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穆:我國紡織學科的“白楊樹”

-顧伯洪
前段時間,我乘坐高鐵到西安母校(西安工程大學)參加中國工程院院士姚穆學術思想研討會。大家研討姚老師對我國紡織學科發展的重要貢獻,并根據這些重要貢獻的學科領域組織學術報告,分析各領域當前狀態和今后可能取得突破的方向。姚老師雖已是鮐背之年,但精神矍鑠,會上的發言狀態好像又回到了當年的課堂,揮灑自如、激情忘我。
十年前的仲春時節,我出差途中轉車來到西安,參加在母校召開的國際紡織科技前沿論壇,會上姚老師發言干凈利索、語速快、中氣足,仍是一如既往的快節奏。當時姚老師正在牽頭中國工程院關于科學技術和工程強國研究項目的紡織組項目,紡織學科的許多院士專家和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也參加該項目。項目專家針對眾多國家紡織工業和紡織科學技術發展的具體情況,提出初步評價紡織科技強國的指標。
三十年前的暮春季節,我乘綠皮火車,一天一夜到達西安,到西北紡織工學院(現西安工程大學)參加碩士生入學復試。先到主樓報到,然后工作人員帶我去主樓二樓見姚老師。記得姚老師穿的是藍色滌卡中山裝、黑色布鞋,走路快,從外表看純粹就是西北農民。大約一個半月后,我收到了碩士研究生錄取通知書,開始跟隨姚老師讀研究生,這幾乎影響并決定了我一輩子的道路。
此次,姚老師給我們講了三條“小的不成熟建議”(姚老師的口頭禪),大體內容是:第一,任何一個項目研發過程中一定要采取集體合作的方式,既要照顧到前面最初的原料,也要注重最終產品的具體使用條件與要求,大家要集體合作把工作做好,發揮集體力量;第二,科學技術研究需要具體的實驗檢驗,不看最后的檢測結果都是“紙上談兵”,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如果疏忽了這個唯一標準,我們在工作中就會發生錯誤;第三,要建設紡織強國,我們就要做更多具體的工作,還要完成許許多多的任務,要仔細認真地把研究工作做好。
后來,姚老師又“在這個基礎上啰嗦多說幾句”(姚老師的口頭禪),希望我們所有研究工作除了要全面總結優點、效果、優越性,還必須增加一部分內容,即研究項目的局限性,在什么地方不能用,需要回避。另外,在技術引進過程中,我們一定要照顧到技術的優點和缺點,最終為國家整個紡織產業的強大發揮關鍵作用。
姚老師研究領域涉及從棉紡學、棉紡廠設計到紡織纖維、紗線、織物和復合材料的結構、性能和測試技術等。他是中國人體著裝舒適性研究領域的開拓者和倡導者之一,讓人民穿著更舒服是他畢生研究的主題。他雖然一直研究紡織材料,但衣著卻永遠是人群中最樸素的?;宜{外套、平底布鞋,是他的標配;出差在外,要選擇最便宜的旅館,從來不提要求、不講身份、不端架子,是他的一貫風格。
怎么來評價姚老師呢?我認為最樸素的評價可能是:好老師。姚老師傾注全部熱情和心血于紡織領域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這是對姚老師最中肯的描述。姚老師為人處世的原則、嚴謹治學的方法、樸實無華的生活、負重奮進的精神等無不影響著周邊的每一個人。在姚老師指導過的每一位研究生身上,幾乎都能清晰看到他的影子:樸實、謙和、嚴謹,有韌性、有情懷,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人。
拿什么來比喻姚老師最為恰當呢?我覺得應該是西北的白楊樹。借用茅盾在《白楊禮贊》中的語句:白楊樹不是平凡的樹。它在西北極普遍,不被人重視,就跟北方農民相似;它有極強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壓迫不倒,也跟北方的農民相似。我贊美白楊樹,就因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農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們民族解放斗爭中所不可缺的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
而姚老師就是我國紡織學科的一棵“白楊樹”。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