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將謀劃籌建紡織服裝博物館
廣州市紡織服裝產業發展歷史悠久,為千億級工貿型產業,是全國四大服裝制造產業集群之一。
日前,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在答復市政協委員鄧兆萍提出的《關于推進文化強市,籌建廣州市紡織服裝博物館的提案》時表示,為更好地發展產業,傳承歷史,謀劃籌建紡織服裝博物館是建設文化強市的重要舉措。下一步將積極推動在現有博物館設立紡織品展覽專區,開展紡織服裝博物館的前期準備工作。
委員建議:完善文化產業生態,籌建廣州市紡織服裝行業專題博物館
近年來,廣州積極推進博物館之城建設,截至2023年底,全市登記注冊的博物館數量已達到72家,其中包括國家一級博物館5座、二級博物館11座、三級博物館7座,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博物館體系。不僅建設了數量眾多的歷史、人文博物館,還注重博物館的特色化建設。如團一大紀念館、華僑博物館、海事博物館等,這些博物館的開放進一步豐富了博物館的結構體系,展示了廣州獨特的文化魅力和歷史底蘊。
在政策支持方面,廣州市政府高度重視博物館事業的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來支持博物館的建設和運營。
例如,制定了《廣州市博物館事業“十四五”發展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2021—2035)》,明確了博物館事業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同時,還加大了對博物館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為博物館的建設和運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從古代絲綢之路貿易到現代紡織服裝產業,紡織服裝產業一直是廣州市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之一,具有規模大、品類全、生產加工能力強、產業鏈條完整等特點。”
鄧兆萍在提案中指出,廣州在產業快速發展過程中,沉淀了深厚的紡織文化底蘊,但當前廣州乃至全省尚未建設紡織服裝行業專題博物館,同時與之相關的展陳存在周期較短、資源分散、方法陳舊、缺乏互動等問題。
因此她提出,為完善廣州市文化產業生態,以文化賦能紡織服裝行業可持續發展和創新性傳承,建議籌建廣州市紡織服裝行業專題博物館。
提案答復:結合紡織工業的發展歷史和特色,打造獨具特色的歷史名片
答復表示,下一步將積極推動在現有博物館設立紡織品展覽專區。以紡織服裝文化為主題,賡續海絲文化,通過在現有博物館(如廣州藝術博物院、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等)構建專業展,匯聚廣東,尤其是廣州紡織服裝產業資源,建立“古代、近代、現代、未來”四大展區,通過實物(服裝、服飾、面料文物等)、模型、視頻等多維度展示廣東,尤其是廣州近代以來紡織染服裝發展脈絡,研究、展示和傳播廣東地區紡織服飾歷史文化,多維度展現我國紡織服飾文明。
對于開展紡織服裝博物館的前期準備工作,廣州將適時組織專家就博物館辦館宗旨、定位、展示內容、運營管理模式、發展目標等問題,開展調研及論證,同時加大對博物館藏品及資料征集及整理工作,為紡織服裝博物館的建設奠定基礎。
在博物館建成并完成設立備案手續后,有關部門將根據《廣州市博物館扶持資金管理辦法》給予補助,同時,積極推進廣州市博物館間的溝通協作與資源整合,將紡織服裝博物館納入廣州市博物館體系,開展博物館間交流合作,提高展覽水平。
答復還表示,將注重博物館的特色與創新。博物館的建設可結合廣州市紡織工業的發展歷史和特色,打造獨具特色的歷史名片,創新展覽方式和手段,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提升觀眾的參觀體驗。在展陳設計上,考慮以階段年份劃分空間,有序展示紡織工業的歷史變遷和發展脈絡。引入紡織線條符號、工業風材質等元素,營造具有紡織特色的空間氛圍。在科技應用上,可采用先進的虛擬交互新媒體五維呈現技術,增強觀眾的互動性和參與感。設置互動參與館,讓觀眾能夠親手體驗紡織工藝,了解紡織科技知識。
同時,強化教育與交流功能,將紡織博物館作為紡織科技教育和文化傳播的重要場所。舉辦各類紡織科技、文化交流活動,促進紡織行業的交流與合作。
據了解,廣州市紡織服裝產業發展歷史悠久,為千億級工貿型產業,是全國四大服裝制造產業集群之一,擁有全國第一大布匹市場群和第一大服裝市場群,現有紡織服裝生產企業4.9萬家,依托海珠區中大布匹紡織品輔料市場,帶動珠三角形成了番禺南村、白云新市、增城新塘、佛山大瀝張槎、中山沙溪、東莞虎門茶山等龐大服裝加工集群,形成了灣區1小時“快時尚”紡織服裝供應鏈體系中心樞紐。(徐雯雯)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