的會場,但售賣期卻只有3天就關閉。參加“中國質造”活動的東莞十家傳統鞋類制造廠商整體都只賣出了30%-50%的備貨,銷量遠不及預期。如今整個制造業像只霜打的茄子,集體陷入“中國制造迎來寒冬”的恐慌中。隨著中國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中國制造”正在遭遇著空前的危機。
{page_break}“制造”寒冬,中國鞋業該如何過冬?
從不斷涌現的關店潮可以看出,傳統依靠較低的生產成本和低廉的資源價格來取勝的商業模式在互聯網時代已經不再適用了。產業鏈低端產能嚴重過剩,同質化競爭嚴重,是傳統商業模式導致的必然結果。而想要徹底扭轉這種結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進行創新,而創新既有產品技術層面的,又有商業模式層面的,二者缺一不可。萬鞋云商另辟蹊徑,獨創鞋類反向O2O模式,運用高新技術,盤活傳統鞋業市場,將“老產業”煥發出新的活力,從成立至今,萬鞋云商以大刀闊斧的行徑闖入人們的視野,成為備受關注的一匹行業黑馬。
“智造”破局,高新技術提升競爭優勢
不同于食品、服裝等品類,消費者對于鞋子的舒適度要求極高。如果僅在線上銷售,消費者難以從圖片上判斷鞋子的皮料、鞋型與工藝,鞋碼也可能偏大或偏小。萬鞋云商從2014年就開始研發3D腳型測量儀,在國內各省份收集腳型數據,提供給生產商作為參考。萬鞋云商開設線下體驗店,反哺線上。將"線下客流"引導為"線上人流",消費者通過線下實體門店的服務,對這個產品充滿了百分之百的信心之后,再通過線上渠道進行下單。在線下體驗店,3D腳型測量儀的運用一方面可以積累更多腳型數據,另一方面可以根據顧客腳型數據進行智能推薦,從而減少試穿的頻次,幫助顧客更快速地挑到合腳的鞋子,節省時間和精力。消費者知道腳型數據及適合的鞋類品牌和款式后,再到線上挑選也會更有針對性。
{page_break}租賃模式,盤活鞋業過剩資源
目前,鞋類行業整體呈產能過剩狀況,庫存率居高不下,全國一年有4000億元的鞋服庫存在等待清理。為應對這種消極市場,萬鞋云商推出租賃模式,消費者只需付售價十分之一的租金,就能獲得鞋子使用權,享受——租鞋“輕生活”。用戶在選擇好商品后,付商品零售價作為押金,即可實現租鞋, 在租期結束后歸還商品, 扣除租金, 退還押金。租期一般分為3個月,6個月和9個月。首期租金為租賃物價格的 10%,第二個租期租金按租賃物價格的12%計算,租金在押金中扣除。同時通過租鞋盤活線上的消費者需求和線下的生產資源,降低虛高的消費成本;以新消費形式降低消費者的單筆支出,另一方面則刺激消費頻次的增長。通過租賃模式,意圖重構傳統的銷售模式,引導消費者養成將產權與使用權分離,培養"輕生活"消費習慣。
萬鞋云商憑借極具性價比的鞋子和萬鞋云商4s實體店提供的客戶滿意體驗等多重優勢,已經成為許多人購買鞋子的主要選擇對象,深受消費者的信賴和喜愛。
同時萬鞋云商還通過大數據來開創云服務平臺,以云技術為基礎,將海量產品置于“云”端,通過“體驗店、PC端、移動端”的完美融合。在研發、生產、銷售上,萬鞋云商每一步都有嚴格的質量保障和嚴格標準,確保消費者所穿的鞋子質量優異、款式新穎、腳感舒適,用心的服務保證消費者在購物過程中快樂購物,讓消費者感受到平民價格,星級享受。
財經作家吳曉波曾表示,“中國制造”所推行的,用“市場換技術”的后發戰略已經失效了,只有力求技術上,模式上的創新,才能抓住中國制造的最后一公里。萬鞋云商無疑抓住了這最后的一公里,運用反向O2O模式,整合線上線下資源,租賃模式盤活供求關系,避免了庫存過高的隱憂。運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鞋業,加快鞋業制造模式向服務化、智能化轉變,意圖要打造一個跟“足”有關的智能生態鏈產業。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