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工業十四五”紡織經濟研究系列之一
距離“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重要論斷首次提出,時間已過去兩年多,然而變局未定,風云激蕩,前途維艱。“十四五”新征程即將開啟,身處“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歷史交匯期,紡織行業作為支持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滿足人民新期待的重要基礎性產業,責無旁貸要破局立新,務求穩健前行。
百年變局對于紡織行業“十四五”發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01
國際合作機制發生重大變化?
本世紀以來,國際力量對比格局發生顯著變化。經濟全球化鼎盛時期,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速度長時間兩極分化(見圖1),新興經濟體在國際經濟、政治舞臺上集體崛起。我國作為日漸發展成熟的發展中大國,正在無限接近國際舞臺中央,在實現全面脫貧和小康社會之后,龐大、優質的內需市場將成為世界經濟的核心引擎。近年來,發達國家掀起逆全球化思潮,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中美貿易沖突尤為激烈,體現出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對于WTO框架下全球多邊合作機制所帶來的利益分配格局嚴重不滿, CPTPP、EPA、EVFTA等由美、歐、日超大型經濟體主導的區域自貿協定相繼簽署,表明發達國家正力圖構建更加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國際經濟合作新秩序。“十四五”時期,以WTO為中心的全球化機制或將陷入停滯,國際合作機制的重大變化將對世界經濟發展、國際產業布局產生重要影響。
圖1:2000~2019年發達和發展中國家GDP增長情況
數據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圖2:世界主要國家GDP(單位:萬億美元)
數據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與充分合作條件下的全球供應鏈體系相比較,新格局下的國際供應鏈必然面臨效率下降的現實,世界經濟增長將更加偏離潛在水平。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世界經濟增速中樞從近5%下調至3%左右(見圖3),“十四五”時期,考慮供應鏈效率下降疊加新冠疫情、金融體系風險等影響因素,世界經濟的增長中樞水平或將較疫情前進一步下移。對我國紡織行業而言,這意味著“十四五”總體將處于需求總量增長放緩的市場基本面。與此同時,我國紡織企業所熟悉的國際經貿合作環境將發生重要改變,貿易摩擦風險持續高位,整合海外優質資源的風險上升,資本合作面臨更多障礙。
圖3:2000~2020年世界GDP同比增長情況
數據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但是,國際合作機制重構也給了我國更深入參與全球治理的機會,隨著“一帶一路”倡議持續推進,我國在國際經貿合作、特別是區域多邊合作中將發揮更主動作用,近期RCEP合作達成就是重要的進展標志。我國紡織行業以在國際供應鏈制造端的核心地位為基礎,將有機會更好地主導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合作格局,開創新的發展時代。
02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深遠?
2020年在全球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是本世紀迄今為止人類遭遇的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危機。新冠疫情對于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已經遠不止于封鎖防疫措施所造成的暫時性經濟活動減緩和國際供應鏈中斷。從長遠來看,更多深層次的影響將逐一顯現。
有科學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可能長期存在,或者至少在較短時間內無法消失,出于防疫目的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及社交習慣仍需延續,保持社交距離、聚集活動減少、消費場景改變所引發的需求疲弱仍將持續一些時間,由此引發的投資及創新活動延緩、勞動力長時間脫崗等問題,都將對經濟發展基礎造成損傷。更為重要的是,疫情期間,醫療及防疫物資的緊缺,國際供應鏈運轉嚴重不暢,令許多國家從中意識到了產業安全、經濟安全的重要性,強化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完善本國產業體系將成為必然的政策選擇。疫情以來,已有很多發達國家鼓勵本國企業回流在海外投資的制造產業,我國也在此背景下提出了建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互促的“雙循環”發展格局策略。
后疫情時代,我國紡織行業面臨的不僅是增量有限、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更是國際發展環境與競爭格局的深刻改變。在此形勢之下,穩妥地安排國際貿易與對外投資發展路線已經成為紡織企業正在面臨的復雜任務。同時,更好挖掘風景獨好的內需市場潛力,深度融入國內發展大循環,將是紡織行業在“十四五”實現穩健前行的根本。
3
國際產業發展格局深刻調整
在國際經濟政治格局深刻改變、新冠疫情影響深遠的情況下,國際產業分布格局也將發生超出預期的變化。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資源配置效率、“成本—效益”等傳統供應鏈構建原則一直在國際產業格局調整中發揮基礎性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造業也是基于這一經濟規律,把握住了國際產業轉移機遇。但隨著逆全球化趨勢顯現,新冠疫情引發各國對于經濟安全的考量,一系列非經濟因素正在對國際產業鏈分布格局產生重要影響,產業鏈、供應鏈在一國或一定區域內垂直化、分散化重構,成為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發展趨勢。現代科技的突破性發展,為化解勞動力、原材料等生產要素供給瓶頸和成本比較劣勢提供了支撐,產業鏈縮短,供應鏈優化,使得國際產業布局垂直化的趨向更具可行性。
圖4:國際產業分工布局影響因素示意圖
新形勢下,紡織行業近年來始終面臨的“前堵后圍”處境無從緩解。雖然從現實來看,制造業向發達國家回流仍存在諸多障礙,未必能取得明顯成效,但防范關鍵環節進一步流失將是必然的政策選擇。高新技術纖維材料涉及諸多應用領域及國家安全戰略,發達國家對于關鍵、核心技術及裝備的控制封鎖將更加嚴格,智能化新技術的應用也將使傳統制造環節從發達國家退出的速度較預期放緩。
發展中國家方面,在國際局勢異常復雜的情況下,國際采購商的采購布局策略將更加傾向分散化,發達國家主導的區域性自貿合作協定將成為重要的布局依據。據此,亞、非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紡織供應鏈制造端的作用將進一步加強,產業鏈也將得到進一步的完善。我國紡織行業與亞、非紡織產業國之間將形成更加復雜的競合關系,既是供給端的競爭對手,又是產業鏈上的商貿伙伴,還在國際投資與產能布局中密切合作、相互依存。在“雙循環”發展格局之下,構建行之有效的國際化發展新路徑,實現深度嵌入國際供應鏈,是對紡織行業和企業智慧的重要考驗。
04
新科技革命帶來機遇與挑戰?
本世紀以來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已興起多年,但時至今日依然動力勃發。科技革新在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技術等領域多點突破,跨領域高新科技的深度交叉融合、擴散滲透,不斷更新著研發范式與應用領域,全方位拓寬了人類生產、生活的創新發展空間。在新科技革命的諸多領域中,我國前所未有地與發達國家并立在起跑線上,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紡織行業雖然僅有少量領域處于新科技革命前沿,但依然從中受益匪淺。為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機遇,創新驅動戰略在我國受到空前重視,科技創新的軟、硬件環境均顯著優化。我國移動通信、交通運輸等多方面基礎設施條件十分優越,科技體制多年來持續改革完善,不斷探索出跨領域融合創新的新技術路徑,為各行各業創新發展提供了良好基礎條件。經濟規模龐大,主體眾多,使得各種高新技術具備廣泛而多元的應用市場,不僅提供了強大的需求動力,產需良性互動更進一步放大了創新的成效。近年來,我國紡織行業在智能化生產線自主研發與應用領域取得快速進步,與國內優越的創新條件和產業自身的強大應用需求密不可分。
從另一個角度看,新科技革命有賴廣泛的數據信息傳遞和累積,以廣泛融合獲取創新動力。而全球化遭遇逆流,顯然將對科技革新形成阻礙。我國紡織行業僅存的少數科技短板大都集中在高新科技材料領域,未來或將面臨國際合作成本大增的局面,如何有效開展國際合作,并在此基礎上實現自主自立,也是有待深入探索的問題。
05
應對氣候危機亟待責任發展?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形勢愈加嚴峻,全球變暖引發的氣候危機事件增多。在逆全球化思潮抬頭的情況下,《巴黎協定》推進一波三折,建成有效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難度增加。全球氣候變暖即將進入臨界點,越過臨界點意味著氣候危機不可逆轉,留給國際社會加以應對的時間窗口越加有限,實現二氧化碳產出與消除相中和的“凈零排放”任務緊迫,難度非常。
我國國民經濟及工業產業仍處于總量增長周期,而根據中共中央近期發布的《關于制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有關內容,我國將在2030年前達到碳排放峰值,氣候治理重任待解。紡織行業在“十四五”時期必然不再以總量增長作為發展目標,但碳減排任務依然艱巨。與此同時,《關于制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繼續強化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環境保護理念,表明污染防治攻堅、水資源剛性約束等任務具有長期艱巨性。從更長遠的角度,將發展立足于子孫后代福祉與人類氣候安全,也是世界產業強國應有之責。
“十四五”時期,為持續提升單位產出碳減排能力,紡織行業將堅持推進節能低耗加工技術的研發應用,同時也有必要開展與凈零排放相關的前瞻性基礎研究,探討建立相關行業管理與服務體系,為實現碳排放總量達峰打下堅實基礎。同時,有效解決紡織產業鏈對印染加工的需求與資源、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無論從技術突破或是產業永續發展角度,都十分緊迫。
《關于制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形勢基本判斷仍然未變,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對紡織行業而言,變局給出考驗,破局創造機遇。
知變審勢,化危為機!適變謀新,行穩致遠!?
![關注微信獲取最新資訊](http://static.sjfzxm.com/images/blank.jpg)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