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工業+旅游 千年絲綢煥新彩
“3000多年前,聞名世界的蜀錦就是由蜀錦花樓提花織機編織而成的。那時的織錦工作原理一直沿用至今,可見古人的智慧非常了得!”走進位于依格爾的中國綢都絲綢博物館,不同時代的提花織機、古代絲綢生產流程、南充絲綢發展史等一應俱全,不禁讓游客穿越千年,感受到厚重的絲綢文化底蘊。
近年來,嘉陵區各絲紡企業在挖掘絲綢文化、推出工業旅游的同時,還采取技改擴能、拓展市場、培育品牌等系列舉措,讓嘉陵絲綢在國際國內市場贏得一席之地。上半年,全區19戶規模以上絲紡服裝企業實現產值59.26億元,同比增長16%。
A創新為本技改擴能提質增效
調結構、創品牌、促升級,科技創新助順成紡織、依格爾等企業持續保持強勁發展勢頭
四川順成紡織品有限公司的發展一直保持平穩,用公司董事長趙燕輝的話說,是自主創新、聯盟發展讓企業有了應對風險的能力和底氣。
1998年,順成紡織成立初期,專做絲綢貿易。2003年,公司開始轉為貿易和生產相結合。2006年,順成紡織作為首批入駐嘉陵工業集中區的企業,其真絲綢緞產量躋身全國前三甲,出口量位居全國前五。
2008年,全球爆發金融危機,歐美市場迅速蕭條,不少行業遭到重創,順成紡織雖逃過一劫,但趙燕輝意識到,僅靠一家企業單打獨斗,難免顯得勢單力薄。于是,趙燕輝與公司管理層一致決定,引進名企名品,升級重組,走產業聯盟發展之路。
2011年,該企業先后與金富春集團有限公司、杭州絲綢女裝有限公司等企業達成合作協議,主要從事真絲綢面料、服裝、蜀繪絲綢制品及床上用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同時引進國內先進的劍桿織機,生產效率提高至原來的四倍,其生產的綢緞較以前品質更高、應用更廣泛。目前,企業主導產品包括提花綢等九大類30多種絲綢產品。其產品技術、質量水平在國內同行中處于領先地位。此外,順成紡織還完成了“大絲之道”“綢都順成”“三鹿頭牌”“C2”“同鑫緣”等商標認證,進一步提高企業的知名度。
近年來,趙燕輝還帶領公司參與國、省、市技術研發項目16項,獲專利發明2項,為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科技支撐。
2015年,該公司全面完成轉型升級,綢緞年銷售量由2006年的100萬米增加至現在的千萬米,服裝服飾從2006年的零起步增加至現在年產1500萬件,銷售收入由2006年的1000多萬元增加到現在的5億元。
順成紡織借助規模和成本優勢,以及國內市場穩定的合作關系,企業持續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今年上半年,順成紡織實現銷售收入2.1億元,上繳稅金241.5萬元。
依格爾作為嘉陵建區時首家招商引資企業,發展至今,經歷了多次華麗轉身。
“最初,我們公司只做外貿,主要給瑞士、德國、美國等國家代加工生產窗簾、絲巾等產品。”依格爾公司生產主任王裔國回憶,1993年,企業抓住南充企業改制重組的機遇,四處收購破產企業的織造設備,招引下崗技工,利用相對廉價的勞動成本、充足的原料和完整產業鏈的優勢,批量生產品種繁多的絲綢面料。短短三年時間,企業產品已拓展至歐美和印度、巴西等國際市場。1998年,該企業的出口創匯就實現1000萬美元。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席卷而來,造成國外市場需求一度緊縮,絲綢業面臨出口退稅不斷下調、生產要素價格不斷上漲等多重壓力,公司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如何乘風破浪,再續輝煌?依格爾管理層經過反復論證,決定走調結構、創品牌、促升級的科技創新發展之路。
此時,公司董事長張和才到國外考察,發現特寬幅高經密大提花面料走俏市場,這種面料最寬可達3.4米,是傳統綢緞的兩倍多,且密度較高、面料較厚、花紋較大。價格上,當時寬幅綢每米800元,是普通面料的十六倍。
回國后,張和才組建了企業內部研發團隊,以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經過反復試驗,該公司于2005年研發出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27項,在國內率先生產出特寬幅高經密大提花面料,填補了我國此類高檔真絲家紡的空白。
2009年,經多方考察,該公司相繼購置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意大利寬幅劍桿織機、法國電腦設計系統、西班牙的精密印花機等共計260臺(套),實現了織造無梭化、印染數字化,使傳統制造很快實現了升級換代,產能得到大幅提升。從2009年開始,連續三年,該公司產值、銷售收入、稅金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長。
B文化為魂工業旅游應運而生
隨著中國綢都絲綢博物館、蜀繪文化博物館和民族服飾博物館的亮相,為絲綢企業帶來不菲的旅游收入
8月22日,一批來自廣安、成都等地的游客走進位于嘉陵區依格爾的中國綢都絲綢博物館,欣賞到精妙絕倫的龍袍、年湮世遠的織機,了解了絲綢與漢字、絲綢與四大發明的聯系。從養蠶、繅絲、織造、制衣等展廳一路走來,大家仿若置身于時空隧道,感悟到絲綢文化的源遠流長。
“2013年,我們積極響應‘一帶一路’的倡議,與古絲綢之路相結合,開始籌建這個絲綢文化博物館。在傳承絲綢文化的同時,我們也打出了工業旅游這張牌。”據王裔國介紹,從2013年開始,該公司在傳承絲綢文化的過程中,投資200多萬元,用于復原2000多年前成都老官山漢墓織機。6年來,為真實再現當時的織機技術,企業派出技術骨干和十余名工人從事織機復原,于2015年取得重大進展。該織機有望在今年國慶節期間展現在游客面前。
據統計,自2015年中國綢都絲綢博物館開館以來,已累計接待游客50余萬人次,實現銷售收入8000余萬元,走出了一條工業旅游的新路子。
來到位于四川順成紡織品有限公司的“蜀繪文化博物館”和“民族服飾博物館”,一股濃郁的蜀繪文化氣息撲面而來。蜀繪的追根溯源、主要特點、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飾等,同樣讓游客目不暇接。
“蜀繪文化歷史悠久,是南充獨有的絲綢繪畫工藝,作為絲紡服裝企業,我們有責任讓這種文化得到傳承與發展。2014年開始,我們公司投資上千萬元,建立了蜀繪文化和民族服飾博物館。”四川順成紡織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尚雪介紹,蜀繪是經染化料熬制、繪畫、蒸畫等八道工藝流程后形成的絲制品,具有色彩豐富、獨一無二的特點,且廣泛應用于床上用品、服裝服飾、生活用品等領域,因此倍受游客青睞。
為擺脫傳統的銷售模式,順成紡織將蜀繪產品進行了規模化生產,以滿足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下一步,該公司將結合文化旅游產業,大力開發文旅產品,做大做強蜀繪文化產業,促進時尚服裝的推廣。
C發展為要產業鏈條逐步完善
從蠶繭到絲綢,作為一條貫穿農、工、商的傳統產業鏈,農戶、企業等多方受益
說到絲綢紡織業的發展,就不得不提到蠶桑業。為保證絲綢原料的供給,早在兩年前,南充銀海絲綢有限公司就作出了積極探索。
2016、2017兩年間,蠶繭價格波動較大,給成長中的銀海絲綢帶來不小的影響。面對原料供應難題,公司管理層立即到綿陽、南部等地考察,發現建立蠶桑基地不僅可以穩定原料供應,還能幫助農戶增收致富。
2017年2月,借助脫貧攻堅的東風,銀海絲綢先后投資近1000萬元,在嘉陵區新廟鄉麻感壩村、合興嘴村、新廟村、粉筆山村流轉土地2500多畝,建立優質蠶桑園;流轉2000畝的果桑園,建立桑葉(養蠶)綜合利用示范園。“蠶農不僅可以收取土地租金,還可以賺取務工收入。此外,我們把租來的土地免費送給貧困戶,讓他們賺取額外收入。”銀海絲綢辦公室主任彭偉介紹,去年,基地開始養蠶,共養了100余張,今年擴大至1000余張。如今,蠶農除了冬季維護管理桑園,4至11月都忙于養蠶,一年四季他們都有錢可賺。目前有800余戶農戶參與蠶桑產業基地建設,年戶均增收逾萬元。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擴大蠶桑基地規模,以不斷滿足我們企業的原料需求。”彭偉介紹,目前該企業與水星家紡、富安娜合作,正在開發平板繭和黃金繭技術,以提高蠶繭乃至絲綢的品質。今年4月,銀海絲綢建立了院士(專家)工作站,同時又與省農科院蠶研所合作,啟動蠶絲資源多元化研究與發展,以通過蠶桑基地提高蠶繭產業,實現蠶桑多元化種植。
從蠶繭到絲綢,是一條貫穿了農、工、商的傳統產業鏈,涉及了農戶、企業、商貿等多個領域。
在發展蠶桑基地和生產蠶絲被的同時,銀海絲綢采取電視購物、電商與實體門店等方式,廣辟銷售渠道。今年1至7月,僅電視購物渠道該企業就實現銷售收入500余萬元。
順成紡織每年的絲綢用量達600余噸,由于本地供應量不足,80%以上的原料都是從廣西、云南等地采購。“今年我們計劃建立智能化、集約化蠶桑產業基地,同時加大文創產品的研發和推廣,實行線上線下銷售,打通整個產業鏈。”趙燕輝如是說。
作為絲綢行業的“老大哥”,依格爾也加大了國際國內市場的拓展。目前,公司產品已拓展到美國、加拿大、德國等40個國家,在歐美市場建立了數以百計的銷售網點。與北京、上海等地的80多家客戶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市場份額達40%以上。
“目前,我們正在積極拓展國內市場,僅今年在國內增加了3個直銷點,下一步計劃在全國建立直銷點100個。”王裔國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