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創新轉型成功 制造業贏得轉機
地處東南沿海的福建莆田市,鞋服、紡織、食品等傳統產業比重較大,代工型企業居多,受勞動力成本、外貿環境影響大。經濟新常態下,莆田這樣的制造業大市如何轉型升級,轉危為機?記者近日深入該市進行采訪。
在競爭激烈、產能過剩的涂料行業,三棵樹涂料股份有限公司卻逆勢交出了亮麗的成績單:營業收入在去年保持20%增長的基礎上,今年一季度同比又增長了75%。
“逆勢增長的關鍵在于創新。”在公司董事長洪杰看來,在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的情況下,贏得市場必須要有與眾不同的產品和服務。
涂料的健康、環保是消費者最為關心的問題。在三棵樹的研發中心,擺放著裝有各式涂料的瓶瓶罐罐,卻沒有一絲刺鼻的味道。技術人員告訴記者:“將重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游離甲醛等有毒有害物質含量降至最低是研發的重點。以游離甲醛為例,國家標準是每公斤涂料含量在100毫克以下,而三棵樹多數產品達到每公斤5毫克以下,有的甚至檢測不出含有游離甲醛。”
洪杰說:“近年來,我們還創新了商業模式,從單純賣產品到購銷、送貨、裝修施工等一站式服務,而消費者只需在網站上點擊鼠標下單即可。這種模式減輕了消費者裝修之累,受到歡迎。”
三棵樹是莆田企業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的一個生動例子。接受記者采訪的鞋服、涂料、食品、工藝美術等傳統行業的一些企業家表示,只有夕陽的產品,沒有夕陽的產業,適應經濟新常態,要通過創新驅動,改善供給結構,更好地適應市場的需求。
制鞋是莆田的傳統優勢產業,目前從業人員超過50萬。2015年,莆田260家規模以上鞋企生產鞋子6億多雙,實現規模工業產值600億元,其中紡織面料鞋靴和皮面鞋靴,出口額占全國出口量的7%左右。
繁榮的背后,不少鞋企的日子并不好過。莆田市鞋業協會負責人說:“莆田鞋企多是給海外知名運動鞋服品牌做代工,創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競爭力,處于價值鏈低端,出口一雙鞋只賺三四元錢,這種模式已經無以為繼。”
出路在于創新和轉型。福建雙馳實業股份公司董事長、莆田鞋業協會會長陳文彪告訴記者,近年來,一些企業借助電商平臺,打造自主品牌,大力開拓國內市場。
陳文彪說:“以前是來料、來樣加工,研發、創新是短板,現在不少鞋企都有了自己的研發團隊,持續加大創新投入,以產品質量提升品牌美譽度,進而贏得市場認可。”
一些企業通過自主創新已經在價值鏈高端分得一杯羹。一雙不起眼的運動鞋,鞋面采用的卻是3D打印技術,鞋面看不到任何膠水黏合、針車縫合痕跡,一次成型,節能環保。在競爭激烈的紡織面料行業,莆田華峰紡織新材料公司成為國內唯一同時獲得世界三大著名運動品牌的面料供應商,所有產品訂單已排到2017年以后,其中部分自主知識產權產品訂單排到2020年。
“我們不是根據這些國際鞋服業巨頭的要求生產,而是通過研發、創新,引領這些企業的需求,這樣就有了較強的議價能力,進而搶占價值鏈高端。”華峰紡織新材料公司董事長方華玉告訴記者。
超前的設計理念與持續不斷的技術創新是華峰的底氣所在:源源不斷從德國、日本、意大利等引進先進設備和技術,研發經費保持年均60%以上增長,研發經費占銷售收入比重達高達8%,高于全球500強企業平均5%的水平。
在莆田市委書記周聯清看來,華峰、三棵樹這樣的企業代表了莆田企業轉型升級的方向。他說:“對于莆田這樣傳統產業占比較大的制造業大市而言,以產業轉型升級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尤為重要,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高端供給,加快‘動力切換’進程,推動經濟‘升級換擋’,關鍵靠創新。”
為支持企業創新,莆田有關部門不斷拿出實招。加大力度支持企業技改,對有市場有訂單的企業實施技改按投資額5%予以補助,對通過融資租賃實施“機器換工”按投資額5%予以補助,對實施信息化和工業化“兩化融合”的企業按投資額10%予以補助,對鞋業企業實施“機器換工”按投資額20%予以補助。
早在2014年,莆田就制定了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336”工程,即打造化工紡織化纖新材料、食品加工、工藝美術三個千億元產值支柱產業,培育電子信息、高端裝備、醫療健康三個500億元產值新興產業,建設石門澳、興化灣南岸等6個園區。
周聯清告訴記者,盡管近年來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但得益于較早地開展產業結構調整、企業轉型升級,莆田經濟社會發展仍保持較快速度,且質量不斷提升。
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給經濟增長帶來的新動力正在顯現:2015年,莆田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10.5%,增速居福建省第二;今年一季度,增長9.3%。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