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成衣標“韓國制造”售價就能翻7倍
如果把“韓國”看作一個品牌,它的附加值起碼在時尚行業一定不容小覷。
6月19日,韓國媒體韓聯社報道了一則關于韓國設計師品牌擅自篡改產品產地標簽,被韓國海關調查的新聞。
相關報道稱,韓國一未被披露名稱的資深設計師品牌將在韓國東大門批發市場購買的或是由中國進口的“中國制造”成衣,通過剪標、換標的形式,偽造成帶有“Made in Korea(韓國制造)”標志的韓國國產服飾,并最終打著設計師品牌的旗號高價銷售。
具體來看,涉案品牌曾將自東大門批發市場購買的售價1萬韓元(約合人民幣59元)的T恤,標價6萬至7萬韓元(約合人民幣354元至413元)后在韓國高檔百貨公司中銷售;而一件從中國進口的售價27萬韓元(約合人民幣1592元)的大衣則被該品牌標上了130萬韓元(約合人民幣7667元)的價格。
根據韓國海關公布的數據,該品牌自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間共銷售了6946件由中國進口卻貼“韓國制造”標志的產品,涉案金額達到7億韓元(約合人民幣400萬元)。目前,相關嫌疑人已被逮捕,并將被處以4400萬韓元(約合人民幣26萬元)的罰金。
值得提到的是,在時尚行業,貼牌代工一直不是什么新鮮事。中國自1980年代以來就一直是眾多歐美、日本品牌的首選代工地。正是這20余年的時間,“Made in China(中國制造)”伴隨著被貼上了品牌標簽,被出口至全球各地的產品為世界所知。
上述新聞之所以會引發巨大關注,是因為相關品牌刻意抹掉“Made in China”印記,轉而利用“Made in Korea”標簽的行為竟然讓它真的“合情合理”地賺到了更多錢。
通常情況下,依法依規進出口的正規貼牌代工產品不會抹去原產地信息。而該品牌強化自己“Made in Korea”的特質,可以為它帶來幾個好處:其一,免于繳納進口關稅;其二,可以利用“Made in Korea”現在所代表的高勞動力成本,來合理化自己的高定價;更為重要的是,它亦能借由“Made in Korea”所可能帶來的國家品牌溢價,進一步提高產品身價。
事實上,韓國曾在1960年代至1980年代,同樣靠著紡織品、皮具代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蓬勃發展實現經濟高速增長,創造“亞洲四小龍”的奇跡。彼時的“Made in Korea(韓國制造)”與這些年的中國制造沒有本質差別。
只是當進入1990年代,隨著經濟發展、人均工資水平的上漲,韓國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已不再具備國際競爭優勢,因而選擇向外國轉移服裝代工等低技術、重勞力的產業,并在國內著重發展高附加值產業。
這也是為什么,如果把中國制造的標簽替換成韓國制造后,能在標價上獲得更多上浮空間。不管是韓國國內的消費者,又或是外國消費者都能理解人工成本高昂的前提下,同等質量的商品可以相應有更高的定價。
而韓國的設計、文化、創意相關產業也都從1990年代起開始蓬勃發展。比如,韓國第一代有亞洲甚至全球影響力的韓流偶像就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后期活躍的H.O.T;又比如,韓國三星集團在1996年發起了企業內部的“設計革命”,不斷擴充專業設計員工的數量。
在2000年后,韓國政府又出臺了一系列支持鼓勵文化娛樂事業發展的政策。這些政策直接促成了韓國國內設計專業激增,文創人才儲備不斷夯實,而包括韓流偶像、音樂、影視作品在內的文化產品在全球范圍內有了更廣泛的傳播,以致于推動了韓國時尚、設計作品,乃至整體審美觀念的強勢輸出。最典型的例子是,韓劇《來自星星的你》在全亞洲范圍內的走紅直接帶動了所謂的“星你”同款衣服鞋包、口紅、粉底液等產品在亞洲甚至全球范圍內的斷貨。
這些努力的一個直接結果是,或許在很多行業,比如在時尚行業,消費者或許仍然無法說出太多響當當的韓國品牌名字,但說到“韓國”兩個字,消費者即會認為這些品牌是能代表前沿流行的,是可以代表一種風潮的。
這符合全球品牌調研咨詢公司“Futurebrand”曾在2014年發布的近五年國家品牌指數報告。該報告顯示,韓國當時在所有亞洲國家中排名第三,落后于日本和新加坡。
而在該榜單的未來潛力排名中,韓國的國家品牌價值被預估將在2019年開啟的五年周期內位列全球前三。
從這個角度出發,也不難理解為什么會有品牌希望為產品換個“出生身份”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