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人才成“急需”
“文物形制基本完整,但里襯已糟朽破碎。”來自懷化市沅陵縣博物館的張琳琳回憶起初見一件元代褐色絹右衽短袖夾衣文物時感嘆。經過她參與的三個月的“搶救”,該件文物已基本復原。誰曾想,幾個月前還是“小白”的她,如今也敢在文物上“動刀子”。
湖南擁有豐富墓葬出土紡織品和少數民族服飾的文化寶庫,正面臨著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專業人員匱乏的嚴峻問題。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的現狀與挑戰如何?人才培養情況如何?記者進行了采訪。
出土文物數量大,專業修復人才短缺
湖南省由于特殊的地域和文化,擁有大量的墓葬出土紡織品和少數民族服飾,收藏的紡織文物數量在全國前列。而湖南省的文物修復人才,僅湖南博物院有一支專業團隊。
“目前整個湖南省僅湖南博物院有專業的紡織品保護修復人員,屈指可數的保護修復人員已經無法應對大量的保護修復任務。”湖南博物院(湖南省文物鑒定中心)藏品保護中心副主任董鮮艷直言,因其數量大,很難用具體的數字統計,同時文物修復費時費力,根據不同修復難易程度,修復時間少則三個月,多則一兩年。她表示,培養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人才隊伍,提升湖南省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專業能力迫在眉睫。
為培養更多專業人才,不久前,為期三個月的“2024年館藏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培訓班”圓滿落下帷幕。張琳琳便是其中學員,她告訴記者,培訓期間,學習了紡織文物常見織物結構、常見病害、常用清洗技術等理論課程和修復實踐課程,每日花費10個小時全身心投入到文物修復工作中。她說:“修復過程從文物修復理念、文物認知、文物病害以及病害分析等,到制定保護修復方案,以及文物的清洗保護、整形,再到針線修復,直至最后包裝,每一步都需小心謹慎。”
文物保護修復人才搶手,高校專業設置不斷優化
那么,如何利用好湖南高校優質資源,為培養文物修復人才持續注入新鮮血液呢?
據了解,湖南藝術職業學院是我省唯一一所開設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的高校。“文物保護修復人才在行業內很是搶手。”該校文管教研室主任彭二珂說,近年來,學校文保專業畢業生就業率達100%,對口就業率80%以上,其中許多學生進入湖南省級和國家級的文博單位工作。
目前,該校專業課程主要開設古陶瓷修復、青銅器修復、書畫修復等課程,積極促進“委培式”“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為文博行業培養了大量職業人才。彭二珂表示,未來學校將進一步擴大文物保護修復專業影響力,不斷完善專業核心課程建設,不斷優化文物修復與保護職業技能型人才培養。
2023年秋季,湖南師范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開始招收首批本科生,這是我省首個文物與博物館學本科專業,也是中部省份211院校中首個設立的文博本科專業。
“文物保護修復人才培養勢在必行,高校亟須積極行動,不斷完善相關教育體系與培養機制。”據該校歷史文化學院講師丁興華介紹,目前學校正在大力培養文物數字化保護及利用人才,著重推進文化遺產數字化采集和文物信息智能化分析等相關工作,以便為后期文物保護修復提供指導性、可行性建議。據了解,學院和省內各級博物館共同建設了人才聯合培養基地,構筑起文物工作領域優秀拔尖人才的聯合培養及交流平臺,充分發揮重點高校智庫和文物工作一線事業單位的優勢互補。
未來,湖南高校將繼續深化人才培養工作,不斷探索更科學、更有效的培養模式,為文物保護修復事業輸送更多優秀人才,共同推動湖南省乃至全國的文物保護修復工作向前發展。(文/劉鎮東 黃思嘉 陳新苗)
(來源:湖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