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體空間意識培養
服裝
款式設計的具體實施中有平面造型和動態變化造型的特點。服裝的立體意識和
款式由平面轉化為立體的造型實踐,是服裝結構設計教學的基本原則。運用立體思維活躍的造型,揭示出服裝細部的形狀、各部位的吻合關系、研究整體與局部的組合形態,是課程教學的基本特征。服裝造型結合人體形態,適應于人們的各種活動。對有軟雕塑之稱的高級時裝、晚禮服時裝、藝術表演時裝而言,它們雖形態優美,裁剪卻難以琢磨:僅僅采用平面展開的造型方法,往往很難達到理想效果,只用立體裁剪方法又缺乏想象力。設計制做這種服裝時,運用立體裁剪與結構設計并行效果較好。服裝被稱為“流動的雕塑”,而雕塑又被比喻是凝固了的音樂。結構設計師應該同雕塑藝術家那樣,運用立體思維進行創作,即在身形架或真人身上直接進行立體造型和量裁制版,運用立裁與打版技巧相結合的手法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服裝造型。
現代服裝結構設計,多運用立體思維對效果圖進行審視和對
款式造型外觀進行分析,深刻理解
款式的立體構形關系,認真研究
款式造型所賦予服裝的藝術風格,深入理解服裝結構與人體曲面的關系。它一般分藝術造型與技術造型兩部分。前者運用服裝三維空間概念和形式美的法則及造型手段對
款式設計進行添加、削減、重復、省略、夸張、變形,通過立體的想象做出其透視結構,最終在造型上符合
款式設計的要求。后者是通過結構展開和特技工藝流程,根據服裝
款式設計的需要,類似一邊操作、一邊修改,使在平面效果中較難處理的服裝凹凸、褶皺、曲線、浪勢和復雜的線條在結構設計中得到充分的表現。
在服裝
款式設計中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服裝效果圖階段完成得很好,但做出的服裝卻與設想相差甚遠。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設計者缺乏立體意識及從平面轉化為立體的訓練經驗,在結構設計中沒有把思維引向服裝所表現出的空間審美特征上,束縛了設計想象。人與服裝屬多維空間實體而存在,良好的空間意識訓練是必不可少的。應該說服裝的空間美和運動美是結構設計的基礎。服裝的平面和立體造型都屬于“空間造型”,但它們的構成要素、組合原則卻有所不同,人們觀察它們的構成方法和感受情感也不一樣。平面形態的裁剪主要依靠服裝的外形輪廓來進行。一個確定的輪廓就表現一個肯定的平面表態,而一個立體形態沒有固定不變的輪廓。例如平面上的一個圓形,它的立體形可是球,可是圓柱,也可是半圓形,還可能是陀螺形,顯然,立體形態的創造不僅依靠輪廓(即投影),更要依靠實體的“量”。對于平面形態,無論從哪個角度觀察都只能看到平面,其中的形態除了隨著透視有些變化外沒有根本的變化,立體形態則不然,根據觀察者位置的變化,可以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形態,對于結構設計者來說這種立體感需要經常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