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會長董奎勇:我們將繼續領跑
作為我國傳統優勢產業和紡織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棉紡織行業基礎良好,產業競爭優勢較強,在繁榮市場、擴大出口、吸納就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會長董奎勇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等重要論述,對棉紡織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引領作用。
以高質量為目標
記者: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對于棉紡織行業來說,您認為這條路我們走到了哪一步,還需要在哪些方面更加努力?
董奎勇:棉紡織行業規模在經歷了改革開放,尤其是加入WTO后,實現了長期高速增長。現階段我國棉紡織行業發展面臨的要素條件、組合方式、配置效率發生改變,面臨的硬約束明顯增多,迫切需要通過高質量發展,從主要解決規模的問題,轉向解決好質量的問題。
制造業的高端化、智能化可以從兩個方面體現,一是制造過程的高端化、智能化,二是產品的高端化、智能化。就棉紡織行業而言,我們要逐步實現制造過程的高端化和智能化,同時還要推進產品的高端化,助力最終產品的智能化。
制造過程的高端化、智能化方面,推進行業數字化轉型是關鍵。當前,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交織演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助推企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科技創新驅動下,棉紡織行業“高效能、高品質、高責任、低成本”的制造系統正在形成。
自從2015年第一條全流程智能化生產線投產起,棉紡織行業正式邁出了探索智能制造的步伐。截至2020年底,行業智能化生產線已經達300萬錠,與此同時,原有生產線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改造也在快速推進。全流程智能化生產線實現了整個生產系統的實時監管,萬錠用工可減少到20人以內,細紗車間可實現夜班“無人工廠”,實現智能工藝管理、智能質量管理、智能訂單管理、智能運輸管理、智能包裝管理等。未來,行業企業需要在生產管理系統提升、全流程工藝優化改進、智能生產與企業全面管理深度融合等方面深入推進,建立棉紡織行業智能制造標準體系,逐步實現高端化、智能化生產。
產品高端化方面,創新提質、綠色可持續是關鍵。非棉纖維與棉纖維的融合應用,不僅緩解了棉花原料的供需缺口,而且極大地提升了產品的功能性與差異性。“十三五”期間,行業新產品不斷涌現,基于新材料和新工藝的新型紗線產量占比逐步提升,產品質量水平也在逐步提高。未來,行業需要以消費升級為導向,不斷提升產品質量,為下游產業做好品種、品質的穩定有效供給,保障供應鏈產業鏈安全。同時,結合消費潮流和產業發展新需求,不斷開發新產品、賦予新功能。比如,在增品種方面,需要大力推進產品綠色設計與制造一體化,并以數字化手段賦能綠色化生產,完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體系,加快推進綠色產品供給,提升再生、循環再利用等綠色環保產品的比重。
企業面對高端化、智能化發展的要求,首先要充分認識其重要性,這是行業發展的關鍵和必然方向;其次,要有清晰準確的自我定位,求真務實地開展數字化轉型和產品轉型;再次,要深度融入產業鏈和價值鏈,找好自身定位,努力打造自主品牌。
新時期,行業綠色低碳發展已勢不可擋,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棉紡織行業要加快實現以綠色化、低碳化為顯著特征的綠色轉型,通過技術進步、提升效能等手段,形成資源高效、綠色低碳、生態安全的高質量發展格局。在碳達峰碳中和已經成為全球共識與國家戰略的背景下,棉紡織行業要從材料設計、生產加工到回收利用,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綠色轉型,以綠色生產為重點,加快構建行業綠色發展體系,建設綠色工廠、綠色園區,推行綠色供應鏈管理。為下游產業提供更多綠色、低碳、環保的紗、布產品,引導綠色消費。
作為棉紡織企業,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繼續節能減排工作,努力做出新成效,實施紡紗、織造生產中的重點用能設備,照明、電機、空壓機等用能單元節能改造;提升生產車間空調系統用能效率;積極采購綠電,推動能源結構優化提升,推進低碳發展。繼續推行清潔生產,達到新要求。推動環保漿料的研發;采用低上漿、少上漿、低溫上漿等環保漿紗工藝;色織布、牛仔布企業加快研發推廣節能環保的染色及后整理生產技術。加快水效提升,推進水資源循環利用和污水的資源化,織造企業要著力提高中水、再生水等非常規水資源開發力度與應用水平。
向創新要競爭力
記者: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您認為,棉紡織行業和企業應該如何踐行,提高創新能力?
董奎勇:尊重人才就是尊重創造。多年以來,棉紡織行業技能工人同時存在數量缺口和結構性失衡。以“用工荒”“招工難”“技工荒”為表征的棉紡織行業吸引力不足、技能人才缺口加大。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每個季度發布的“最缺工”100個職業中,紡紗工和織布工長期在列,紡織院校的畢業生選擇跨專業就業現象突出。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完善人才戰略布局”“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這些重要論述,為棉紡織行業技能人才培育指明了方向。棉紡織行業要引導企業完善人才引進、培養、獎勵等管理制度,強化復合型、創新型、實用型人才隊伍的培養,保障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當前,技術創新正在改變著棉紡產品的內涵與外延。材料技術的突破,結合工藝技術的發展,使棉紡織產品的品類與邊界持續拓展。作為棉紡織企業,面對未來,要強化觀念創新和機制創新,增強創新動力與創新活力,把創新理念與創新行為貫穿到企業生產、研發、營銷、融資、管理及多元開發的全過程,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踐行創新理念。
加快技術創新。以提高效率、節省用工、穩定質量、節能降耗為主攻方向,繼續夯實全行業的產業技術基礎。全面推進智能制造,提升行業的設備水平和管理水平。開展工藝創新,提升生產質量與效率,豐富紗線、面料品種。開展行業基礎性問題研究工作,以基礎性問題的突破,帶動整個行業技術進步。
實施產品創新。通過多種途徑提高產品競爭力,通過智能制造、精益管理降低產品生產成本;通過結構優化、功能賦予等方式,拓展應用領域;應用綠色原料、節能工藝生產綠色產品;打造全行業紗、布產品品牌,全面提升產品盈利能力。
促進營銷創新。融入終端品牌供應鏈價值鏈,著重研究消費者生活方式、市場環境、市場細分和品牌策略、價格策略、渠道策略等,把自身優勢與市場需求、產品定位結合起來,運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新老客戶、線上線下等多種渠道,新品推銷、訂單生產、來料加工等多種方式,在產業鏈經營、品牌經營和快速反應上實現新突破。
推進管理創新。圍繞質量、效率、成本與社會責任,從減少用工、降本節支、挖潛增效和有效管控入手,重點抓好卓越績效管理、社會責任管理、全面預算管理、企業內部控制和考核激勵機制等體系的建設,在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上實現新突破。
推動商業模式創新。以市場定位創新、業務系統創新、盈利模式創新為重點,提高對研發、營銷等關鍵環節重要資源的把控能力,優化資產運營模式,在從數量主導型轉為品牌效益型上實現新突破。
以行業健康發展為己任
記者: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棉紡織行業協會今后工作重點將放在哪些方面?
董奎勇: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將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立足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民生保障與產業安全,繼續實施行業“十四五”發展指導意見,在產業結構、產業安全、科技創新、產品競爭力、綠色發展和專業人才體系建設等方面落實六大重點任務,實施一系列重點工程,推廣一批重點技術,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在提升產業發展協調性方面,優化生產力空間布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拓展發展新空間,提升產業結構的協調性與精準性。根據產業鏈發展水平,定位主要區域功能;發揮集聚區規模優勢與配套優勢,提升在全球價值鏈的分工定位;利用龍頭企業優勢,突出產業品牌標簽;加大對企業專項優勢的鼓勵,帶動行業整體協同發展。
在構建產業安全發展體系方面,強化行業安全預警工作,防范資本異常流動、數據網絡安全、地緣政治、國際貿易摩擦等風險。進一步推進棉花管理體制改革,繼續推進宏觀調控與市場調控相結合的方式,促進棉花目標價格優質優補、常態化儲備棉輪入輪出、進口棉配額管理、植棉面積合理優化等多政策的聯動,發揮穩定市場的作用,保障用棉需求及產業安全。促進非棉纖維在棉紡織行業的廣泛應用,提高產品附加值,形成長效、安全的原料保障機制。
在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方面,打造棉紡織行業技術策源地。通過科技創新,繼續夯實全行業的產業技術基礎。提升行業智能制造整體水平和占比,制訂智能制造技術標準與應用規范,突破全流程智能制造部分堵點難題。繼續提升多纖維混合、紗線新結構研發及加工、新型面料設計及加工的技術水平,通過工藝創新增加產品種類,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針對纖維梳理技術、牽伸技術、勻整技術,紗線加捻技術、卷繞技術,環保上漿技術,高速織造技術等基礎性技術進行深入研究。繼續優化行業標準化體系、協同創新體系等支撐性體系與創新平臺的建設。并在新型紗布生產加工、測配色及染色、環保上漿、區域工業大數據等15個領域開展重點攻關與技術推廣。
在提高產品核心競爭力方面,幫助棉紡織企業通過多種途徑提高產品競爭力;通過智能制造、精益管理降低產品生產成本;通過結構優化、功能賦予等方式,拓展應用領域;應用綠色原料、節能工藝生產綠色產品;打造全行業紗、布產品品牌,全面提升產品盈利能力。
在推進綠色可持續發展方面,繼續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引導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以綠色生產為重點,加快構建行業綠色發展體系。積極穩妥推進行業碳達峰碳中和,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治理。
在加強專業人才體系建設方面,引導企業充分認識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建設專業人才隊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弘揚企業家精神、創新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強化創新、管理、技術、技能等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和人才資源利用,保障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作者-魏詩雯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