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式鞋是滿幫鞋中花色品種最多、產銷量最大、適穿范圍最廣的一種鞋類。外耳式鞋與內耳式鞋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兩鞋的結構有著很大的不同。外耳式鞋結構的特點是后幫的鞋耳壓前幫,鞋的功能結構、外觀造型、裝飾變化等是以鞋耳為中心進行演變,設計時首先要從后幫鞋耳開始人手。
外耳式鞋的設計特點
外耳式鞋的鞋耳造型變化很大,但是這種變化只是組合分解的變化,一般不會影響到外耳式鞋的內在結構。因此,只要掌握住一款典型外耳式鞋的結構設計特點,推而廣之,就能掌握所有外耳式鞋的設計。這就是所謂的舉一反三、一通百通。
1.楦型的特點
設計男女外耳式鞋要選用男女素頭楦,素頭楦適于設計各種內耳式、外耳式等綁帶鞋以及開口式鞋類。
2.鞋幫結構的特點
外耳式鞋結構的最大特點是后幫壓前幫,后幫部件保持著完整的造型,設計要從后幫開始,確切地說是從后幫的鞋耳開始人手。至于前幫部件的位置則是通過壓茬量找到的,是從后幫部件輪廓線上派生出來的,這一點與內耳式鞋大不相同。
外耳的位置如何控制?一般的外耳位置控制在OQ線以上的VE段長度范圍內,如果鞋耳上需要設計5個 眼位,鞋耳取VE線長度;如果設計4個眼位,可以把E點位置前移lOmm,也可以把V點往后移動lOmm;如果設計3個、2個、1個眼位,由于鞋耳比較短,又可以前后移動,所以要以VE線長度的½點為參照,主要是控制日門的位置不要超過1/2 VE,如果超過1/2 VE點,則會造成穿鞋的困難。
3.幫部件的特點
早期外耳式鞋的設計,怕腳肥的人穿不進去,有意識把鞋耳的上邊沿線降低,因此也就使得鞋耳前尖點在0點之下5mm左右的位置。現在人的腳型往瘦型發展,可以用VE線設計鞋耳上邊沿線,那么鞋耳的前尖點在O點位置或附近。
如圖1-4-1所示,兩種鞋耳的外形相同,但是鞋耳高度的設計位置不同,一個覺得肥些,一個覺得瘦些。
鞋耳的前尖點比較特殊,一般要作出里外懷的區別。如果從鞋的正面看去,應該看到里外懷的鞋耳是對稱的,特別是前尖點左右對稱,這樣才叫作端正。但是由于鞋楦里懷與外懷的造型有區別,外懷平緩里懷直立,如果鞋幫樣板取得對稱,繃在楦面上反而不對稱,里懷有錯后和下墜的感覺。因此需要調節里懷前尖點的位置,改善視覺誤差。
如圖1-4-2所示,O1點為外懷的前尖點,O2點為里懷的前尖點。要使O2點的位置比O1點的位置靠前2~3mm,靠上3~5mm。
如果測量楦面的JQ長度,會發現里懷的楦面比外懷的楦面長出2~3mm,這是因為里懷的跖趾關節往后一段肉體比較高,故而使曲面變長。如果樣板的后幫長度相等,比到楦面上時會顯得里懷變短,故而要加長O2點的位置。遇到楦面的里外懷JQ長度相等也沒有關系,因為鞋楦的整體都是向里懷彎曲的,里懷靠前不會覺得不端正。
楦面的里懷一側肉體安排比較直立,外懷比較平緩,如果樣板的里外懷距背中線的長度相等,放到楦面上比較,里懷就會有下墜的感覺,因為此時感官判斷高低位置的參照物是兩側的楦底邊沿,而不是背中線,因此要調高里懷的02點,達到視覺平衡。一般要根據楦面不同提升3~5mm,或者更高些。
應該注意到,這種調節只是憑感覺調整,有的楦面差距會有10~15mm之多,如果真按此數據調整,樣板本身就是歪的,反而暴露出缺陷,因此要理性對待。類似的情況在設計圍蓋鞋時會經常遇到,也需要對里懷樣板進行適當調節。
外耳式鞋屬于暗口門結構,口門的位置要通過口門寬度O'點作后幫背中線的垂線才能找到。口門的位置與寬度決定了鞋口的大小,與穿脫是否方便有直接的關系。
比如使用女淺口鞋楦設計滿幫外耳式鞋,會造成腳穿不進去,因為口門寬度太小了,造成口寬變小的直接原因是鞋楦的跗圍太小,所以不能用錯鞋楦。如果鞋楦的跗圍很正常,但是設計的寬度不夠大,仍然會造成腳穿不進去的毛病。
O'點也是取蹺的中心點,它的位置在前幫的斷幫線上。在設計完后幫以后,按照外懷后幫輪廓線找到前幫壓茬線,再順著前幫的壓茬線自下往上移動,在距離外懷鞋耳邊沿15~20mm的位置就是口寬位置,也是取蹺中心的O'點位置。
過O'點作后幫背中線的垂線,相交于V'點,這就是暗口門的位置。O'V"線的長度,就是鞋口的寬度。一般說來,口門的V’點位置控制在1/2 VE線之前,都不會影響鞋的穿脫,參見圖1-4-3。
如圖所示,0'V線為口門的寬度。有了后幫的外形、前幫位置、鞋口線,再加上一個鞋舌,外耳式鞋的結構圖就有了大概的面貌。當然,還必須有取蹺角,才有達到伏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