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機械協會八屆三次理事會武漢召開
中國紡織機械協會八屆三次理事會于4月13日在湖北省武漢市召開。
剛剛過去的4月8日,是武漢“解封”一周年的日子。作為最早報告疫情,同時又最早控制住疫情的地方,武漢“解封”一周年,不僅值得中國人民紀念和慶祝,也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在這特別的時間和地點,來自業界的近200人共聚一堂,共議后疫情時代紡機行業的歷史機遇和挑戰。
會議為新一批紡機行業產品研發中心頒牌,濟南天齊特種平帶有限公司特種平帶產品研發中心、浙江康立自控科技有限公司紡紗卷繞設備控制系統產品研發中心、中國恒天立信國際有限公司間歇式織物染色機產品研發中心、常州紡興精密機械有限公司噴絲板及組件產品研發中心、東華大學柔性材料智能化與裝備研究所(上海羿展儀器有限公司)化纖長絲外觀質量智能檢測裝備產品研發中心等5家企業產品研發中心通過評定,成為中國紡織機械行業產品研發中心。
發展方向:
抓住歷史機遇堅持自主創新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高勇在致辭中詳細分析了近期行業形勢和國際環境的變化。他特別強調了在當前形勢下,企業堅持自主創新的重要性。
中國紡織機械協會名譽會長王樹田分析了當前行業運行情況,2020年紡機各分行業分化明顯,今年以來,紡機企業形勢普遍較好,但也面臨著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擠壓贏利空間等問題。他預計全年可能呈現前高后低的發展態勢。目前,國內宏觀經濟狀況向好,但面臨更為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紡機企業要密切關注市場變化。
回顧“十三五”期間紡機行業發展成果,王樹田認為,經過結構調整,行業資本構成進一步優化,產品結構更加合理,產品品質大幅提高,關鍵零部件技術提升,各方面的成就和經驗值得進一步好好總結。
對于“十四五”期間紡機行業發展方向,王樹田認為,要結合國家“十四五”發展規劃,把握幾個發展基本點,關注技術革命給傳統產業帶來變革。對紡機企業來說,要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切實提高科技創新水平。其次,要關注投資導向變化,把握好發展方向。
中國紡織機械協會副會長侯曦介紹了《紡織機械行業“十四五”發展指導性意見》編制情況。他著重介紹了紡機行業“十四五”發展目標和重點工程。紡機行業“十四五”發展的總體要求是以紡織機械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為重點,增強創新能力,優化產業結構,推進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聚焦紡織綠色生產裝備重點工程、紡織智能加工裝備重點工程、高技術紡織品裝備重點工程、紡機企業智造升級重點工程、紡織機械共性技術重點工程、紡織機械標準體系重點工程六大重點工程,推進十個細分領域發展,形成優勢互補、區域協同的產業布局,持續推動紡織機械行業高質量發展。
發展目標是紡織機械行業加快從規模發展到高質量發展轉變的步伐,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質量提升的基礎上行業經濟保持穩定發展,營業收入年均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出口占全球市場份額穩步提升。“十四五”末期基本實現:國產紡織裝備國內市場占有率穩定在80%左右;國產紡織裝備出口金額占比保持在全球的20%以上;高端紡織裝備關鍵零部件國產化達到60%。
運行態勢:
市場逐步復蘇出口大幅增長
2020年,在年初疫情的暴發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造成重大沖擊后,我國紡機行業生產經營持續恢復,市場呈現逐步復蘇態勢。全年行業主要經濟指標雖然仍處下降區間,但降幅逐步收窄,在防疫用紡織設備的拉動下,出口總額增長較大,我國紡機對外貿易延續了2019年以來的順差態勢,但多數類別的紡機產品出口呈現下降。目前,全球紡機市場尤其是海外市場尚未完全擺脫疫情的影響,國內市場的復蘇態勢更為明顯,但市場未來的波動預期更為劇烈,我國紡機行業生產經營總體仍然存在一定的壓力。
中國紡織機械協會副會長劉松分析了紡機行業經濟運行情況。
2020年1~12月規模以上紡機企業實現營業收入同比減少6.77%;利潤總額同比減少3.73%。
紡織機械進口28.86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13.42%;出口45.68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20.75%。
2020年1~12月,中國紡機協會跟蹤的重點企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353.86億元,同比減少8.1%;實現利潤總額為35.82億元,同比減少13.06%。虧損企業虧損額3610.7萬元,同比減少64.77%;虧損面為11.48%。
中國紡機協會還對110家重點紡機企業進行了2020年全年經營情況調查。從匯總結果來看,36.56%的企業營業收入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有23.15%的企業訂單下降五成以上;紡機產品價格總體平穩,43.52%的企業庫存量與上年持平。58%的企業認為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成本上漲壓力大。2021年一季度預計,大部分子行業的企業認為訂單相比2020年四季度會繼續有所改善。60%的企業產能利用率在80%以上,對2021年紡機行業的形勢,44%的受調查企業認為未來形勢樂觀。
展望行業形勢,劉松認為,隨著全球新冠疫情的進一步好轉,全球制造業進一步復蘇發展,但受大國搏弈、地緣政治的影響,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和貿易保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新的變化。2021年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仍將錯綜復雜,行業發展仍然面臨諸多考驗。
雖然我國發展仍面臨不少風險挑戰,但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紡機行業發展仍有前行動力。我國紡機行業依托強大的我國紡織內需市場,以及持續開拓國際市場的能力,在“十四五”開局之年有望繼續穩固復蘇。雖然從全球來看,目前全球紡機市場尚未完全恢復,但得益于國內紡織產業升級的強勁需求以及外需市場的逐步回穩,2021年以來,我國紡機行業運行開局良好。據海關統計,我國紡機前兩月累計出口增長89%,延續了去年四季度以來的良好勢頭。結合目前對重點企業的調查來看,今年上半年大部分企業及細分行業的訂單相對較好,行業有望維持較好的增長態勢,雖然下半年的行業走勢仍有待觀察,但全年來看,紡機行業總體仍將處于回穩復蘇之中。
科技發展:
推進智能制造助力疫情防控
中國紡織機械協會總工程師李毅著重介紹了2020年紡機科技發展情況。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我國紡織機械行業繼續積極推進紡織機械行業技術創新與結構調整,促進企業提升產品開發能力和裝備制造水平,努力提高國產紡織機械的制造質量與可靠性,加快推動紡織裝備向智能化和高端發展。
2020年,國產紡織機械新產品獲得“紡織之光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一等獎9項,二等獎6項,并有5家企業獲得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品開發貢獻獎。36項新產品、新技術通過由中國紡織機械協會組織的省部級科技成果鑒定;紡織機械重點企業全年獲得授權發明專利109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1043項,外觀設計72項,顯示了紡機企業蓬勃的創新力度。
在2020年完成的36項國產紡織機械科技成果鑒定中,恒天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年產十五萬噸大容量粘膠短纖維成套設備、大幅寬壓榨機、大容量黃化機、大幅寬粘膠烘干聯合機,常州市賽嘉機械有限公司的SGE2285型智能控制超大隔距三維立體雙針床經編機等5項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28項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項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另有1項經緯紡織機械股份有限公司“JWN3011型全自動N95高端立體口罩機”2020年3月通過機械鑒定,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有力保障。
紡熔、水刺、熱風等非織造布產品是防疫物資生產的重要原料,2020年廣大非織造機械、化纖機械裝備企業積極轉產,水刺生產線迎來暴發式增長,以恒天重工、常熟飛龍、青島紡機等為代表的裝備企業不斷提升裝備技術水平,為抗疫斗爭取得階段性勝利做出重要貢獻,一些前沿技術如靜電紡絲、水駐極等也開始推向市場。
紡紗機械方面,棉紡成套設備單機智能化,輸送系統自動化水平不斷提高、網絡技術與裝備更深入融合,一批智能化紡紗工廠(生產線)相繼投入運行。多個創新項目突破技術瓶頸,棉精梳機實現了棉卷自動輸送、自動換卷、自動接頭的全自動功能并批量投放市場;環錠細紗機超長車1824錠細紗機已實現小批量應用,電子牽伸、電子加捻、單錠檢測等功能提高了細紗機的自動化及智能化水平;落紗留率大幅提高,運行效率、紡紗質量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托盤式自動絡筒機在高效供紗和插管系統方面也取得進展。
織造與準備機械向高速化、綠色化、智能化、差異化發展,產品適應性進一步提高。主機與專件器材企業更加注重優化產品細節,注重生產過程精益管理,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逐步實現“多品種”、“小批量”柔性化生產;織造企業連續化、信息化水平繼續提升,織造車間物聯網、智能倉儲和物流輸送正在實施。
針織機械呈現多元化發展:圓緯機繼續向高機號的方向發展,國產細針距圓緯機技術不斷成熟,圓緯機提花技術也進一步發展;針織電腦橫機自跑式紗嘴、無廢紗起底、橫機設計生產系統等技術逐漸成熟完善,橫機編織技術及全成型編織技術也取得進步;經編機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寬幅、大隔距、復雜花型編織技術等方面,從原料到產品應用領域發展空間不斷得到擴展。
節能減排和高自動化水平成為下游印染用戶的基本需求,自動化、數字化控制技術在設備上的應用為節能減排提供技術保障,高效短流程印染設備更加迎合市場需求。隨著市場面料結構的改變,連續式針織物前處理設備逐漸展現其優勢;配備數字化能耗監控系統和余熱回收系統的雙層節能熱風拉幅定形機研制成功并實現批量生產,顯著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全模式染色機、起剪燙后整理數控成套裝備等集成化設備進一步提升產品適應性和生產效率,實現數控集成及聯動。
協會建設:
立足于行業服務于行業
會上,中國紡織機械協會會長顧平代表秘書處介紹了2020年協會工作情況及2021年工作計劃。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中國紡機協會在抗疫工作上,發揮行業特長,積極助力抗疫阻擊戰;開展行業調研,密切跟蹤企業復工復產;收集抗疫信息,表彰行業擔當;落實四方責任,保證員工和家屬健康。
此外,圍繞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主題,中國紡織機械協會在推動行業技術創新,引導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要包括:編制紡機行業“十四五”發展指導性意見,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組織紡織機械展會,紡機行業標準與質量工作,紡機行業市場和信息統計工作,加強協會自身建設等。
2021年中國紡機協會的重點工作包括:做好紡機行業“十四五”發展指導性意見編制及發布工作,做好2020中國國際紡織機械展覽會暨ITMA亞洲展覽會籌備與組織工作,加強協會信息統計工作,進一步拓展信息來源,更好地為行業和企業做好服務,做好黨建工作等。
在此次會議上,中國紡織機械協會副會長趙曉剛對將在6月份舉辦的2020中國國際紡織機械展覽會暨ITMA亞洲展覽會籌備情況進行了介紹。
從本屆展覽會的報名情況來看,國內參展企業數量和展出面積同比均有不同比例的上升,紡機領域知名企業展位面積同比增長顯著,參展企業平均展出面積也高于上屆。從海外企業報名情況看,部分海外企業受全球疫情影響調整了年度全球展覽計劃,并從安全角度出發減少了商業出行安排,因此海外參展企業數量和展出面積較上屆略有下滑。盡管如此,國際知名紡機制造商仍將悉數到場。此次展會研究和創新區規模擴大;在線檢測、全流程控制系統產品,連續化、數字化、智能化展品明顯增多。
本屆展會推出了一些特別服務,例如提前推送參展企業現場活動,包括但不限于現場直播、新品發布、技術講座等;參展企業還可以通過展商客戶邀請系統申請觀眾門票,費用將由展會主辦方承擔。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