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設備資料傳輸安全性問題 不容忽視
可穿戴設備是移動應用的新一波趨勢,隨著蘋果(Apple)Apple
Watch光鮮上市,不僅銷售獲利看好,也進一步帶動市場信心。然而,可穿戴設備仍有包括電量消秏大、制造成本高、應用領域未明以及資料傳輸不安全等種種根本問題尚待克服,才能滿足市場對產品嚴格的要求。
根據報導,雖然Pebble、Fitbit及Google Glass等可穿戴產品在連線能力及可攜性上令人耳目一新,但直到蘋果Apple Watch發布樂觀的銷售預測,才消除人們對可穿戴設備市場接受度的疑慮,甚至期待可進一步帶動物聯網(IoT)的發展至更高層次。
然而,可穿戴設備卻仍有數項根本問題待解決。首先是電源消秏問題,這與裝置采用的無線通訊方式、漏電流(leakage current),以及電池效能有直接關系。
以無線通訊方式來說,由于可穿戴設備需使用無線射頻(RF)隨時保持連線,并同時使用多個通訊協定與外界分享資訊,電力消秏量大。為達到如智能型手表所需的25~30小時續航力,如何調整通訊時天線效能、信號強度及資料傳輸量以減少秏電,至關重要。
其次是漏電流問題,目前或可采先進制程解決。例如在待機模式下,65/55/45納米制程芯片漏電流高,如果改采LP制程、28納米FD-SOI或14/16納米FinFETs制程,則可有效降低漏電流。不過,制程越先進,設計復雜度越高,價格也不便宜。
不過,提高芯片制程無法解決使用交流電狀況下的漏電流問題。解決方法之一是改采傳感器融合(sensor fusion)技術,針對運算工作做分配。例如,將運算需求高的工作交給較大運算核(core),運算需求低的工作則交給較小運算核,并且兩者同時處理,可減少功秏損失。
不過,采用多種運算核模式成本較高,一般運用在高階裝置。低階裝置則通常采用價格相對便宜的微控制器(Micro Controller)來處理所有工作。如何取舍,可以裝置的用途作為判斷依據。
最后是電池效率問題。目前全球各大研發機構均已投入提升電池供電效率、充電效率及降低電池成本等課題進行研究,雖然對可穿戴設備助益較小,但卻有利電動車及移動裝置運用。
除了電力問題,穿戴裝置還需嚴格管控制造成本。由于現階段產品大部分銷售至大陸等對價格敏感市場,以及有政府政策補貼的歐洲市場,廠商成本壓力不小。由于爭奪市場的關鍵已非先行者通吃局面,如何整合技術、功能及電力供應而設計出最適成本的產品,是廠商需面對的重要課題。
除此之外,應用領域不明則是可穿戴設備待解決的另一項難題。IP業者認為,具有生物識別(biometric)功能,并可對資料做初步運算并分享給相連裝置,將是未來的殺手級應用(Killer App)。此項觀點可由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及蘋果不約而同焦聚開發健康照護應用看出端倪。
至于可穿戴設備資料傳輸安全性問題,更不容忽視。雖然未來大部分裝置將可輕易擷取個人資訊,但如何安全分享數據,業界尚無解答。
恩智浦(NXP)行銷經理Gordon Cooper指出,考慮到電量消秏,目前裝置均未配備安全傳輸功能,未來可能解決之道為將資訊安全問題由原本的軟體轉交給硬體處理,以節省電力。不過,為達此目標需秏時重新設計整體運行架構,對汲汲于爭搶市占的廠商來說,是產品開發另一項壓力來源。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