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擦亮“紡織服裝名城”金招牌
走進“好人之城、孝善太康”,這里城市道路整潔寬廣,綠樹成蔭,環境優美,處處都能感受到文明和諧新風撲面。更讓人為之一振的是,曾因盛產棉花而被譽為“銀太康”的太康縣,順勢而為,立足棉花資源、人力資源和原有紡織產業基礎,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引進江浙粵閩及港澳臺等地紡織服裝企業入駐,目前已形成集研發—紡紗—織布—染整—面料—服裝—市場—物流于一體的產業集群鏈。如今,太康這座“紡織服裝名城”金招牌越擦越亮。
紡織服裝工業新城在崛起
太康縣地處豫東平原,歷史悠久,人文璀璨。公元前21世紀,夏王“太康”在此筑城定居,秦皇嬴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置陽夏縣,隋文帝開皇七年(公元587年)改陽夏縣為太康縣,沿襲至今。歷史上,太康名人輩出,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吳廣、西漢丞相黃霸、東晉太傅謝安、文學家謝靈運、女詩人謝道韞等名人巨擘光耀太康歷史星空。太康也是中華謝氏、袁氏、符氏、何氏等姓氏的發源地。
太康同時還是“好人之城、道情之鄉”,是中國首善、恒大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家印先生的故鄉。是全國“好人之城”,先后涌現出68名“中國好人”,“中國好人”榜上榜人數居全省縣級城市首位、全國前列。太康道情作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劇種,走進國家大劇院為黨和國家領導人獻藝,太康道情藝術保護傳承中心被中宣部、文化部授予全國第七屆“雙服務基層先進集體”,被譽為“中國道情之鄉”。
“承天時、秉地利、聚人和。”縣長李錫勇介紹,太康縣委、縣政府在以縣委書記王國璽為班長的帶領下,充分利用產業集聚區建設平臺,扎實開展以商招商、商會招商和產業鏈招商以及對外開放工作站、太康人創業聯盟等方式全力招商,成果豐碩。目前,太康縣產業集聚區規劃總面積23.35平方公里,以紡織服裝和通用設備制造(以鍋爐為主)為主導產業。截至2021年3月,建成區面積18.3平方公里,入駐項目213個。先后榮獲全國產業集群區域品牌鍋爐壓力容器產業試點地區、省三星級產業集聚區、省“十快”產業集聚區、省先進產業集聚區、省優秀產業集聚區、省工業鍋爐產業知名品牌示范區、省首批省級低碳園區試點創建單位、省裝備制造業轉型發展示范園區、省特色裝備制造產業園區等榮譽。
太康縣立足人力資源優勢和紡織產業基礎,著力培育紡織服裝產業集群,不斷延鏈補鏈強鏈,引導集群向規模化、品牌化、集群化發展,實現了集群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散到聚的嬗變,形成了“全國有影響的差異化紗線及彈力面料生產線”等集群效應。截至目前,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已入駐企業83家,投產及在建紡織規模達到176萬錠,噴氣、噴水、圓盤織布機規模達到10000臺,服裝年加工能力6億件。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太康縣產業集群先后榮獲中紡聯“中國新興紡織產業基地縣”“紡織產業扶貧先進單位”,中棉協“中國棉紡織名城”,中國長絲織造行業協會“中國長絲織造產業基地”“棉紡織產業集群創新發展示范地區”等稱號;成功承辦了2016年河南省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工作座談會、2017年河南紡織高層論壇、2018年中國長絲制造行業技術創新研討會、2019年河南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論壇、2020河南紡織高質量發展論壇等大型行業會議。
太康,一座紡織服裝工業新城正在崛起,紡織服裝名城的名片也隨著產業的蓬勃發展越擦越亮。
集群發展產品走向世界
說起太康縣產業集聚區的發展,縣政府黨組成員、縣產業集聚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陳令春如數家珍:“目前,太康縣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已入駐企業83家,投產及在建紡織規模達到176萬錠,噴氣、噴水、圓盤織布機規模達到10000臺,服裝年加工能力6億件。太康已形成了‘全國有影響的差異化紗線及彈力面料生產線’等集群效應。”陳令春介紹,集群發展是太康紡織服裝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
河南通泰紡織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7月,是太康縣第一個承接產業轉移的招商引資項目,公司以生產、銷售棉紗為主,生產規模10萬紗錠,主要產品有精梳緊密紡40S、60S、80S各種純棉、特種天然纖維、功能性纖維混紡、優質高精梳紗線;擁有國內先進生產設備清梳聯合機2套、精梳機30臺、環錠細紗機129臺、倍捻機30臺、自動絡筒機30臺;產品工藝采用國內領先水平的清梳聯、自動絡筒,科技含量高、能耗低、噪音小、無污染。公司先后榮獲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河南省重點工業達標產品、河南省名牌產品、河南省著名商標、河南省質量誠信3A級工業企業等稱號。
洪英豪是香港磊磊集團董事長,也是河南潤泰紡織服飾有限公司創始人、CEO。在產業轉移的大潮中,洪英豪創建的香港磊磊集團步入中原、落戶太康。河南潤泰紡織服飾工業園由香港磊磊集團投資建設,總投資50億元,總建筑面積108萬平方米。園區建成后,可容納大中小服裝企業上百家,增加就業崗位5萬個,年產值100億元,創造利稅約10億元。
走進河南潤泰紡織有限公司織布車間,高速旋轉的500臺智能針織圓盤機與68棟服裝車間互相呼應、氣勢恢宏。該公司采用行業領先的臺灣產新型紡織設備,生產出的面料質地較薄、呢面光滑、紋路清晰,光澤自然柔和,手感柔軟而富有彈性。
為提升效率,洪英豪帶領企業采用全球最先進的智能機,效率是普通紡織機械的3倍以上。以科技為支撐,向效率要效益,他把市場拓展到了全世界。對于創新,洪英豪有獨到的見解:“創新可以為企業不斷輸送新鮮血液。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創新,就像人的身體不能缺少心臟一樣。創新是產品占領市場的優勢,只有創新企業才會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盛鴻織造產業園則由河南盛鴻紡織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總投資15億元,總建設面積18萬平方米,計劃引進國內先進的噴水織機5000臺、圓盤織機500臺,同時配套引進紗線加彈設備及服裝加工項目。該項目于2016年9月開工建設,目前已建成標準化廠房10棟,在建8棟,已安裝噴水織布機3000臺、圓盤織布機200臺、整漿并前道工序3條。盛鴻織造產品進入市場后已成為波司登、鴨鴨等高檔羽絨服面料生產商。該項目的引進填補了太康縣噴水織機和倍捻織機兩項空白,全省同類項目規模最大,目前坯布年產能已達3億米。
在太康縣產業集聚區采訪,能讓人清晰地感受到太康縣紡織服裝業已實現了集群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散到聚的嬗變,形成集研發—紡紗—織布—染整—面料—服裝—市場—物流于一體的產業集群鏈,產品出口歐美、非洲、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越來越有“國際范兒”。
智能制造引領高質量發展
新時代,新征程。隨著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和面臨的新形勢,太康紡織服裝產業如何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太康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張雪芳介紹,太康縣委、縣政府和縣產業集聚區管委會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結合全縣實際,打好“組合拳”,出臺了一攬子方案,鼓勵科技創新,使智能制造引領高質量發展。
抓政策支持。太康縣成立了質量提升工作領導小組,出臺了《太康縣人民政府關于實施品牌帶動戰略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和制度措施,為質量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抓質量提升。該縣積極開展知識培訓、組織技能比賽等質量品牌提升活動。加強質量管理,園區企業100%建立了有效的質量管理體系,骨干企業均取得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并制定了行業相關技術規范措施,全面提高企業質量管理水平。
智能制造引領高質量發展。該縣圍繞智能化、綠色化、技術化扎實推進“三大改造”:一是注重引進智能化設備。引導企業應用自動化、智能化裝備,建設智能車間和智能廠區。昊晟紡織、銀鑫棉業等企業先后引進德國、瑞士先進生產線,引進日本、美國先進技術設備,完善了從原料采購、研發生產到產品銷售、后續服務全流程質量控制體系;盛鴻紡織引進日本津田駒先進漿紗成套設備;潤泰服飾引進自動吊掛服裝生產線。銀鑫棉業等被省工信委評為“智能工廠”,通泰紡織、昊晟紡織等4家企業的6個車間被省工信委評為“智能車間”;銀鑫棉業被確定為全省產業集聚區第一批智能化改造企業。二是注重綠色化發展。依托河南省首批省級低碳園區試點創建單位,高標準制訂低碳園區規劃方案,推動園區綠色化改造,構建清潔發展、高效發展、低碳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低碳發展模式。盛鴻紡織被評為“中國長絲織造行業綠色清潔生產企業”。
抓品牌推廣。太康縣堅持把紡織服裝打造成為太康的一張靚麗名片,著重培育萬利源、潤泰、海盟、盛鴻、銀鑫等一批品牌企業,叫響太康紡織服裝品牌。銀鑫棉業、萬利源棉業等被省工信委評為“品牌創建先進企業”,萬利源棉業連續兩年被評為中國棉紡行業“雙百強”企業。
太康縣工信局黨組書記、局長姚躍透露,為深入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加大工業扶持力度,切實轉變工業經濟發展方式,加快企業轉型升級,推進全縣工業高質量發展,縣委、縣政府及時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工業轉型升級發展的意見》,壯大工業經濟總量,提升工業發展質量,支持企業融合發展,推進企業“三大改造”,支持企業創新發展,為紡織服裝、裝備制造兩大主導產業提檔升級,對主導產業的集聚發展、轉型發展提供了政策和資金支持,為企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內外環境。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縣委書記王國璽表示,太康縣將繼續牢固樹立“五大發展理念”,科學對標中央、省、市產業發展規劃,落實質量強縣戰略,夯實紡織服裝質量提升培育基礎,積極推進紡織服裝產業智能化改造,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太康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在全國紡織服裝行業起到示范作用。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