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紡織人吹響戰“疫”助攻集結號
1月30日,第一時間網上發聲,普通一次性口罩在“非醫院”等生活場景下可使用兩三次;2月7日,幫助上海護理佳實業有限公司“急速”改造好3條口罩墊片生產線啟動,有效緩解“口罩荒”……連日來,東華大學非織造材料科研團隊一刻都沒有放慢他們科研戰“疫”的腳步。
10天科研攻關,戰“疫”關頭“糧草”先行
這是一支長期從事功能性醫衛防護非織造材料研發的老牌勁旅,自2003年“非典”后,團隊持續研制出防護口罩濾料、醫用防護服材料等系列成果,均達國際領先技術水平。新冠肺炎疫情來襲,口罩、防護服、隔離服等防控物資告急,難題如何破?如何幫助大家科學使用口罩?在東華大學紡織學院靳向煜教授的帶領下,團隊快速吹響了助攻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集結號。
為了進一步緩解口罩短缺的難題,該團隊協助上海護理佳實業有限公司研究分析口罩防病毒的關鍵材料—紡熔材料的特性及使用工藝,重新設定了關鍵工藝參數。在校企聯合攻關下,10多天內完成了設備技術改造、產品測試改進等工作,經過試生產、試用、收集反饋意見,調整工藝參數,終于達到了口罩的復合要求。
抓緊改造出3條口罩墊片流水線,確保透氣、舒適和安全,目前流水線生產速度已達400片/分鐘,開足產能,日生產醫用墊片50萬片。這款“神器”讓口罩實現了三天一換,延長了口罩使用“時長”。據介紹,這種一次性口罩墊片不僅攜帶使用方便,而且使一只口罩可以連用三天,每天只需換一次墊片。
目前,團隊和護理佳公司還在對嬰幼兒口罩的結構、功能和標準進行再優化,有望為開學后小學生、幼兒園兒童的防護提供更好的保障。
自上海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團隊靳向煜、吳海波老師積極參加上海市政府有關部門會議,制定上海防護服材料生產質量要求,為防護服、口罩企業應急生產獻計獻策。
“網紅”知識官:與時間賽跑的東華人
在加緊科研攻關的同時,非織造材料科研團隊的成員們還活躍在線上平臺,結合以往研究技術和應用經驗為大眾普及科學防護的相關知識。他們覺得,讓大眾早一分鐘認識到如何科學防護,就為他們早帶去一份安心和信心。
靳向煜教授近期接受了上觀新聞、《解放日報》《科學日報》《新民晚報》等多家媒體專訪,為防疫科普建言獻策。2月9日,團隊成員、東華大學紡織學院非織造材料與工程系黃晨副教授作為騰訊新聞知識官、騰訊較真專家團隊成員,在線參加了《口罩不夠用,這樣消毒再利用靠譜嗎?》的健康直播,在1個多小時的直播中,收看人數達71萬,為廣大市民科學防護、抗擊疫情提供了有效建議。
吳海波、趙奕、劉金鑫、張星等多位團隊師生先后在“紡織科普博覽”“東華大學”“DHU非織系校友交流平臺”等微信公眾號平臺,發布《網友自制的各種奇葩口罩究竟靠譜嗎?》《幾個小技巧,教你輕松辨別口罩真偽》《一次性口罩能用幾次?紗布口罩有用嗎?》《常用防疫口罩有哪些?如何佩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口罩使用臨時指南》等科普文章,為公眾提供科學防護知識,既走心又暖心。
初心使命,他們這樣默默擔負
近一個月來,新冠肺炎疫情造成醫衛防護非織造材料及制品的嚴重緊缺,團隊成員們都放棄了假期,擔負起東華紡織人的初心和使命,第一時間主動聯系了國內40余家口罩、防護服非織造布制造企業,請求他們盡快提前恢復生產,以滿足各方對防護口罩、防護材料的迫切需要。同時,團隊成員還廣泛發動東華大學非織校友會向社會捐贈8000只口罩和60件防護服等防護物資。
其實早在17年前,SARS陰霾剛過,面對我國醫衛防護非織造材料行業整體技術水平偏低、低端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等問題,團隊帶頭人靳向煜就默默給自己立下了“科研軍令狀”——對此類材料的結構設計、產業化生產工藝等集中攻關。十多年間,該團隊先后開發出高效駐極體熔噴超細纖維濾料、醫用防護口罩、手術服、防護服、隔離服等系列醫衛防護非織造材料及制品,成功實現產業化及成果推廣使用。
靳向煜表示,在這場和時間賽跑的戰爭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守衛者,這是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他和團隊一道扛起了這份沉甸甸的責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