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雪市場或成增長良藥? 戶外運動品牌仍需謹慎
近日,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官方在京舉行了多場贊助商發布會,多個品牌成為這一重量級賽事的贊助商。這也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企業看重冬奧會所帶來的商機。其中,運動品牌也試圖借助冬奧會來“掘金”滑雪市場。對比運動品牌,國內戶外品牌對于滑雪市場仍保持謹慎策略。中國商報記者走訪發現,專家認為,國內的戶外品牌的優勢在于了解國內消費者的消費心理,但需要在工藝、款式等方面進行改善。
運動品牌積極布局
2018年1月,來自《2018中國冰雪產業白皮書》的報告中顯示,預計到2025年中國直接參加冰雪運動的人次將達到5000萬,并帶動著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2017年,中國冰雪產業規模已達到3976億元,預計未來3年仍將維持增長態勢。2020年冰雪產業總體規模將完成6000億元,最終達成2025年1萬億元的目標。
國泰君安發布的研究報告也顯示,在滑雪總人口、總人次上升的情況下,滑雪發燒友的比例也在穩步增長。其中寫道:“我們認為在群眾基礎擴大和競技水平提升的雙輪驅動下,中國冰雪產業有望將在北京冬奧會后進入發展高峰期。”隨著冰雪愛好者群體的不斷增加,冰雪賽事、雪場運營、冰雪裝備、冰雪培訓領域發展潛力巨大。
此外,中國商報記者了解到,冰雪運動產業鏈長,涉及冰雪健身休閑、場地及配套設施建設、器材裝備的開發和生產銷售、賽事培訓以及相關產業如旅游、地產、酒店、餐飲、娛樂等,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一位不愿具名的牧高笛銷售經理告訴記者,第一屆冬奧會在歐洲舉辦,隨后歐洲便興起了大規模的滑雪山區開發振興計劃,時至今日,歐洲依然是全球最主要的滑雪市場之一,由此可見冬奧會的影響力巨大。相信2022年冬奧會將會讓冰雪運動的普及進程加快,各地滑雪旅游的蓬勃興起也會推動滑雪裝備的產業化與品牌化的發展,對冬季戶外運動的發展也會起到良性的推動作用。
安踏作為中國運動品牌的頭部企業,已在冰雪和戶外領域進行布局。去年9月28日,安踏集團與北京冬奧組委簽署贊助協議,安踏成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官方體育服裝合作伙伴,合作時長為7年。這期間包括了平昌冬奧會,觀眾通過各種渠道收看了這一賽事。
安踏集團對于子品牌的選擇更能體現其布局冰雪及戶外領域的戰略意圖。在安踏多品牌矩陣下,迪桑特致力于為受眾提供滑雪、綜合訓練和跑步的高性能體育用品,KOLONSPORT專注于戶外領域。安踏集團計劃收購的亞瑪芬體育更是冰雪領域的頭部集團,旗下擁有包括始祖鳥、Salomon在內的多個品牌,產品線覆蓋滑雪、滑板、戶外等多種運動項目。
戶外品牌探路者則對雪場進行了投資。2017年1月,探路者在河南鞏義成立鞏義市探路者滑雪度假有限公司,并建立了探路者中岳嵩頂滑雪度假區。2018年10月,該雪場與安泰雪業就《合作運營管理探路者嵩頂滑雪場》正式簽約,共同為廣大滑雪愛好者帶來滑雪運動休閑體驗。
此外,2018年12月8日,探路者還舉辦了SNOWONE超級雪挑戰賽,這也是集團連續第三年舉辦超級雪賽事,集團嘗試通過賽事,進一步深入冰雪產業。
除了安踏與探路者,更多的品牌也加入到冰雪產業的布局中。李寧成立了“全明星滑冰俱樂部”,此外,李寧于2016年底與卡賓集團、安泰雪業共同攜手投資建設了烏金山李寧國際滑雪場,并贊助了花樣滑冰賽事,期望以場地與賽事作為引導和切入點,布局冰雪產業。值得一提的是,在平昌冬奧會上,李寧還贊助了加拿大的短道速滑隊。
361°也嘗試布局冰雪產業。早在2013年,361°就與專注冬季運動的北歐運動品牌OneWaySport共同成立合資企業,該品牌已成功成為中國單板平行、冬季兩項等4支國家隊的專業設備贊助商。
戶外品牌保持謹慎策略
雖然滑雪市場前景廣闊,但從目前的情況看,滑雪依舊是小眾市場。三夫戶外一位銷售人員向中國商報記者表示,近幾年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對健康的關注不斷增加,金錢的投入已不再成為運動項目發展的阻礙因素。然而,冰雪運動之所以在很多人看來仍是小眾運動,沒有得到快速發展,除了受到地域的限制以外,運動的氛圍和文化理念尚未普及也是限制因素。
不可否認,滑雪類產品有地域限制,東三省的銷量居多,在長江以南、黃河以南銷量甚微。“在東三省,冬季去滑雪場玩的人越來越多,因而在東三省的賣場里,冬季賣得相對較好的產品是與滑雪相關的,這兩年增量尤為明顯。”上述受訪人士告訴記者。
另外,據公開資料顯示,以滑雪場為例,如果以歐美專業標準衡量,國內達標的只有30個,而在日本是350個。
中國文教體育用品協會戶外運動專業委員會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表示,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我國的戶外運動品牌在市場上已占據一定的份額,在登山、露營、徒步等戶外運動裝備方面,國內品牌把握消費者的使用習慣更勝一籌,但對于較小眾的冰雪運動項目,目前我國冰雪裝備市場國外知名品牌占據著優勢。國內品牌要想與國外知名品牌一爭高下,需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
上述專家認為,總體而言,國內戶外企業在生產工藝上與國外還有一定差距,需要進行功能升級創新,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提升舒適度與美觀度,采用規模化生產,科學的供應鏈管理,才能提供更具競爭力的產品,滿足消費者需求。
上述專家還表示,一直以來產品同質化都是國內運動裝備市場的一大硬傷,企業要想抓住消費群體,首先就得立足于產品本身,要做符合目前消費趨勢和目標群體的產品,在款式等方面得有所創新和進步,才能在眾多的商品中脫穎而出。
“隨著冰雪運動的推廣,南方游客北上旅游也會逐漸成為一種趨勢。”他說,“企業要想贏得這一部分潛在的消費群體,必須充分研究分析這部分消費群體的特征,為他們提供定制化的服務。功能性、重量和體積是戶外運動愛好者所關注的三大問題,為戶外愛好者提供功能強大、體積小、重量輕的裝備,為他們提供更好的體驗,這是戶外品牌企業長期研究和探索的一大方向。但也需要國內品牌在供應鏈、產品更新周期方面達到更高的水準才能降低定制的成本。與國外相比,國內品牌的優勢是更加注重性價比,對于國內的消費者的需求有更深刻的認識,可以利用優勢占領市場。”
三夫戶外的銷售人員則認為,國外戶外品牌擁有較為雄厚的資金基礎,在廣告營銷上的投入是目前國內品牌無法比擬的,但國內品牌善于把握國內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在這方面也有一定的增長空間。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