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紡織企業如何穩外貿?
疫情之下,紡織服裝行業生產復工進度如何,制造轉型走勢如何?當下及未來的外貿影響如何?又該如何把脈未來消費趨勢?
《紡織服裝周刊》作為行業的記錄者和瞭望者,開辟“戰疫會客廳”互動訪談欄目,對新冠肺炎疫情下行業所面臨的困難和發生的變化,特邀請企業家、專家學者等坐鎮,以出口、消費、生產等篇章,與行業讀者共同把握當前形勢,探尋發展之道。
本期訪談嘉賓: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
副所長、研究員白明
東華大學紡織行業“一帶一路”
國際合作中心首席研究員王華
上海中昊針織有限公司
董事長高寶霖
主持人:
《紡織服裝周刊》
副主編徐長杰
TA Weekly:
新冠肺炎疫情對當前外貿運行造成嚴峻挑戰,但疫情影響是階段性和暫時性的。從地方和行業反映情況看,受前期物流不暢、開工延遲等影響,疊加春節因素,預計今年1至2月進出口增速將大幅回落。您認為,新冠疫情對紡織服裝行業外貿的影響主要來自哪幾個方面?
高寶霖:
實際上對企業來說,對外貿影響最大的還是上下游產業鏈上的企業沒有完全復工。現階段,物流已經開始通暢,但由于上下游企業還在逐步復工階段,交付期仍舊無法保障;另一方面,由于疫情影響,很難與客戶面對面交流,這也會影響一部分外貿訂單;同時,當前歐美等市場也都受到了疫情影響,如沃爾瑪等商超人流也都在減少,這無疑會影響到紡織服裝行業的訂單。對于紡織服裝行業來講,外貿在半年內仍然會處于一種不穩定的區間。
王華:
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下,導致全球經濟危機來臨,世界紡織服裝消費者的消費意愿和消費能力下降,尤其是奢侈品消費。同時中國紡織服裝產品出口受阻必將影響全球紡織服裝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
TA Weekly:
的確,當今世界已經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了。近期,我們觀察到,有不少人將2003年非典疫情后的紡織服裝出口情況對當前的“后疫情”時代進行對比和預測,對此您怎么看?
白明:
作為“六個穩”之一,由于受外部環境影響更大,“穩外貿”的難度最大,也最難能可貴。今年以來,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我國對外貿易發展遇到嚴峻挑戰。越是在穩外貿難度加大的時刻,越是要穩住陣腳,不能陷入認識誤區。
我認為,判斷這次疫情對中國外貿產生的影響,不能將其簡單理解為是17年前非典影響的翻版。2003年7月,隨著全球范圍內非典疫情結束,我國的對外貿易的確很快出現明顯的恢復性增長,2003年我們進出口額增長37.1%,現在回過頭來看,也是改革開放40余年來的最高增長幅度。現在已經時過境遷,我們不能夠幻想重現外貿的大幅度恢復性增長。
其一,17年前爆發非典時,中國正處于入世紅利集中釋放期,而現在中國的入世紅利不僅被充分釋放,而且中國在世貿組織中的發展中國家地位都受到挑戰。
其二,17年前爆發非典時,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比較低,職工平均工資僅為14040元,而2019年則提高到82461元,17年間提高幅度高達487.3%。
其三,17年前爆發非典時,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尚未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上對我形成挑戰,而現在國內一些企業已經向東南亞國家轉移。不難看出,即使沒有疫情,現階段我國的對外貿易遇到的壓力就很大,而現在疫情比17年前嚴重,我國對外貿易重現報復性增長的難度會很大。
由此看來,不能一廂情愿地認為只要疫情結束,穩外貿就會不成問題了。當然,與17年前克服非典相比,現階段穩外貿的有利條件也比較明顯。當年非典時期中國的外貿規模遠不及現在,2019年進出口額減少1個百分點相當于2003年進出口額減少4.475個百分點。由于外貿依存度已經由2003年的52.2%降至2019年的31.8%,現階段同比例的外貿下降對于經濟的拖累幅度與當年非典時期相比理應有所收斂。
王華:
很多紡織服裝界的朋友喜歡拿2003年的非典疫情對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的影響來相比,但我認為新冠疫情對2020年中國紡織產業的影響不可同日而語,因為影響的范圍、深度、廣度、全球貿易環境完全不同。首先影響最大的是供應鏈,所以眼下最重要的是復工復產,中國紡織服裝產業鏈和供應鏈是我們的優勢和競爭力。其次影響的是后疫情時期的訂單量。能不能穩定客戶穩定訂單考驗的是我們綜合競爭力。企業要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調整好出口策略。再次是匯率波動帶來的影響。
TA Weekly:
近期,我們了解到,具備條件的外貿企業正在抓緊復工復產,主要外貿大省復工生產進度較快。但從更廣的范圍來看,復工復產需要一定的時間,產業鏈的調整也需要時間,您認為這是否會影響到行業企業的外貿訂單?
白明:
復工復產并不意味著穩外貿就算是大功告成。隨著疫情的延續,穩外貿的難點將會從供給側上的復工復產延伸到需求側上的市場開拓,而市場開拓的前提是國外客戶還愿意不愿意繼續從中國進口。況且,與疫情爆發初期不同,目前疫情爆發的熱點地區已不再聚焦于中國,而是正在韓國、日本、意大利、伊朗、法國、德國、美國等一些國家加速擴散,不僅國際產業鏈的“斷點”增多,而且這些市場需求前景也不明朗,這些我們是無法規避的。
在這種情況下,除了要將穩外貿的發力點更多落實在客戶渠道的維護與拓展之上,必要時也需要以退為進,結合消費升級,積極拓展國內市場。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國內市場可以被認為是全球市場的“中國分場”。通過深耕國內市場,可以讓國內企業特別是一些輕紡企業在外部環境惡化的情況下“留得青山在”。一旦國際市場形勢好轉,這些企業反而有更多機會在國際市場出現復蘇之時捷足先登。
TA Weekly:
對于中美貿易摩擦問題,您覺得是否會有新的情況或轉機出現?
王華:
我認為從長期看,美國對華壓制趨勢和國家策略不可能有變化。今年全球疫情爆發,美國也深陷其中,美國的經濟和政治都會出現動蕩,我們有一個難得的窗口期來提升和改善我們的機制和競爭力。在全球物流暢通的前提下,我們要在后疫情時期抓緊布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做好產能合作和轉移工作。
TA Weekly:
對于外貿型企業,您覺得該從哪些方面入手,降低負面影響?
白明:
企業在抗擊疫情期間雖然需要承擔的各種成本增加,但不能就此認為是花“冤枉錢”,而是要著眼于算大帳。我認為,沒有經歷過各種災難帶來的考驗與倒逼,中國外貿就缺少主動做大做強的后續動力。從國際產業鏈看,疫情讓我們在上下游要面對多處“斷點”,外貿企業無論是維護原有的貿易伙伴關系還是尋求新的合作伙伴都不容易,再加上現在人員往來與運輸物流不暢,必然意味著維持貿易渠道的成本上升。在抗擊疫情的背景下,只要有利于維護自身在國際產業鏈上的地位,外貿企業少賺些錢或者多花些錢也都是值得的。
王華:
我認為穩外貿的前提是穩客戶、穩訂單;其次是管理和營銷方式升級,做好大數據和產業互聯網+5G的數字化進程。抓住線上營銷的迭代機遇,升級自身的以大數據驅動的運營系統,加快企業數字化及智能化升級。要將團隊建設、產品匹配、渠道構建、市場推廣、銷售運營等在國際市場展開。歸根結底是企業的出口業務或者銷售市場等結構不能太單一,不能局限于傳統市場和渠道,因為單一市場及訂單業務和沒有提前進行結構性布局將導致企業出口極易受到重大影響。
后疫情市場,全球健康產業必將迎來爆發式的增長,全世界人民的健康和防護意識也會進一步增強,健康、養生將是人們未來生活的主題,對于內衣行業而言,消費者會更關注健康的產品和生活方式,因此會極大地催生健康內衣產業以及周邊防護產品的爆發式增長。
TA Weekly:
您如何預判紡織服裝行業全年的出口情況?
王華:
我認為這要分不同的市場來看,今年紡織服裝出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本保持穩定,尤其是東盟國家和非洲國家,歐盟國家和美國會進一步下降。
TA Weekly:
您認為該如何緩解行業企業當下所面臨的壓力?
高寶霖:
我認為應鼓勵民間投資拉動經濟,同時可以對企業進一步減稅。目前,民間有60、70萬億的投資實力,但目前投資意愿并不強,投資拉動是最簡單、最有效緩解經濟的辦法,同時,也可以降低出口企業所得稅,如果對于降低全行業的有困難,那么可以降低一些有困難的出口企業。
王華:
在全球經濟危機面前,紡織企業面臨內銷困難、產品庫存增加和資金周轉的困難,外銷企業面臨訂單下降和出口困難的局面,為此,在后疫情時期,我建議:
第一,建議各級政府進一步分類指導幫扶企業,幫助內銷企業以落實穩就業為主的各種政策,同時加大降低銀行貸款利率的力度。第二,階段性提高出口企業的出口退稅率,幫助企業穩定出口。第三,目前國內服裝企業春夏服裝庫存高企,建議企業全員營銷不如加大打折力度,消化庫存,盤活資金。第四,紡織服裝企業要管控好結匯和售匯節奏,做好外匯套期保值,因為今年的匯率波動仍然頻繁。
TA Weekly:
在當前全球經貿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更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共度時艱。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相信隨著一系列穩外貿政策落地見效,我國貿易發展營商環境將進一步改善。這次疫情對我們行業來說是一次洗牌,打鐵還需自身硬,企業應對疫情的重要處方就是增強自身“免疫力”。相信隨著疫情防控取得新的階段性成效,外貿必將迎來恢復性增長。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