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工業博物館新增“棉棉的旅程”
近日,重慶工業博物館在室外新增了一個展覽——“棉棉的旅程”。
“棉棉的旅程”聚焦于一朵棉花的變形之旅,以20世紀60-90年代重慶第四棉紡織廠生產線上的16臺紡織機器設備、7件/套配件為載體,基本還原了整套生產工序,完整的反映了紡織工業生產流程,見證了重慶棉紡工業發展經歷抗戰時期工業內遷、建國后產業集聚兩次蓬勃發展機遇后,在上個世紀60-80年代成為重慶重要的支柱產業的輝煌歷史。
“棉棉的旅程”位于重慶工業博物館老廠房第三跨室內外公共空間,毗鄰重慶工業博物館主展館,屬于泛博物館展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空間整體風格與工業遺址相融合,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展示空間,還原了可觸摸的、真實的工業歷史記憶痕跡及可審美感受的工業藝術解讀空間、可走入互動的工業趣味體驗場地,增加了整個環境的工業感、歷史感和參與感。
展品裸展于室內外公共空間,利用自然采光,并將樹葉、棉花樹等造型的雕塑點綴其間。展覽空間不同于普通室內,在十三米的空高下,打造了一片可自由穿梭的“工業森林”。
展覽以造型雕塑、機器設備為主體,對空間進行具象解構,利用藝術裝置、互動裝置營造場景,塑造濃厚的藝術氛圍,擴大展覽藝術格局。又有機融合工博工仔IP形象,兼具趣味與品位,巧思妙想的每一處,都能激發觀眾打卡欲望。整個展覽線索清晰,設計新穎、創意獨特。知識性、趣味性、科普性、體驗性強,適合青少年研學。
展覽設有交互多媒體設備,儲存輕松科普紡織知識。觀眾既可利用觸摸屏拼出展覽中的完整紡織設備,了解紡織機器的構造,又可回答與紡織行業、紡織機器設備、紡織原料等相關的問題,積累知識、贏得獎品,寓教于樂。
重棉四廠前身為民國時期的豫豐紗廠合川支廠,抗日戰爭時期,該廠冒著敵機轟炸,生產了大量棉紗支援前線,為抗戰勝利作出了積極貢獻。
1938年2月,為抗日戰爭需要,國民政府將豫豐紗廠從鄭州搬遷至重慶小龍坎土灣,取名豫豐紡織公司重慶分廠。1940年,因重慶分廠遭日機轟炸,9月便在合川東津沱購地600畝,修建廠房,建立支廠。
1949年12月8日,合川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了豫豐和記紗廠合川支廠,工廠便由官僚資本轉變為全民所有制企業。1951年改為“六一一紡織廠”。1959年更名為“六一一紗廠”。1963年更名為“合川紗廠”。1966年更名為“重慶市工農棉紡織廠”。1969年更名為“重慶第四棉紡織廠”直至本世紀初企業改制。
如今,已無人了解紡織廠里巨大的嘈雜聲,也沒人知道重棉四廠曾經的規模大到“可能每個合川人都有在四廠工作過的親戚。”雖然重棉四廠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但是它所承載的那段歷史和精神將在重慶工業博物館得到延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