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70年經濟跨越之路:GDP從20.3億到10萬億,堅持改革開放與創新驅動
圖/甘俊 攝
回顧建國70年發展奇跡,經濟大省廣東無疑是一個典型縮影和代表。
6月3日上午,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廣東省委副書記、省長馬興瑞,廣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傅華和廣東省副省長張虎介紹廣東改革開放和創新發展情況并回答提問。
今年GDP將突破10萬億元大關;全國首個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萬億元的省份;外貿進出口總額約占全國1/4、連續33年居全國首位;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4.75萬家,電子信息產業總產值占全國的34%……馬興瑞多角度簡單提煉廣東發展的突出之處,并稱廣東沒有特殊的資源稟賦,也沒有可坐享其成的發展基礎,能取得今天的發展成就,靠的是制度優勢、政治優勢和改革開放優勢。
此外,針對當下及未來的發展,廣東也早已明確了發展思路和重點部署,這其中“值得關注”的包括舉全省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集中力量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和堅持統籌區域城鄉協調發展等。
馬興瑞說,廣東不可避免會受一定影響,但總體可控,當前廣東企業和市場經濟活力比較足,經受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等考驗,有一定韌性和抗擊風險的能力,有能力解決好支撐發展的問題。并且,廣東還將進一步擴大開放、放寬市場準入、開拓國外市場和推動創新。
廣東企業和市場經濟活力較足
2018年,廣東GDP為9.7萬億元,近30年始終位居全國前列,對比1949年更是天翻地覆的變化,彼時這一數字僅為20.3億元,也就是翻了4778倍。今年,廣東GDP還將突破10萬億元。
廣東的發展成就還體現在諸多細節維度。比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按可比價格)從1950年的3.2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1.2萬億元,成全國首個超萬億元省份;2018年全省外貿進出口總額約占全國1/4、連續33年居全國首位,累計實際利用外資占全國1/5強;形成世界級的制造業基地,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4.75萬家,從傳統制造業到先進制造業,基本建成門類較為齊全、配套相對完善的現代產業體系,電子信息產業總產值占全國的34%;實現縣縣通高速,并且即將市市通高鐵等。
此外,外界更為關注的一個問題是,站在這一基礎之上,廣東如何預判當前及未來發展形勢,并進一步謀劃、部署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新聞發布會上,馬興瑞對此給出了答案。
“當前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經濟秩序正面臨前所未有之嚴重挑戰。”他說,廣東將堅定做好自己的事情,準備好迎接一切困難挑戰,“我們有新中國70年、改革開放40年尤其十八大以來打下的堅實基礎,有廣大市場主體強大的發展能力和豐富應對經驗,對應對一切挑戰和風險充滿必勝信心”。
當被問及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對廣東的影響時,馬興瑞坦言,廣東是外經貿大省,中美貿易額中廣東約占五分之一,不可避免會受一定影響,但總體可控。當前,廣東企業和市場經濟活力較足,經受過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等考驗,有一定韌性和抗擊風險能力,還是有能力解決好支撐發展的問題。
廣東省社科院宏觀經濟所副研究員萬陸對21世紀經濟報道分析,廣東立足于“大國+開放”的活躍市場經濟之上,這讓其回旋余地較大。2008年金融危機后,一是政府和企業都有應對市場突然變化甚至危機的心理準備;二是政府宏觀管理和企業微觀調整也都有一定經驗;三是有方法,這體現在短期講究有為政府,長期講究有效市場,二者科學結合運用。
“這意味著,過去70年的發展過程中,廣東所取得的成就不僅僅是物質層面的長足進步,更作為一個發展的排頭兵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驗上進行了價值巨大的探索。”萬陸補充說。
“簡單來說,就是廣東有活力可以頂住壓力。”廣東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許德友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企業層面活力是,2008年金融危機后,存活下來的企業大都經歷艱難轉型,如今不少已在技術水平、產品質量等方面顯著提升,競爭力大大增強;市場層面活力是,近年廣東力推“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密集誕生更多更優質企業,優勝劣汰規律下,市場新陳代謝越來越順暢,活力充足。
現實確實如此,過去兩年多,廣東在全國率先大力推動“數字政府”改革建設,該省網上政務服務能力已是全國第一。這其中,企業申報材料減少近56%,開辦時間僅需5個工作日內。目前,廣東全省約有1146萬戶個體工商戶和企業,其中企業數接近500萬戶,位居全國第一。
堅持擴大開放和自主創新
未來,廣東要做好自己的什么事情?馬興瑞對此也有系統介紹,包括舉全省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集中力量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堅持統籌區域城鄉協調發展等。
這其實已獲近年廣東重點部署推進。比如,馬興瑞說,下一步廣東將從五大方面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包括以規則相互銜接為重點優化營商環境、加快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等。
萬陸說,大灣區將在廣東未來發展中扮演基礎性平臺,發揮制度創新平臺、空間平臺、創新平臺和輻射平臺等多層作用,全局性帶動作用并成為廣東通過開放促進內連外通的關鍵。
事實上,馬興瑞在回答廣東具體將如何應對中美貿易摩擦影響時,便重點表示要“開放”。他說,從政府角度看,一要進一步擴大開放,這是一個必由之路,特別是在大灣區建設中,這個戰略堅定不移。二要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全面落實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三是要不斷地開拓國外市場,加大海外推介力度。當前,廣東外經外貿發展總體平穩。
許德友認為,擴大開放是廣東發展所需和必然要求,并且已不再只是簡單引入資源,更意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廣東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也需要通過進一步參與全球性合作競爭來實現。
萬陸也說,過去廣東通過開放融入全球制造業產業鏈,如今要將通過進一步開放以融入全球價值鏈和創新體系,并促進合作共贏,“當前,廣東相對比較有條件推動雙向開放合作”。
創新驅動發展方面,更是亮點頗多。2018年,廣東研發經費支出超過2500億元,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約占全國一半,區域創新綜合能力全國第一;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達4.5萬家,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56%,第三產業對GDP貢獻率上升至58.9%。
“創新驅動成為發展主動力。”馬興瑞說,廣東堅定沉著應對各種挑戰和考驗,強化獨立自主、自主創新,瞄準核心競爭力、關鍵核心技術和基礎研究,不斷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著力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區域技術創新體系,并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動廣東制造向廣東創造、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但他也表示,雖然廣東今年GDP可以突破10萬億元,但是仍面臨著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問題。對此,廣東的應對策略之一是在市場經濟發展當中比較注重發展產業集群,未來將率先發展4K超高清視頻產業、大力發展機器人產業、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率先發展工業互聯網和大力發展移動通信產業。
同時,馬興瑞在回答有關中美貿易摩擦與創新的提問時還表示,從長遠和當前發展看,都必須堅持獨立自主、自主創新的科技創新發展之路,但并不是關起門來搞創新。
此外,廣東創新較大短板是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因此加大推動力度;還重視為人才提供寬松發展環境,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鼓勵企業在全球配置科技資源,并注重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
“創新是廣東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動力所在,從現狀看,廣東有優勢也有短板,近年推動創新能力提升上也都有精準舉措。”許德友說,創新與開放高度關聯,創新能力必須在一個開放體系下形成和提升,開放創新有利于加速廣東補齊創新能力短板,并發揮和貢獻自身優勢,促進更多合作共贏。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