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平邑縣質監局以聯盟標準推動地方支柱產業健康發展?
“聯盟標準改變了我們手套銷售中的以往那種互相壓價、惡性競爭的局面,使我們在市場競爭中擁有了話語權和主動權。自聯盟標準實行以來,公司生產的手套平均一副能比過去多賣0.2元。”臨沂市福緣勞保制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康德云高興地說。
近年來,山東平邑縣質監局為提高手套產業的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以制定和實施《紗線針織手套聯盟標準》為切入點,充分發揮職能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了對手套產業的監管和服務力度,在使手套產業走上健康良性發展軌道的同時,也帶動了棉紗加工業的發展,形成了棉紗生產和手套加工互盈互利、互相帶動的產業格局,并成為該縣的特色產業,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
困境思變
平邑縣的手套產業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初期主要集中在銅石、仲村兩個鄉鎮。主要技術力量是借助于原來縣針織廠的部分工人和部分有手套加工一技之長的能人,用幾臺最原始的手套機在家里干起了勞保手套的生產加工,由于當時手套的市場需求量急劇增加,收到了較好的經濟效益。一部分群眾看到他們干手套生產加工發了財,紛紛效仿,10臺、20臺就組成一家手套生產加工廠的現象比比皆是,手套加工產業如雨后春筍一樣出現平邑大地上。截止到2009年,全縣的手套生產加工企業達到了500多家。盡管手套加工業迅速擴大,但由于都是個自為戰、單打獨斗的家庭經營模式,手套產業只有“量”的擴張,沒有“質”的飛躍,遠遠不能滿足市場對手套質量的要求。在手套產業的高速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無序競爭的惡性循環狀態。有的生產企業為了在低價位情況下仍能產生效益,不惜虧本生產,偷工減料、以次充好,這種行為嚴重地影響了平邑手套產業的聲譽。隨著市場誠信度的降低,手套的銷售量一再下滑,從而使整個手套產業的發展陷入了困境。如何提高手套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進一步做大做強手套產業,這一課題擺在了平邑縣質監局人面前。
尋找根源
為切實解決手套產業在低層次徘徊的問題,該縣局專門成立了由分管副局長和綜合業務科的工作人員組成的調查小組,通過大量走訪和調查,形成了《平邑縣手套產業現狀及原因分析》的專題調研報告,明確指出,手套產業陷入無序競爭的惡性循環狀態的主要原因是產品質量問題,而造成質量參差不齊的直接原因是紗線針織勞保手套沒有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在把專題報告提交到縣委、縣政府及有關職能部門后,為進一步規范手套生產加工企業,縣委、縣政府出臺的《加快棉紡手套產業集群發展的意見》。在該局的協調和建議下,手套加工企業和個體戶本著“自愿結合、提高質量、共御風險、互惠雙贏、共謀發展”的原則,成立了平邑縣勞保手套行業協會。協會在質監局的幫助指導下宣傳產品質量法律法規,按照國家標準和有關行業要求對產品的質量進行統一的要求和管理。并對產品質量達不到國家標準要求,受到消費者投訴等因素而為整個產業帶來不良影響的企業,制定了相應的處罰措施。縣質監局在對生產企業進行定期監督檢查的基礎上,加大了日常巡查的力度和頻率,在確保手套產品質量方面起到較好的作用。但僅憑這兩項措施,還不足以改變整個手套產業的現狀。
對癥下藥
縣質監局在請教省、市局的有關專家后,建議縣委、縣政府要想從根本上提高手套產業的產品品質和市場競爭力,那就要制定一個聯盟標準,用它來規范所有手套生產加工企業,從而推動該縣手套產業實現標準化、規模化生產,達到提高整個產業產品質量的目的。2009年初,該局依靠地方政府,聯合行業協會,廣泛發動企業積極參與,《紗線針織勞保手套聯盟標準》開始著手制定,經過多次召開討論會并反復修改。2009年12月24日,山東省首個聯盟標準——《紗線針織勞保手套》通過了專家審查驗收,正式出臺并實施。聯盟標準實施后,手套生產企業很快就見到了效益。描述產品質量不再靠主觀述說,而是讓標準說話,市場的主動權也回到了企業手中。至此,靠低劣質量、打壓價格等手段的市場競爭成為歷史。在此基礎上,該局還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了聯盟標準向地方標準轉換的速度。到目前為止,已經轉換成地方標準有50多家,其他廠家正在積極的申報和準備中。
截至目前,全縣汽流紡棉本色紗廠達到28家,手套加工企業近600家,年加工手套26億副,產量占全國的60%,產品銷往全國各地以及新加坡、韓國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棉紡手套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全鎮棉紡及物流配送、中介服務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全鎮為棉紡手套相配套的企業達到80多家,整個產業集群從業人員近3萬人。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