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時間內“巨頭”難以壟斷市場,加上只能在保稅區內對接特定的物流(比如杭州園區已對接的物流是EMS和中通),包括京東在內的物流優勢也盡數喪失。現在每家想要占領市場,基本上靠的是營銷與價格戰,僅僅圍繞紙尿褲,聚美、網易考拉、洋碼頭、蜜芽等已掀起過好幾輪價格戰。
只是對于消費者而言,眼下眾多跨境電商的識別度還很低,“百淘大戰”中并沒有哪家有持久的恒心,可以通過長時間的燒錢排擠競爭對手——這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而成效卻微乎其微—— 一旦價格回升,“不忠誠”的電商消費者就會立刻流失。加上跨境電商們的思路集中于“打垮對方”,而不是想著共同轉化傳統海淘、代購,培育、釋放出這個巨大的市場,目前還沒有哪家跨境電商形成品牌效應,為多數海淘消費者所熟知認可。
3、海淘未來政策并不明朗,需找準核心優勢
跨境品牌沒有形成,惡性的價格競爭不僅帶來假貨風險,甚至惹怒了一些特殊品牌。比如日本花王,就曾警告過某電商平臺,毀壞其十余年經營出來的高端品牌形象與口碑。因為熱搶,日本商超還會對花王紙尿褲進行階段性的限購、漲價。更多海外食品、奢侈品品牌并不愿意授權給國內電商渠道,就是怕其破壞質量安全和價格體系。
稍微不同于傳統國內電商的是,跨境電商因為入駐特定城市特定的保稅區,物品處于海關的監管之下,并有國檢定期抽檢機制,一定程度上縮減了假貨的生存空間。在目前國內幾大跨境電商模式中,天貓國際、京東全球購延續了其所熟悉的M2C第三方平臺模式,通過“招商”短時間內聚集了大量的海外商家,在商品豐富程度上遠超其他電商。但是缺陷也很明顯,第三方模式已經被工商總局屢次的抽檢證明假貨率最高,那么海外商品有例外的可能嗎?況且此前已經有媒體曝光不少國內供應商在第三方跨境平臺上開店,冒充海外商家。京東此前也曾出現過“李鬼Costco旗艦店”事件,被Costco官方發聲明指其并無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