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瀾壯闊!端小平談中國化纖業70年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向全世界宣告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從此,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實現了中華民族空前的穩定統一,從根本上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地位,掀開了民族復興的新篇章;70年,在時光的長河中不過是短暫一瞬,卻深刻改變了中國的歷史進程,改變了全球的發展格局。
70年砥礪奮進,70年春華秋實,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70年篳路藍縷、矢志不渝,中國各行各業開創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很多行業的產能規模、技術裝備和運營管理水平等跨入了世界前列。
紡織工業作為母親工業,是解決溫飽問題的支柱產業,新中國政府成立之初就建立了紡織工業部。70年來,中國紡織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一直沒有改變,依然是支撐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是重要民生產品的供給部門。作為紡織工業的源頭,中國化纖工業在世界范圍后來居上的過程更是堪稱奇跡。70年來,中國化纖工業走過的波瀾壯闊的奮斗進程,沉淀著一個產業從無到有、從弱小到強大、從稚嫩到成熟的空前飛越,蘊含著幾代化纖人始終朝氣蓬勃的探索實踐。
新中國成立之初,紡織工業的主要原料為棉花、羊毛、麻、蠶絲等天然纖維,遠遠不能滿足紡織工業的加工需要和人民的衣被需求,1949年,全國僅能生產18.9億米棉布,人均3.5米。當時布票的匱乏和“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習慣正反映了我國在紡織原料、紡織品服裝等方面的貧瘠、供應不足。如何從根本上解決大規模發展紡織工業所需的原料問題,解決人民的衣被問題?在建設發展新中國紡織工業的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高瞻遠矚地看到了發展化纖工業的必要性,開始醞釀實施“天然纖維與化學纖維并舉”的大戰略。
中國化纖工業開始了從零起步的艱難之路,直到五十年代后期,中國化纖年產量還不足1萬噸,故在全球統計中被“忽略不計”。1960年中國化纖以年產量1.06萬噸進入“世界化纖產量統計”。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改革開放序幕拉開,中國化纖工業也迎來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1978年中國化纖產量為25.8萬噸,占世界化纖總產量的3%;1985年,由紡織工業部和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第一屆北京國際化纖會議(后改為中國國際化纖會議)召開,開啟了中國與全球化纖界互相學習、交流的大門,這是中國化纖行業改革開放的又一重大舉措,對全球化纖行業的融合發展意義深遠;1986年中國化纖以“年產量破百萬噸”和“全球占比6%”,進入化纖制造業“世界主要國家”行列;
1990年,我國已能生產幾乎所有的常規化學纖維,生產能力已達到180萬噸,基本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化纖工業體系;1998年,中國化纖產量達到510萬噸,占世界化纖總產量的24%,至此,改革開放后中國用了20年的時間成為全球第一大化纖生產國,成為世界化纖業界最具活力、最具影響力的國家;化纖工業的發展也促成中國徹底告別了“布票時代”,為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
進入新世紀,特別是入世以來,我國化纖工業改革開放力度加大,使其技術全面升級,產業規模顯著提升;化纖工業資本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形成了民營企業占主導,國有及“三資”企業共同競爭的態勢。同時,企業的產權主體也呈現多元化,出現了一批混合所有制的化纖企業,大大增強了產業發展的活力。眾多因素合力之下,中國化纖工業迎來快速發展的黃金十年,大容量聚酯技術的突破造就化纖工業的規模神話。2010年,中國化纖產量達到3090萬噸,占世界的近60%,中國紡織纖維加工量中化學纖維占比超過2/3,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中化纖制產品占40.4%。中國化纖產品不僅滿足了國內需求,出口量也快速增加,于2007年實現了化纖凈出口。中國化纖產業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中充滿活力、不可或缺的優勢產業之一,中國已成為世界化纖產業大國,為滿足中國人民及世界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做出了巨大貢獻。
“十二五”時期,中國化纖工業持續推進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逐步建立起在常規纖維生產領域與發達國家同步的全球領先地位;生產的產品從常規化學纖維、高性能化學纖維到生物基化學纖維,成為產品覆蓋面及應用范圍最廣的國家。高新技術纖維生產全面推進,大幅縮短了與發達國家近30年的水平差距,其研發和產業化取得突破性進展。行業在生產水平、運行質量及效益、產業升級、科技創新、品牌建設、節能減排、核心競爭力等方面均取得豐碩成果。
但2012年之后,化纖行業增長速度明顯減緩,行業發展逐漸步入中低速增長的“新常態”,倒逼著企業切實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調整中的生存將注定伴隨著行業企業的蛻變,切實讓行業從規模數量型增長向質量效益型發展轉變。
在此背景下,中國纖維流行趨勢應運而生,經過2012~2019年的培育和發酵,中國纖維流行趨勢在實踐中將越來越多的化纖企業吸引到這個平臺上來,推動了中國國際紗線展參展面積、展商數量和規模屢創新高;引導化纖企業參與到了“中國纖維品牌建設”的進程中來,成為中國化纖產業進入品牌化發展階段的標志之一,同時使各企業切實得到了實惠,增加了各企業的獲得感、滿足感;致使原始創新、協同創新成為行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引領煉化一體、產業集聚、龍頭效應、細分為王等成為行業新的發展趨勢。通過中國纖維流行趨勢戰略研究與發布的引領,我國化纖企業加大了差異化、高附加值產品開發力度,研發投入不斷提高,入選企業平均研發投資比例是行業平均水平的5倍多。有付出就有回報,化纖行業從2015年率先走出谷底,行業盈利能力持續提高,行業利潤總額連續4年實現雙位數增長。
“十三五”期間,中國化纖行業繼續深化改革開放,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顯著,創新活力空前,除了中國纖維流行趨勢掀起了一場中國纖維產業的革命外;科技、綠色、智能制造、產融結合、標準、人才等也已成為行業發展的主旋律。
科技層面,化纖關鍵原料、功能性纖維、生物基化學纖維、循環再利用化學纖維、高性能纖維等制備技術實現飛越。如聚乳酸纖維已突破了原液著色和面料低溫染色技術;碳纖維T300、T700、T800、T1000已全部實現產業化,間位芳綸、聚苯硫醚纖維和連續玄武巖纖維等實現快速發展,對位芳綸、聚酰亞胺纖維、聚四氟乙烯纖維等打破國外壟斷,聚芳醚酮纖維、碳化硅纖維等攻克關鍵技術。特別是一些龍頭企業的創新技術取得了空前的成果。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責任公司的“干噴濕紡千噸級高強/百噸級中模碳纖維產業化關鍵技術及應用”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國產化Lyocell纖維產業化成套技術及裝備研發”、“靜電噴射沉積碳納米管增強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關鍵制備技術與應用”、“粗旦錦綸6單絲及分纖母絲紡牽一步法高速紡關鍵技術與裝備”等項目榮獲“紡織之光”2018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等;由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牽頭推進的新視界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已經獲得江蘇省省級評定認可,正向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邁進;就在不久前,中復神鷹年產2萬噸高性能碳纖維及配套原絲項目在西寧正式動工,投產后將極大提高國產高性能碳纖維的自主保障能力;而光威復材在包頭的萬噸級碳纖維產業化項目也已順利簽約,布局大絲束碳纖維,不斷滿足各行各業對碳纖維的需求。高性能化學纖維及復合材料已然成為國防軍工、航空航天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材料產業。
綠色層面,化纖行業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呈現出嶄新面貌。如綠色纖維標志認證工作從正面引導行業走綠色發展之路,倡導綠色設計、綠色生產、綠色消費,通過第三方認證與管理的形式對市場進行規范,有效提升了化纖行業的綠色發展水平,目前已有27家生物基化學纖維、循環再利用化學纖維和原液著色化學纖維生產企業積極參與其中;再生纖維素纖維行業綠色發展聯盟等引導行業主動適應環保從嚴要求、應用節能減排技術,使好的企業從競爭中勝出,既推動技術進步,又能獲得更好的市場份額,同時為全社會的“綠水青山”建設承擔更多社會責任,并將用三年時間使行業的環保水平達到國際先進;“十三五”期間提出的“綠色制造技術:8+3”的概念,即8項節能減排技術和3項綠色纖維制造技術,總體上得到了長足的進步。
智能制造層面,眾多化纖企業通過“機器換人”,從機械化向自動化轉變,生產中的一些環節由人力換成了機器手或是自動線,節約了大量人力,也實現了數據采集的機器化;信息化和大數據在生產線上的應用,使數據成為可利用的資源,使實現產品開發的可逆和可塑,縮短產品開發周期,為客戶提供大規模定制服務成為可能;智能制造的規范化帶來的產品品質的提升,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未來,智能制造必將給行業帶來日新月異的變化并且進一步鞏固現代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
產融結合層面,行業在資本市場的改革開放成效顯著,更多符合條件的企業先后上市。時至今日,化纖行業已有幾十家上市企業,化纖板塊股票的活躍程度是行業充滿活力的佐證。另外,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同中紡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共同確定了“2017~2018年度化纖行業10戶重點培育預備上市企業”。去年發布的《紡織行業產融結合三年行動計劃》規劃了3大培育重點:科技創新型、品牌創新型、發展模式創新型,包括細分龍頭、“一帶一路”全球布局、“一條龍”生產等。通過產融結合,將從根本上可持續地促進紡織化纖行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目前,化纖行業主流產品的主流生產企業幾乎實現了100%的資產證券化,在紡織行業獨樹一幟。
標準層面,化纖領域標準化工作在化纖行業高質量發展中的基礎支撐作用越來越明顯,標準有效性、先進性和適用性進一步增強,與行業綠色發展、科技創新深度融合,初步開創市場規范有標可循、創新驅動有標引領、轉型升級有標支撐的新局面。全國化學纖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在歷經數十載的不懈努力下,也將修成正果。
人才層面,行業企業對人才、對研發更加重視。人們已經意識到,產品是可以復制的,但是日積月累形成的產品研發體系和模式是很難復制的,所以要儲備人才,留住人才,要做一些前瞻性研究,以免被新技術、新進入者顛覆。而全國紡織復合人才培養工程高級培訓班,為行業從業人員打開了產業鏈復合知識學習之門,更為上下游的溝通、合作架起了信任之橋,開創了紡織化纖行業復合人才成長的新路徑。
此外,中國化纖行業的改革開放為企業的壯大和企業家的成長創造了良好環境,提供了公平公正的政策支持,促使他們成為推動行業快速發展的核心動力和不竭財富。隨著國家放開煉化領域投資限制,民營資本迅速進入,恒力、盛虹、榮盛、桐昆等4家化纖企業進入國內煉化領域,恒逸更是繼續發揚“敢為人先”的精神,踐行“一帶一路”倡議,布局文萊煉化。到2020年民營化纖企業主導的煉油能力合計可達約1億噸,化纖工業特別是合成纖維工業將獲得質量更高、成本更低的更穩定的原料供應,這將是我國化纖工業一個新的競爭優勢。
70年來,中國化纖工業走過無數艱難與滄桑,終鑄就了今日之壯麗與輝煌。2018年化纖產量達到5011萬噸,占全球化纖產量的近70%,中國紡織工業纖維加工量中約有85%是化纖。2018年化纖行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990億元,同比增長12.4%,實現利潤總額394億元,同比增長10.3%,成為紡織行業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中國化纖工業擁有了“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重要紡織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新驅動的科技產業、文化引領的時尚產業、責任導向的綠色產業”的新定位。
70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秉持“執政為民”的發展理念,把發展紡織化纖工業列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一環;并在推動紡織化纖工業發展中,充分發揮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中國化纖工業的成長壯大,發展初期得益于舉一國之力辦大事的計劃經濟優勢,發展壯大得益于改革開放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占主導作用,得益于先進技術裝備和管理理念的引進,得益于全球范圍內的交流與合作。
今日之中國,正處在歷史和未來交匯的重要節點上,形勢越復雜,任務越艱巨。未來,中國化纖工業要堅定不忘“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初心,要以無比的智慧,兼顧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可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同時還要不斷提高生存和競爭能力,切實踐行新發展理念,持續推進中國化纖工業可持續發展;要更加注重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發展,綠色發展、差異化發展,更加注重機器換人、智能化發展;要以勇于創新的膽魄、匠心實干的精神,挺立時代潮頭,繼續推進中國化纖工業偉大事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貢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