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鑲接關系的特點
外耳式鞋的鞋耳是直接壓在前幫上,而與前幫口門直接相連的卻是鞋舌,那么在處理蹺度時,一定要把取蹺角加在鞋舌與前幫之間,這一點與內耳式鞋也不相同。斷舌的位置也就是取蹺的位置。那么取蹺角有多大呢?
在長耳式女鞋的設計中采用的辦法是找一個等量代替角。現在仍然需要找一個等量代替角。具體的操作是:以O’點為取蹺中心,以斷舌長度O’V1線為半徑畫大弧線。連接出∠VO'V,該角與大弧線相交后得到一段弧長,該弧所對應的角就是等量代替角。把等量代替角的大小截在V.點之后,得到V2點,使么VO'V'=∠V1O'V2,其中的∠V1O'V2就是取蹺角,這也屬于定位取蹺。一般的情況下設計外耳式鞋仍然采用定位取蹺。
如圖1-4-4所示,∠V1O'V2是定位取蹺角,∠V1O'V2=∠VO'V''O’V’’口寬線不是取蹺的位置,是取蹺位置的參照點。一般的斷幫線略往后移5~7mm,掩藏在鞋帶的下面。
采用定位取蹺雖然方便,但是取蹺角是被壓在鞋耳之下,并且被鎖口線鎖住。在繃幫時取蹺角要展開,在取蹺角被展開的同時前幫背中線會下降,也就會帶動前尖點01和02的下降。所以在接幫時,如果不移動01和O2點,會在鞋耳下面出現“死褶”。因此在標定接幫的規矩點時,應該移動01和02點的位置。
O1和O2點的移動量有多大?以O'點為圓心,以O1和O2點的距離為半徑作弧,與取蹺角相交的弧線長度就是移動量,移動的位置也在弧線上。利用作弧線的辦法固然可以確定O1和O2點變化,但是比較麻煩。
簡單的辦法是在取出基本樣板之后,將前幫樣板覆在劃線板上,然后以O'點為圓心旋轉前幫,把樣板的口門線對齊V1O'。此時會發現前幫背中線下降、取蹺角轉移到下方、前幫兩翼會超出劃線槽的狀態。此時固定前幫樣板,翻轉劃線板,把前尖點的標記畫在前幫上。然后取下前幫樣板,作出里外懷的區別。
即使是O1和O2點定位很準確,當前幫被向下拉伸時,鞋耳也會隨之向下移動,表現在成品鞋上是兩耳之間有一條3mm左右的縫隙,這與內耳式鞋也不相同,內耳式鞋的兩個鞋耳是并齊。這是因為外耳式鞋的前幫背中線比內耳式鞋的要長,架在楦背上時有較大的空隙。繃幫時前幫會被向下拉動,排除空隙貼伏在楦面上,鞋耳也會隨之向下位移,造成兩個鞋耳之間出現縫隙,這是一種正常的變型現象。
5.鞋耳造型的變化
外耳式鞋的設計重點是在鞋耳的造型上。鞋耳的具體位置、鞋耳的長度、鞋耳的外形、鞋耳眼位的個數、鞋耳的組合分解、兩鞋耳的連接方式等,都是鞋耳變化的元素。具體選擇何種變化,還要根據楦型的頭式、客戶的需要等條件進行考慮。
如圖1-4-5所示,鞋耳的外形有方有圓、有尖有扁、有大有小、有長有短,鞋眼位從1~8個都很常見,里外懷的鞋耳也可以用釬帶、尼龍搭扣、橡筋等輔助部件連接。鞋耳前尖點的位置靠前,穿脫方便,適穿范圍廣;如果把鞋耳前尖點的位置后移,可以增加鞋的修長感。
如果掌握了外耳式鞋的楦型選擇、幫結構特點、定位取蹺方法、部件鑲接關系、鞋耳的造型變化,再加上內耳式鞋的設計經驗,就能夠設計外耳式鞋了。下面的舉例,只是在重復外耳式鞋設計的特點,引導如何掌握結構設計的規律。
在設計之前先欣賞彩圖C系列。這是一組外耳式鞋,外耳式鞋的共同特點是鞋耳壓在前幫上,由于鞋耳不受前幫的制約,所以設計的位置、外形、長度、鞋耳連接方式等都比較自由,形成多種變化。
彩圖C-l是一款外耳紳士鞋,鞋體端正、造型飽滿,安排5個眼位顯得很正規和莊重。其中的幫面材料選用棗紅色增加了穩重感和神秘感,能與之搭配的服裝并非一般,提升了鞋的檔次。
彩圖C-2是一款休閑外耳鞋,自E點開始設計鞋耳,安排4個眼位,可以增加前幫的長度。假線、鎖口線簡潔到位,后包跟增加了活潑性,荔枝紋的肌理顯得柔和親切,包裹泡面的軟口使得穿著很舒適。
彩圖C-3是一款3個眼位典型外耳式鞋,鞋耳變長可以增加眼位,鞋耳變短可以減少眼位。
彩圖C-4是一款外耳式釬帶鞋,用穿鞋釬代替了系鞋帶,鞋身設計簡單,只有前幫、后幫、后筋條3種部件,鞋耳位置靠后,前身加長、后身顯得很緊湊。
彩圖C-5是一款運動型外耳鞋,口門位置比較靠前,穿脫方便,6個眼位增加了縛腳能力。后跟口包裹泡面,采用運動鞋的設計手法,側幫的車線加強了牢度,特別是鞋底的粗花紋,適于野外徒步遠足活動。
彩圖C-6是一款外耳式網眼涼鞋,修長的鞋頭、尖尖的鞋耳,顯得鞋身輕巧。為了加工的方便,網皮的不規則邊沿都被部件鑲裹住。
彩圖C-7是一款方角形外耳鞋,鞋耳不加修飾,直接壓在鞋幫上,顯得很樸實,長后幫的運用增加了鞋的品位,與前包頭的搭配增加了鞋的動感。
彩圖C-8是一款三節頭式外耳鞋,前包頭與后幫都運用了打花孔的裝飾,顯得很高雅。
彩圖C-9是一款燕尾包頭式三節頭外耳鞋,雖然也采用了打花孔的裝飾,但是絨面革的應用使得鞋款顯得柔和親切,有一種輕松自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