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溫克族服飾匠人:飛針走線縫制脫貧夢
哈斯格日樂正在裁剪裝飾民族服裝的圖案
49歲的鄂溫克族服飾匠人哈斯格日樂,左手輕拈紫花布料,右手握剪,布轉剪動,如行云流水一般,很快剪出裝飾衣袍的祥云圖案。
七八人站在一旁,屏息靜氣,專心觀看,想把剪裁、拼接與縫紉的每個“招式”都學會……這是一堂制衣技巧演示課。
哈斯格日樂經營的民族服飾店,分上下兩層,既能制衣,又可教學,還有鄂溫克族、達斡爾族、蒙古族傳統服飾展示區,常常門庭若市。
這處店面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族自治旗的民族文化產業創業園內。創業園由旗政府投資1.6億元建設,已吸引百余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高校畢業生和工藝師入駐。
有手藝的貧困人員前來創業,可免2年房租,享受設備補貼?!胺鲐氄咦屛抑厥笆炙嚕€了很多外債,也幫了不少人?!惫垢袢諛返臏I水在眼眶里打著轉。
10歲起,哈斯格日樂就跟著母親學做衣。母親打版,她來裁剪;母親縫衣,她幫著穿針。耳濡目染下,哈斯格日樂牢記鄂溫克族服飾特點,十七八歲就能獨立做衣。

哈斯格日樂正在演示民族服飾制作流程
鄂溫克族是中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約有3.08萬人。鄂溫克族自治旗今年迎來成立60周年。
20世紀80年代末,心靈手巧的哈斯格日樂被朋友推薦到天津一所職業學院,學習服裝設計和制作技藝。一年半后,她以優異成績畢業,熟練掌握鄂溫克族、達斡爾族和蒙古族傳統服飾制作工藝。
1997年,哈斯格日樂離開牧區,在城鎮租房,制作、銷售民族服裝。然而,2010年的一場突發腦梗和2012年的心梗,讓這個獨自撫養女兒的單身母親欠下了四五十萬元外債。
2016年,哈斯格日樂享受精準扶貧政策,免費入駐當地民族文化產業創業園,并得到6萬余元各類幫扶資金,購買平縫機、鎖邊機、熨燙機等10多臺設備,還添置不少布料。
哈斯格日樂說,前來定做民族服裝的顧客數量穩定,一個月做十二三套,每年還給就業培訓班講兩三次課,一年收入近10萬元。
她先后教過300多名學徒,有8人自主創業。對經濟困難的學徒,她免費提供食宿。
“服裝店現在有18個徒弟,忙的時候她們每月能掙四五千元錢,淡季月收入也能上千元。”她說。

哈斯格日樂與她的學生們合影
在哈斯格日樂的家鄉伊敏蘇木紅花爾基嘎查,一間由活動室改造而成的民族服飾加工車間7月投入使用。這處200平方米的車間內,擺放著旗就業局免費提供的12套設備。哈斯格日樂常來這里講課。
紅花爾基嘎查駐村工作隊隊長阿其拉圖說,參加培訓的牧民很踴躍,目前有36人報名,計劃分三期培訓,第一期培訓班有12名學員,還未結業,不少人就能做出像模像樣的民族服裝了。
47歲的學員娜仁其其格是建檔立卡的精準扶貧對象。“以前只會喂牛、做家務,在培訓班學了十多天,能剪裁、縫紉了。”她說,以后又多了一個增收渠道。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