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哲在2019 中意時尚峰會暨中國服裝杭州峰會上發表主旨演講
充滿活力的創新,根植于聯動;可持續的未來,基于共享。時尚的本質是消弭和再造,我們的現實責任是:構建平臺,加強對話,協同資源,跨越邊界。創新聯動,共享未來。6月24日,2019 中意時尚峰會在藝尚小鎮召開。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在會上的發言引起廣泛關注,《紡織服裝周刊》特將講話原文刊發于此,以饗讀者。

在2019 中意時尚峰會上的講話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 孫瑞哲
很高興參加本屆中意時尚峰會暨中國服裝杭州峰會。充滿活力的創新,根植于聯動;可持續的未來,基于共享。在此,請允許我代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對各位遠道而來的意大利客人表示最誠摯的歡迎,對即將開啟的時尚思維之旅寄予最誠摯的期待!
時尚,永遠處于進行時態:求新,變異,輪回,進化……。對一切美好事物,保持心動的能力;對一切美好生活,保持創造的欲望,這是時尚產業永恒的魅力所在,也是我們初心不改、步履不停,以創新的視角,不斷捕捉消費需求進化以及生活方式變遷的珍貴源動力。
借此機會,和大家一起分享中意時尚產業合作的當下與未來。
一、時尚產業發展的宏觀新界面:
世界經濟格局調整隨著國際分工的不斷深化,全球價值鏈合作已成為當前國際貿易的主要形式。產業鏈與創新鏈、資源要素與基礎設施正空前緊密地連接交織在一起。產業間、區域間不再是簡單的競爭優勢的高低比較,而更多表現為合作共生關系。基礎設施、人口結構和知識經濟作為重要變量,正在驅動變化,促進新平衡點的形成。
一是基礎設施,全球經濟發展的底層架構發生根本轉變。
全球生產和生活方式、創新和發展范式向著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方向深度轉變。2017年全球數字經濟規模達12.9萬億美元。全球市值前十的公司中,數字企業已從2007年的1家增加到2018年的7家。虛實融合成為全球商業發展的重要趨勢。
超越了自然和政治地理邊界的信息基礎設施正成為影響全球經濟格局的重要變量,世界正從政治空間構成(如何合法分割地球)轉向功能空間構成(如何有效利用地球)。
基于此的第一個共識是:我們應持續順應基礎架構的變化,積極推進產業的智能轉型,加強工業核心數據、關鍵技術工藝創新、企業用戶數據等數字化核心資產的建立與有效利用。
二是人口構成,全球勞動力結構與分布發生趨勢性變化。
當前全球勞動力結構正在發生趨勢性變化。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17年,高收入國家65歲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已達17.43%,中等收入國家為7.43%,低收入國家為3.37%。2018年,中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1.67 億,占總人口比重的11.9%。中國老齡化速度與程度明顯快于發展階段。
區域的發展潛力、產業的成長空間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力資源的密集程度,特別是年輕人口的參與程度。人口結構變化直接帶來的變化有兩方面:一是快速形成更大的老年消費市場,美林銀行預計,到2020年,60歲及以上人口的全球消費力將達到每年15萬億美元;二是深刻改變產業鏈的供給端,勞動密集型產業更有動力向擁有年輕勞動力的區域轉移,全球產業鏈布局將因此調整。
基于此的第二個共識是:我們要利用好當前國內人口的相對平穩增長期,積極應對不斷失衡的人口結構,一方面增強時尚產業對年輕勞動者的吸引力和培養力,同時加快推進行業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資本密集型的轉變。
三是知識經濟,驅動全球經濟的核心要素發生改變。
當前,影響經濟發展的要素之間的相對重要性在發生明顯變化,低技能勞動作為生產要素的重要性逐漸降低,目前全球僅有約18%的商品貿易由勞動成本套利所驅動。2000-2016年,全球無形資產投資(如研發、品牌等)在總營收中的占比從5.5%增長到13.1%,科技創新、文化創意正以驚人的速度創造價值。就紡織服裝行業而言,在信息技術、紡織技術、材料技術、文化創新的深度交融中,個性化定制、智能可穿戴、功能性紡織品等快速發展。
知識作為關鍵變量在深刻改變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格局,圍繞全球知識產權布局的競爭變得日漸激烈。將技術專利化、標準化、平臺化形成壟斷優勢,已成為國際競爭主動權爭奪的重要途徑。
基于此的第三個共識是:我們在強化開放創新的同時,將更加注重自主創新;在深化應用創新的同時,更加深化基礎創新。
二、中國時尚產業發展的目標關鍵詞:
五個維度的“高質量發展”
當前,中國紡織服裝行業正加速成為創新驅動的科技產業、文化引領的時尚產業和責任導向的綠色產業,“科技、時尚、綠色”,正成為新時代行業的工作新定位、行業新標簽、社會新認知。
產業自身屬性的變化,決定了以紡織服裝產業作為核心代表的中國時尚產業的未來發展目標,即圍繞高質量發展,實現立體的、現實的、可持續的“五大發展”:
1、開放發展: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優進優出,開創對外開放新格局。
2、平衡發展:促進供需平衡、區域平衡和產業平衡,形成產業發展新優勢。
3、充分發展:提高發展程度與效率,使創新應用更充分、環境建設更充分,實現產業發展新突破。
4、安全發展: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 實現行業資源安全、質量安全與貿易安全,構筑行業發展新保障。
5、多維發展:推進產融合作、兩化融合、軍民融合、技藝融合,塑造行業發展新邊界。
三、中意時尚產業發展的美好未來:
“創新聯動、共享未來”
今天,中意兩國時尚產業的精英匯聚一堂,這是源于過去、現在和將來,基于我們業已形成的合作成果以及正在形成的戰略共識。
首先,兩國紡織服裝產業的合作基礎堅實穩定。
2018年,意大利是歐盟出口中國的第三大國,出口品類主要集中在機械、交通配件,時尚紡織和家具業。2018年意大利對中國出口總量增長了22.2%,其中時尚和紡織占據了總量的13%。同時,中國對意大利皮具和配件的需求以每年20%速度增長。
與此同時,中國消費者日益增長的購買力是意大利時尚產業發展的巨大動力。據意大利投資銀行Mediobanca統計, 意大利奢侈品品牌33%的消費者來自中國。基于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意大利政府在2017年8月成立“中國任務小組”,以進一步鞏固與加強兩國在時尚產業領域內的商貿關系。
其次,兩國紡織服裝產業的合作資源高度互補。
中小企業、產業集聚區和所謂的“傳統”部門是意大利制造業體系中相互聯系且同等重要的三個方面。它們從不同角度共同勾勒出了意大利產業經濟的大致輪廓與重要特征: 在生產組織形式上高度基于中小企業,在結構布局上以擁有眾多產業集聚區而聞名于世,在產品結構上高度集中于包括服裝與時尚、家庭裝修裝飾、自動化與機器設備、食品飲料四大制造業門類。
與其他國家不同,意大利能夠成為國際時尚中心之一,很大程度源于其具備一個模式獨特的時尚業。意大利時裝業的顯著特色,是將產品開發、新材料、新技術、新社交方式、名流、傳統及藝術無縫地合成,家族元素與傳統手工藝的傳承,是意大利時尚的重要特征。
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的產業結構具備了相近的特征,如:中小企業在整個產業結構中高密度的分布特征,以及產業集群作為產業經濟的重要細胞機體,以區域發展的形式集聚、分工與高度協同。
唯有生產、設計、營銷與傳播各個環節的“各擇其優,高度一體”,才能釋放強強聯手的價值“倍增效應”。互惠、互利、互聯、互通,這是我們加強合作的一份“初心”。在這里,我希望拋出問題,讓我們共同來尋求最佳的、系統的、可落地的解決方案。
可以設想的是:未來,是否可以加強兩國產業集群的跨區域和跨行業之間的資源互補與橫向鏈接?是否可以加速意大利產業集群的創意設計能力與中國產業集群生產制造優勢之間的價值疊合?是否可以讓意大利的精湛工藝嫁接中國成熟的商業品牌、龐大的消費市場以及線上與線下不斷融合的商業渠道?
再次,兩國紡織服裝產業的合作方向路徑清晰。
從產業定位來看,中國紡織工業正在向“創新驅動的科技產業、文化引領的時尚產業和責任導向的綠色產業”實現積極的轉型與提升,我們期待與意大利時尚產業展開更多深入的合作。
第一,從“科技”的維度,鎖定“智能制造”與“智慧零售”,完善時尚產業面向新時代的戰略合作。
從智能制造來看,《中國紡織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將培育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定位為重點發展方向之一。大規模定制發展趨勢體現為:定制流程模塊化、定制場景虛擬化、全品類定制平臺化、互聯網+智能制造一體化。
從智慧零售來看,中國時尚品牌在零售行業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與互聯網技術融合發展,依托電子商務平臺銷售,建立垂直縱深與橫向一體化協作關系,正在積極推動商業數據在產供銷全流程的打通與共享使用。
未來,我們希望鎖定智能制造與智慧零售兩個領域,從供給側和需求側,運用信息技術、現代設計方法、標準技術、敏捷制造及柔性制造技術等一系列高新技術,通過組織結構和制造過程再造,以大規模生產的成本和速度,探索小批量、多品種市場定制任意數量產品的生產模式,探索智慧、便捷、流暢、有趣、交互的智能零售體驗。
第二,從“時尚”的維度,聚焦新消費人群和需求變遷,加強時尚產業面向新消費的戰略合作。
從消費人群來看,中國主力消費人群正呈現年輕化趨勢。從網絡消費來看趨勢更為明顯,我國網絡消費者中,10-40歲的消費者占到75%。男性精致、女性炫酷、“中性風”等都彰顯著新一代消費主力的不同。應對市場變化,國內服裝品牌開始走年輕化路線。另一方面,細分市場成為價值來源。育兒觀念的改變與二胎政策放開,為中國的童裝行業快速發展創造了機遇。
從消費趨勢上看,中國時尚產業的消費者從關注價格向關注品種、品質、品牌轉變,健康消費、品質消費、綠色消費特征進一步突出。艾瑞咨詢等發布的《2018 新消費崛起趨勢白皮書》顯示,新時代年輕人個性化需求崛起,更加追求個性和自我,需要獨特的品牌文化彰顯擁有者與眾不同的氣質。
未來,我們希望聚焦新消費人群和需求變遷,扎根不同產品的細分領域,立足于全球視野下,本土流行趨勢和消費者生活方式的“融合式基礎研究”,共同推動產品的創意研發、文化內涵與交互式設計, 以技術和審美“攻心者為上”,充分拓展時尚產品的高附加值。
第三,從“綠色”的維度,推廣綠色供應鏈管理和企業社會責任實踐,護航時尚產業面向未來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一方面,以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為核心代表的中國時尚產業,在不斷強化與提升綠色生產能力,持續推動行業節能減排、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目前,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成立了“中紡聯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節能與綜合利用標準化工作組”,以不斷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
另一方面,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在社會責任建設方面得到了持續的深化,人本責任、環境責任、市場責任建設成效顯著,有力推動了行業多維責任共治。2019年4月,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社會責任辦公室在越南發布了中國首個基于海外投資生命周期的負責任投資指引——《中國紡織服裝行業負責任海外投資指引》,幫助企業融入全球價值鏈和投資目的地。碳、水和循環再利用管理平臺使社會責任管理工具不斷豐富。
未來,我們希望圍繞綠色生產,以節能、降耗、減污為目標,實施時尚產業生產的全過程污染控制,越來越多的意大利時尚品牌能夠加入到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的綠色供應鏈管理與社會責任實踐之中,共同推動綠色的時尚、令人尊敬的時尚、面向未來的時尚。
任何一種時尚文化,無論產地與起源,都不可避免地經歷從邊緣到主流、從小眾到大眾、從草根到精英的進化過程。正如著名學者亞歷山德拉·諾沃賽洛夫(Alexandra Novosseloff )所言:“所有高墻的最終命運都是變成旅游景點”,全球時尚供應鏈的網絡,在取代傳統地圖劃分的有形國界。時尚的本質是消弭和再造,我們的現實責任是——構建平臺,加強對話,協同資源,跨越邊界。讓我們之間的能量,加速流動、匯聚,融變,升華,以構建自身文化巨大的包容性和豐富性,實現“國家之強、企業之贏和人民生活之好”!
我們期待中意時尚產業的合作,可以催生一系列叫人心動、欲罷不能的奇妙時尚化學反應,不斷釋放魅力與遠見,智慧與擔當。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