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屆中國紡織學術年會學術精英聚首無錫突出跨界融合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紡織業發展面臨著國內外環境深刻復雜變化,行業在“十四五”時期將對加快科技創新提出更為迫切的要求,期待更多紡織科技工作者實現從“0”到“1”的突破。2020年10月15-17日,第十屆中國紡織學術年會在無錫舉行。本屆學術年會以“國際合作與融合發展”為主題,圍繞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現代紡織技術、毛紡新科技、紡織品時尚設計與綠色制造、健康與產業用紡織品、紡織生態染整技術、紡織數字化與智能化技術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
年會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指導,中國紡織工程學會主辦,江南大學承辦,紹興飛亞印染有限公司協辦,同時得到東華大學、青島大學、西安工程大學、浙江理工大學、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無錫二橡膠股份有限公司、穩健醫療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冠圖視覺科技有限公司等的支持。
第十屆中國紡織學術年會設1個主會場和7個分會場,主會場在開幕式后,進行了主題報告、授牌環節。精彩的內容,吸引了大批聽眾,偌大的會場座無虛席。
伏廣偉首先致辭,他說,中國紡織工程學會是全國紡織科技工作者之家,以學術交流、產融合作、成果孵化為載體,發揮學術、科普、智庫資源優勢,積極構建紡織科技工作者與科創中國的“同心圓”,傳承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和科技志愿服務精神,著力打造集創新引領、科技服務、科普宣傳、人才舉薦獎勵于一體的紡織科技工作者精神家園。未來,學會將對標世界一流學會建設,組織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重視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國際化視野和學術水平,提升學會的國際影響力。在更高起點上推進自主創新,并同國際科技界攜手努力,為應對全球共同挑戰做出應有貢獻。
江南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和“雙一流”建設高校。江南大學黨委書記朱慶葆在致辭中說,江南大學是國內最早一批創辦紡織學科的高校之一,構建了集紡織工程、輕化工程、服裝設計與工程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學科集群,并在先進紡紗和織造技術、針織技術、生態染整技術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優勢。他感謝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將此次年會交由江南大學承辦,給江南大學提供了一個近距離向全國同行學習的機會。年會對于加快推進紡織行業的智能化改造和產業升級,推進紡織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以及紡織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李陵申在致辭中表示,當前,第四次工業革命蓬勃興起,全球科技創新進入密集活躍期,顛覆性技術創新層出不窮,引發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重大調整。科技創新逐漸成為重塑產業格局的核心變量,深刻改變了全球紡織產業的發展方式與產業邊界。科技創新賦予了紡織產品新的生命力和消費者偏好;消費者對時尚化、功能化和個性化產品的需求又推動了科技與時尚的結合。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會誕生新的思維方式和商業模式,使消費變得越來越精致、智慧和高效,并全面提升技術韌性、制造柔性和市場彈性。紡織行業的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等技術能力的發展任重道遠,突破卡脖子技術、跨越研究與應用的“達爾文死海”,還需在座各位的共同努力。
業界期待的中國紡織學術大獎在會上揭曉。大會宣布北京服裝學院教授王銳榮獲2020紡織學術大獎;西安工程大學教授李鵬飛等5人榮獲2020紡織學術帶頭人稱號;探路者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高工陳百順榮獲2020紡織技術帶頭人稱號;江南大學教授馬丕波等3人榮獲“紹興飛亞”2020紡織青年科技獎;《微流體調控制備超高應變靈敏性非典型螺旋彈簧結構仿生海藻酸鈣微纖維及其性能》等15篇論文榮獲第21屆陳維稷優秀論文獎;《棕櫚多尺度纖維材料的制備與性能》等16篇論文獲紡織優秀博士、碩士學位論文獎。與會領導和嘉賓為以上獲獎人員頒獎。
由中國紡織工程學會推薦的天津工業大學教授程博聞、東華大學教授王華平喜獲全國創新爭先獎。會上為他們舉辦了隆重的頒獎儀式。
2020紡織學術大獎頒獎
2020紡織學術帶頭人和技術帶頭人頒獎
“紹興飛亞”2020紡織青年科技獎頒獎
第21屆陳維稷優秀論文獎頒獎
2020年度紡織優秀博士、碩士學位論文獎頒獎
在主題報告環節,孫瑞哲以“雙循環”格局下,中國紡織工業的國際合作與融合發展為主題作了演講。
孫瑞哲解釋說,之所以選擇這個主題,是因為在國際地緣政治影響下,更需要強調國際合作。紡織業已不僅僅是傳統制造業,已經向跨領域、多學科方向融合發展,紡織科研需要找準方向。
孫瑞哲強調,在新的歷史坐標系下,在“雙循環”新格局下,行業在新時期發展要有新定位。紡織工業是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支柱產業;解決民生與美化生活的基礎產業;國際合作與融合發展的優勢產業。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是行業國際合作與融合發展的關鍵時期,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依靠科技創新支撐、引領行業發展。以科技創新帶動全面創新,為行業國際合作與融合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科技支撐紡織行業國際合作與融合發展要做好四方面工作:一要做好行業科技創新頂層設計;二要完善紡織科技創新國際合作體系;三要推動紡織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四要提升紡織科技公共服務能力。
孫瑞哲最后用一句古詩勉勵大家,“以不息為體,以日新為道”。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錦
中國科學院院士彭孝軍
江南大學教授高衛東
隨后,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錦、彭孝軍,江南大學教授高衛東圍繞石墨烯纖維、智能化學產品工程、紡織品外觀性狀圖像檢測分析技術做了精彩報告。
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科普教育基地(第三批)授牌
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科研基地授牌
紡織工程學會聯合體成立
第十屆中國紡織學術年會設7個分會場,包括: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分會場、現代紡織技術論壇、毛紡新科技分會場、紡織品時尚設計與綠色制造分會場、健康與產業用紡織品分會場、紡織生態染整技術分會場,紡織數字化與智能化技術論壇。此外,中日醫用紡織品論壇、公共安全與衛生應急紡織材料創新青年論壇也同期舉行。
此次分會場技術主題的設置凸顯紡織科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主攻方向。各紡織及交叉領域的頂尖專家學者就該領域發展趨勢、新型材料、關鍵技術等做學術報告,并與現場聽眾進行交流,現場氣氛熱烈,充滿濃濃的學術氛圍。
榮譽榜
2020紡織學術大獎
王銳 北京服裝學院
2020紡織學術帶頭人
李鵬飛 西安工程大學
曲麗君 青島大學
肖 紅 軍事科學院系統工程研究院軍需工程技術研究所
姚金波 天津工業大學
張瑞云 東華大學
2020紡織技術帶頭人
陳百順 探路者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紹興飛亞”2020紡織青年科技獎
馬丕波 江南大學
魏賽男 河北科技大學
張 偉 南通大學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