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5雙運動鞋就有1雙來自這里
年產運動鞋超10億雙,成品鞋年產值超500億元,全球每5雙運動鞋就有1雙來自這里……38.84平方公里的土地,集聚7000多家鞋企和上下游配套企業,孕育出安踏、特步、361°等多個國內頭部運動鞋品牌,這就是福建省晉江市陳埭鎮。
靠著“愛拼會贏”的信念,陳埭人打造出了全國最大的運動鞋產業集群,實現了從灘涂漁村到制鞋重鎮的華麗轉身。
“三閑”起步 從無到有
鞋都路、鞋紡大道、鞋都電商園……在陳埭,不少地名與鞋相關,也反映出小鎮和鞋的深厚淵源。
閩南人素有下南洋的傳統,陳埭鎮也是“十戶人家九戶僑”。早年間,許多華僑會寄錢物回鄉,其中漂洋過海寄來的“洋鞋”,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還是稀罕物,陳埭人于是萌生了“自己造鞋”的念頭。
改革開放春風拂過,掀起全鎮辦廠創業熱潮。1979年,陳埭鎮洋埭村村民林土秋把自家的石頭房改成廠房,帶著14名村民,每人出資2000元,從幾把釘錘剪刀和幾臺家用縫紉機簡陋起步,辦起了洋埭服裝鞋帽廠。
創業成功了!不分材質款式,鞋子生產多少就能賣出多少。一戶帶一村,一村帶一鎮,一時間,制鞋小作坊在陳埭鎮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敲打鞋底的聲音,響徹陳埭鎮大街小巷。
陳埭鎮經濟發展和改革辦公室主任曾水祥說,陳埭制鞋業的成功離不開“三閑”:華僑留下的閑置房子、寄回的閑置資金和本地閑余勞動力。以“閑房”為廠房,“閑人”為工人,“僑資”為啟動資金,陳埭人辦起大大小小的制鞋廠。
陳埭出產的鞋,受到消費者青睞,也吸引了全國各地的經銷商前來搶購。有些經銷商甚至住進鞋廠老板家里,就為近水樓臺第一時間拿到貨。
一錘一釘、一針一線……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陳埭已有鄉鎮企業700多家,工農業總產值達11027萬元,一躍成為福建省第一個“億元鎮”。
這是20世紀90年代的陳埭鎮四境鞋材一條街(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產業聚集 從小到大
訂單如雪片般飛向陳埭鎮,鞋帶、鞋面、鞋底等輔材的需求也旺盛起來。鞋材門店越開越多,逐漸聚集形成四境鞋材一條街。
陳埭制鞋的名氣漸漸打響,也吸引了國際品牌的目光。大量代工訂單涌向小鎮,陳埭制鞋業持續高速發展。
然而,代工訂單雖然量大,利潤卻很微薄。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陳埭鎮外貿訂單急劇縮水,許多靠貼牌生存的中小鞋廠倒閉。
陳埭人意識到,訂單不掌握在自己手里就會受制于人。從那時起,陳埭鞋業開始走上品牌之路,帶動產業生態逐步完善。
鞋品設計、面料研發、電商直播……陳埭的鞋產業鏈條不斷向上下游拓展。陳埭鎮如今已有規上鞋企421家,為打造專業市場打下了堅實基礎。
曾經的四境鞋材一條街已不能滿足產業發展,當地規劃建設投資80億元、面積上千畝的晉江國際鞋紡城,打造鞋紡一站式采購平臺。目前已有超千家鞋材商戶入駐,半個小時內就能集齊鞋產業鏈上下游所需的原輔材料。
在特步集團的智能運動鞋生產線上,工人們在趕制訂單。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求“智”向“新” 從大到強
制鞋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但在陳埭鎮,智能化生產線已不再稀罕,不少企業建起了自己的創新實驗室,“把一雙鞋當成一款科技產品來做”成為陳埭鞋人的共識。
走進福建省華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切割機自動裁剪規格不一的布片、刷膠機十幾秒就能刷完一雙鞋……一系列智能生產工序讓人目不暇接。公司負責人說,通過視覺識別技術、機械臂等的應用,用工數量比傳統生產線減少約三成。
這是在安踏集團博物館里展示的“太空跑步鞋”。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腳型掃描儀、足底壓力測試跑道……在安踏體育用品有限公司運動科學實驗室,眾多專業儀器設備讓“一雙運動鞋”被重新定義,也使安踏的多款鞋產品伴隨中國體育健兒登上奧運領獎臺,跟隨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進駐天和核心艙……
為了做好一雙跑鞋,特步集團早在2015年就成立了針對鞋履測試、設計與研發的科學實驗室X-lab,應用三維動作捕捉系統、運動力學分析系統等為產品創新提供科技支持。
從上游材料到終端產品,從創業到創新,求“智”向“新”讓陳埭鞋業煥發蓬勃生機,愛拼會贏的陳埭人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產業的春天。
短短40多年,陳埭鞋業走過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的歷程。陳埭鎮鎮長許著赟告訴記者,陳埭將持續發力新材料、新設計、新智造,擴大傳統優勢同時強鏈補鏈,打造轉不走、搬不走的集群優勢。
(來源:新華網)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