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中國十大紡織科技”獎揭曉


中國即將進入“十四五”時期,紡織工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新定位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解決民生與美化生活的基礎產業、國際合作與融合發展的優勢產業。如何實現支柱、基礎、優勢產業的定位,科技創新是實現路徑的重要支撐。這也正是中國紡織科技成果對接峰會暨中國十大紡織科技評選連續舉辦7年的意義所在:促進科技成果更好地轉化落地,實現產業鏈互動融合,引領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以“追光科技·賦能產業”為主題的2020中國紡織科技成果對接峰會暨第七屆“中國十大紡織科技”發布會(以下簡稱“峰會”)于10月27日在福建泉州晉江舉辦。本次活動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指導,通用技術集團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泉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泉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主辦,《紡織科學研究》雜志社、中紡院海西分院承辦,晉江市科學技術局、晉江市發展和改革局、晉江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晉江市商務局、化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泉州市人才創新共享聯盟協辦。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長李陵申,泉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呂剛,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姜俊華,化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趙強,晉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張漢杰,紹興文理學院黨委副書記沈赤,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紀委書記邵林,通用技術高新材料集團副總經理劉劍,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主任王玉萍,化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程學忠,泉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陳招平,泉州市工信局副局長吳金埔等領導嘉賓出席了此次活動。安踏、長源紡織、鳳竹紡織、威海拓展、愉悅家紡、奧神新材料、經緯紡機、大連華陽、桐昆集團、邦維高科、魯豐織染等紡織服裝全產業鏈知名企業代表,以及來自中新社、科技日報、福建日報、泉州電視臺等的媒體參加了此次活動。
本屆峰會打破以往僅僅現場交流的模式,采用線下與線上直播相結合的方式,充分發揮網絡及自身平臺優勢,匯聚了更多的紡織精英企業,打通紡織全產業鏈,在線觀看人數超過15萬人。
領導致辭高屋建瓴
晉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張漢杰在致辭中表示,晉江地處福建東南沿海,是全國著名僑鄉,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起點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晉江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品牌經濟、實體經濟,走出了一條特色縣域發展路子。紡織鞋服是晉江最具代表的支柱產業,紡織鞋服兩大千億產業集群,涌現出安踏、利郎、柒牌、七匹狼等行業領軍企業,具備明顯的品牌和市場優勢,先后被授予“中國紡織產業基地”“中國鞋都”“世界茄克之都”等“國字號”區域產業品牌。希望中國紡織科技成果對接峰會暨“中國十大紡織科技”發布會平臺能夠成為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找信息、談合作的重要載體,促成更多紡織科技成果與晉江本土企業合作對接、就地轉化,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企業創新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士成以視頻的形式向大會致辭。他說道:“促進科技成果交流與對接,助力產業鏈上下游一體化發展,切實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是中國紡織科技成果對接峰會暨‘中國十大紡織科技’評選活動的使命與擔當,在‘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布局之際,能讓眾多的行業人士聚集在一起,共商后疫情時代的科技發展趨勢和行業創新之路,意義非凡。我們要發揮集體智慧,積極解決卡脖子的行業難題,促進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姜俊華致辭時表示,近年來,中國紡織行業的科技貢獻率不斷提高,中國紡織行業取得的成績與紡織科技創新密不可分。“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中紡院作為我國紡織行業綜合性科研院所和紡織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建院60余年來,始終秉承以科技支撐、促進和引領紡織工業發展的使命,成為推動行業技術進步和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四大獎項榮耀發布
第七屆“中國十大紡織科技”獎的揭曉將會議推向高潮。今年的“中國十大紡織科技”評選具備以下三大特點:一是參與的項目體現了新型纖維及技術在服裝、家紡、產業用等終端領域的廣泛應用,通過科技創新提升了產品性能及附加值;二是項目成果代表了智能制造、綠色循環、高質量發展等紡織行業發展方向;三是此次特別設立的“抗擊疫情技術貢獻獎”,相關企業在特殊時期緊急攻關,爭分奪秒解決了防護服、口罩、消殺產品等防疫物資供應緊缺,生產設備一機難求等難題,為我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乃至全球抗“疫”提供了有力支撐,作出了突出貢獻。
第七屆“中國十大紡織科技”獲獎項目為:高強型碳纖維高效制備產業化技術、數字化彩色紡紗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應用、干法反應紡高強高模聚酰亞胺長絲、高強聚酯長絲胎基布產品及成套技術與裝備、國產化裝備智能紡紗關鍵技術創新及產業化應用、錦綸再生纖維技術開發及產業化應用、高品質多功能原液著色聚酰胺纖維制備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高值化聚酯纖維柔性及綠色智造技術、活性染料低鹽低耗軋染關鍵技術的應用、高品質原液著色聚酯纖維應用技術開發。
李陵申、呂剛、姜俊華、趙強、張漢杰、沈赤、邵林、王玉萍、陳招平、吳金埔為威海拓展纖維有限公司、愉悅家紡有限公司、江蘇奧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大連華陽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經緯紡織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武漢裕大華紡織服裝集團有限公司、福建永榮錦江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桐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魯豐織染有限公司等獲獎企業頒獎。
隨后,主持人宣布了第七屆“中國十大紡織科技”三大子獎項,分別為:“中國十大紡織科技·新銳科技獎”“中國十大紡織科技·產業推動獎”“中國十大紡織科技·抗擊疫情技術貢獻獎”,呈現了紡織行業前沿科技全面發光。
一場紡織科技的盛會
此次峰會也是一場紡織科技的盛會。會議現場,李陵申分析了我國紡織行業科技創新與發展戰略,為在座企業以及全網參會紡織業人士梳理了行業的現狀與走勢。
他表示,當前我國紡織工業科技創新面臨的挑戰主要包括:行業基礎研究能力薄弱,原始創新意愿和能力不足;產品應用技術研究不深入,現有標準和技術規范不能準確體現實際應用環境要求;產品結構不合理,同質化現象突出;外部環境制約創新學習機會,科技民族主義加劇,使科技傳播和科技貢獻的邊際效益下降。
為了實現“十四五”中國紡織工業發展定位及目標,我國紡織科技創新可順應四大趨勢:高端化、高技術化、多元化、生態化,并在未知領域探索研究,增強品牌、設計、研發能力,形成自主創新高性能纖維品種,支持產業低成本、高品質工藝技術、裝備和原材料,開拓新型纖維資源。
每一個獲獎項目都代表了紡織行業相關領域的科技創新成果。此次峰會邀請了4家第七屆“中國十大紡織科技”以及三大子獎項的代表企業,分享了最新的前沿技術。
威海拓展纖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順分享了獲得第七屆“中國十大紡織科技”獎的項目——高強型碳纖維高效制備產業化技術。他表示,2019年,國產碳纖維產能釋放率僅為45%,國際上平均達到65%~85%。我國是碳纖維產能大國,但不是產量大國。在面對國際三封鎖,無技術、無裝備、無產品的困境下,威海拓展相繼突破了一系列碳纖維生產的關鍵技術和工藝、裝備瓶頸,成功實現碳纖維國產化目標,為我國航空、航天多個型號的研發和生產提供了材料保障。
“疊加態超性能材料項目”獲得新銳科技獎。北京疊加態技術有限公司CTO鐘飛鵬對該項目進行了介紹:“我們帶來的顛覆性‘絕導體’材料,它讓冬季服裝厚度下降80%,保暖效果提高5倍。該款材料還應用到汽車、高鐵、飛機、帳篷等產業鏈,賦能超過20個行業。是一款節能、環保,促進多行業產品升級的創新材料,全球首次研發成功。”
凱泰特種纖維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師黃芽介紹了“超細聚乙烯纖維產品的開發及產業化”,該項目榮獲了“中國十大紡織科技·產業推動獎”。據介紹,凱泰特纖一直專注于功能性和差別化纖維的開發與生產,推動聚乙烯系列長絲及超細聚乙烯短纖維的開發及應用。公司以具有雄厚研發實力的中紡院為依托,立足產品開發,近10年相繼開發出導電纖維、多異滌綸仿毛纖維、裂片型復合超細纖維、海島纖維、錦滌皮芯纖維、復合遮光纖維、磁性與抗菌丙綸、超細聚丙烯纖維、聚乙烯涼感復合纖維、熱熔纖維、抗菌錦綸、錦滌共紡纖維等。
北京邦維高科特種紡織品有限責任公司第四事業部部長邢雷介紹了此次榮獲了“中國十大紡織科技·抗擊疫情技術貢獻獎”的“BWT醫用防護服”項目。由于該公司具有長期生產醫用防護裝備的經驗,因此疫情期間參與了北京市政府、北京市科委、國家藥監局、國家科技部關于防護裝備的課題,如:一次性防護服環氧乙烷滅菌及輻照滅菌,可重復使用醫用防護服的團體標準以及行業標準的制定,口罩與防護服連體式研究等工作,為抗擊疫情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此次峰會不僅有關于前沿技術、產業趨勢的解讀,還有產業的落地,多家企業現場簽約。通用技術高新材料集團有限公司與福建省晉江產業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凱泰特種纖維科技有限公司與安踏(中國)有限公司簽署了聯合研發實驗室合作協議;海西紡織新材料工業技術晉江研究院分別與福建長源紡織有限公司、大發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福建鳳竹紡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署了共建“高端面料紡紗技術研發創新實驗基地”、共建“高端機織面料技術研發創新基地”,以及共建“高端針織面料染整技術研發創新基地”合作協議。
當天下午,峰會舉辦了醫用新材料論壇,邀請了該領域的權威專家,以及抗疫過程中表現突出的先進企業代表,分享關于醫用新材料應用與發展趨勢等方面的見解。
中紡院總工辦主任、研究員李瀚宇以《可重復使用防護產品開發及醫療消毒供應中心的建立》為題進行了分享。她講述了疫情期間,通用技術集團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發揮央企擔當,借助科研優勢,全力研制生產醫用防護物資及緊缺裝備。隨后,為解決物資供應緊張難題,中紡院成功開發出可重復使用80次的手術服,并研制出移動式醫療消毒供應中心及可重復使用醫用防護服,合作研制可重復使用口罩,牽頭制定發布《可重復使用醫用防護服》《復用式日常防護口罩》團體標準。這一系列舉措從短期看解決了物資難題,長遠看還降低了給環境帶來的壓力。
東華大學紡織學院教授、博導王璐,通過視頻連線現場,并與大家分享了《生物醫用紡織品的最新研究與應用》。她表示,全國生物醫用材料產業市場規模預計2020將突破3000億美元; 2025年產業規模將突破6000億美元。目前,我國80%以上高端生物醫用紡織品的臨床應用依賴進口,高端植入性材料及產品與我國巨大需求不匹配,未來的戰略重點聚焦在纖維原料體系、加工技術和裝備關鍵技術、檢測和評價體系、產業集群體系、產品體系等方面加快發展,實現新突破。
派歐尼爾環境凈化工程(北京)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周占磊分享了《防護用品潔凈車間建設及升級探討》。他表示,防護用品潔凈廠房的建設要遵循五大原則:標準化、專業化、集約化、信息化、個性化。在廠房設施運行維護的過程中要注意降低風險、減少成本、節能運行、專業的升級改造;提升與增加核心業務。
最后,福建柒牌時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物料采購部經理李喜華帶來《服裝企業轉型醫療器械行業的思考》。服裝企業轉型醫療器械行業面臨四大挑戰:準入門檻高、資金投入較大、研發能力要求高、高技術人才缺乏。企業需要充分利用前期生產經營積累的銷售經驗、渠道資源和客戶資源,以及不斷為客戶創造價值所形成的品牌效應,建立一個完善的營銷網絡,使之能滿足企業發展需求,促進產品銷量大幅提高。
嘉賓們都表示,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們更加注重健康安全,同時也更加了解紡織材料在大健康領域的重要作用,醫用新材料應用廣泛,未來發展前景十分看好。
盡管此次峰會落下帷幕,但是中國十大紡織科技“云展”仍在繼續,主辦方表示,觀眾可以通過線上平臺隨時了解獲獎項目及紡織前沿科技,作為一個注重推動創新的平臺,中國紡織科技成果對接峰會暨“中國十大紡織科技”評選活動也要利用新技術更好地促進產業鏈互動融合。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